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200000049

第49章 唐(3)

当时,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破败、民户凋残。面对这种困境,唐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祟简,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全面推行、推广均曰制,招抚失去逃亡的农民,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他一再缩减苑囿占地面积,以增加农民耕地。由于均田制得到贯彻、推行,贞观年间的农民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碰到自然灾害,牵世民还下令减免租赋,同时还大力倡导兴修水利,以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地主军阀混战和唐朝统一天下的战争后,全国劳动力昔遍缺乏。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令将男女结婚的年龄提前,规定男20岁、女15岁就可以结婚,并把婚姻和户口的增加列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这就迅速增加了全国户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贞现初年,中原一带还是“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到贞现中期.中原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成为被历代所称道的太平盛世。由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显著,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人为镜从谏如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的名言。唐太宗作为一个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比较少见的一个皇帝,他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且将相和睦,同心辅政,贞现君臣的所作所为,成为后世称颂的楷模。

由于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使朝廷中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贞观前期著名的有魏征、王圭、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著名的有马周、刘泊、褚遂良等。

这些人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起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征。

魏征在天下纷乱的时候,曾经感到茫然而出家当了道士,旧日的好朋友,隋武阳郡的郡丞元宝藏起兵反隋后,请他出山,掌管军中的文书,瓦岗军的李密极为赏识魏征的才华,又把他请去掌管军中的文书。后来李密的瓦岗军与据守洛阳的隋朝大将王世充展开生死搏斗,结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起义军想速战速决,反而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彻底击败。李密不得不率残部投降李渊,不久又在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兵败被杀。被魏征招抚李密的旧部徐世绩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魏征则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对李密,他也不以屡次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

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既有才华又有才能,就把他找来,封他为太子洗马,负责管理图书经籍。魏征虽有文名,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大的作用,而他给李建成提过很多对付李世民的建议,都石沉大海,没有什么回音。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召见了这个有才华的魏征,并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征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建议,就不会遭到今天的下场了,我忠于李建成,是没有什么错的。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更不能显得连齐桓公小白重用仇人管仲的气度都没有,就赦免了他,并封他做掌管太子文书的管事主簿,至此魏征结束了他转来跳去的更换主人的生涯,开始了他一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时代。

李世民即位后,将魏征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皇帝了。

贞现初年,唐太宗虽然已经即位做了皇帝,但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特别是在地主阶级内部,还存在着对唐太宗统治不满的保守势力。为寻求最佳治国方案,唐太宗号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通过广泛的辩论统一思想。

唐太宗的确是一位愿意提倡君臣之间的“民主生活”

的皇帝,他建立了前朝所没有的新制度,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规定在会议之上,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如有过失和不当之处,谏官可当面指出,予以辩论。

这种制度不仅能够保证谏官、史官能够及时了解朝政的。

内幕,使得有所劝谏,还起到了一定的监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员不敢谎报政绩。

魏征就是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做谏官的,他劝谏的内容从长治久安的军国大计,直到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涉及许多方面,对唐太宗及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可以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637年,唐太宗出巡洛阳时,在显仁宫停留,因宫苑官员安排照顾不周,唐太宗便大加责罚。魏征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奢侈无度亡国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上梁不正下梁歪,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而人的奢侈欲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唐太宗无言以对,只好表示今后再不发生此事。

魏征的批评方式无情而严厉,也常常使唐太宗受不了。一次,魏征的话又刺痛了唐太宗,唐太宗气愤地回到宫内,对长孙皇后说:“朕一定要找机会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后,连忙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跪下。太宗十分惊讶,慌问其故,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犯颜直谏,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会不为您感到高兴呢?”太宗听了,十分欣慰。

唐太宗毕竟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也像常人一样,喜欢听顺耳谀辞,不喜欢听逆耳忠言,但他还是能克制住自己的感情,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所以,他对魏征既尊重,又尊敬。

