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200000103

第103章 清(2)

皇太极即位以后,首先着手解决的,便是日趋紧张的民族矛盾问题。在努尔哈赤统治后期,由于努尔哈赤坚持执行对敢于抗拒的汉人一律格杀勿论的政策,使女真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到后来,努尔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要出行就必须10人以上结伴同行,不得单身出门,否则要罚银。为此,皇太极上台后,首先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族,以改变历史上女真人与汉族的对立仇恨。随后又颁布法令,满人、汉人享有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同时,皇太极还对奴隶制庄园拖克索进行改革,规定每个庄园只能拥有8个农奴,其他汉人都必须解放成为民户。为了进一步笼络统治地区的汉人,皇太极又于公元1631年颁布实施了《离主条例》,规定凡是私逃的农奴一律不追究,这个规定得到了汉人的极大拥护。皇太极还于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农奴,为后金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

皇太极还选拔任用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其中范文程受到皇太极的重用,成为皇太极手下最有名的谋臣。

这些措施的执行,很快消除了统治区域内汉族人民的反抗情绪,使后金政权的统治得以进一步巩固。

皇太极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他继承并发展了努尔哈赤的经济政策,还加强整顿吏治,使得后金在皇太极统治的短短10余年时间内国力飞速提高,拥有了与明王朝相抗衡的经济实力。

皇太极在继承了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以后,进一步对八旗制度加以完善。他充分利用了蒙、汉归附的充足兵源,建立了与满族八旗大体相同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唯一不同的是满族八旗的旗主是实行世袭制,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主则由皇太极任命,并可随时撤换。皇太极还将所有兵权收归自己,三大八旗都由皇太极亲自指挥和调遣。

这时的皇太极,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

为了加强皇权,他对后金“八王共治”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削弱其手中的权力。所谓“八王共治”,即由八旗旗主组成议政会议,也就是国家的决策机构。所有军政大事都必须在议政会议上通过集体定夺,对汗还有废立的权利。皇太极对其进行的第一项改革,便是在八旗中各旗设一名总管旗务的大臣,后来又增设佐管大臣和调遣大臣,分别管理民政、司法和军事事务,分散了八旗旗主的权力。公元1629年,皇太极在议政会议上又宣布免去三大贝勒轮流执政的权力,由此夺走了三大贝勒的特权,也使得“八王共治”的局面瓦解,皇太极顺利地加强了权力。公元1635年,后金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从蒙古苏秦太后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皇太极便在群臣的拥戴下,于公元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仿照明朝官制,初步建立了清王朝的行政机构,清朝由此建立。

皇太极在位期间,在充分研究了当前的军事形势后,确定了对明朝议和,先进攻朝鲜和蒙古,待朝鲜和蒙古被征服后,再挥师南下攻明的策略。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是非常正确的,皇太极首先征服朝鲜和蒙古,解决了后院起火的问题;并通过征伐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增强了清朝的实力;而且还通过战争扩大了兵源,锻炼了队伍的作战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皇太极首先征伐的是明朝的忠实盟友朝鲜。公元1627年,皇太极趁朝鲜内乱之机,派大军出征朝鲜。后金军队一路凯歌高奏,不久就攻占了义州、铁山等地,俘虏了朝鲜王妃、王子和宗室大臣,逼迫朝鲜国王出降,成为清的属国,并全歼了明朝派驻朝鲜的守军。通过讨伐朝鲜,皇太极既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迫使朝鲜纳贡称臣,又去掉了明朝的一个胳膊,将朝鲜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随后,皇太极又挥师西进,与蒙古科尔沁、喀喇沁和敖汉等部,联合出兵征讨漠