有一次,唐太宗趁魏征回乡扫墓的机会,准备去山南一带“旅游”一趟。一切准备妥当了,却又怕魏征回来后责怪,最后还是没有去。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子,非常喜欢,正抱在怀里抚玩。正巧魏征来见,太宗忙将那小宠物藏进衣服里。魏征故意拖延时间。待魏征告辞,鹞子已经闷死了。

魏征也很重视唐太宗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曾引用荀子的话劝谏唐太宗说:君主好像舟,人民好像水,水能托肘,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牢记在心,并用这句垂诫太子,让他永远不要忘了。

最著名的,是魏征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见解。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解,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进言道:“我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惊讶地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区别吗?”魏征说:“有很大区别。良臣拥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声,子孙相传,千古传芳;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他连声赞好,并赐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最好的谏臣,魏征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魏征死后,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征逝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文功武治一代明君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国力逐渐增强,唐太宗为建立强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国,开始了统一边疆地区的战争。

唐太宗首先收服的是当时对唐朝威胁最大的东突厥。在与东突厥初期的战争中,唐中央的军队实力还不能战东突厥而胜之,甚至曾被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亲率20万骑兵兵临长安城下,唐太宗设下空城计,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没折一兵一卒,便退去了20万突厥大军。

此后,经过唐太宗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唐朝国力大增,渐渐地在与东突厥的战争中占了上方。唐太宗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扶持颉利可汗的反对势力,牵制颉利,并积极训练备战,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强大势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同时,唐太宗又设下离间计,使得东突厥和颉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归唐,为唐太宗提供了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公元629年,唐将李靖夜袭阴山,大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灭掉东突厥。一战成名,唐朝威望大增,当地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归附,从而统一了北方边境。

之后,唐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区,并在龟兹设立了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唐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也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利用战争以军事打击震慑的同时,唐太宗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不强行改变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任命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的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

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将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带入西藏,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

同时,唐朝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亚洲、非洲地区许多国家不断有人来到唐朝访问,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了积极友好的态度,专门设立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设立商馆以招待外商,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后,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这一时期,胡椒、菠菜、郁金香、天竺干等植物相继从波斯(今伊朗)和印度传入中国,玄奘到天竺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将其译成汉文,玄奘取经的故事后来还成为《西游记》的素材来源。其他宗教如景教、回教、摩尼教等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同样,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也在此时传人西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在贞观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对西方丈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朝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世界,尤其对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更大。公元645年,日本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就吸收了均田制、租庸调制、官制、府兵制以及刑律等等,建立起了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制度,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唐朝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很多国家华人聚居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他精于弓马,擅长诗书,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当时李渊在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就曾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便担负起统率三军征伐各地割据势力的使命,为李氏唐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李世民对弓马特别精通。后来登基做了皇帝,他娴熟的骑射技术仍然不减当年。李世民还嗜好弓马,特别对骏马的喜爱更是成癖。昭陵六骏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马成癖与他驰誉战场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还是个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所写的诗文,被编入《全唐文》和《全唐诗》中的就有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其中代表作是《帝范前后序》、《金镜》。唐太宗非常喜欢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最为擅长的是飞白书法。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对技法的钻研,从初学到深造的角度,写了《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等文章,对书法作了精辟的分析。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使得贞观时期出现了一场书法革新运动,统一了南北朝以来南师王帖、北宗魏碑的自立门户的局面,使王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

不可否认,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帝中少有的明君,但在贞观后期,唐太宗还是出现了骄傲和自满隋绪,思想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封建帝王的贪欲和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贞观中后期,唐太宗不仅大兴土木、崇信奸佞,还连续发动了两次讨伐高丽的战争,又开了当朝皇帝看起居注的先例,使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制度遭到破坏。

到了晚年,唐太宗还滋生了乞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恋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结果因服食金石丹药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2岁。

当然,唐太宗并没有坠落成为一个昏庸的君主,在某些方面还能够保持贞观前期的良好作风,并且能够对自己一生的功业进行冷静的回顾和总结。

在临终之前,唐太宗还能够坦率地指出和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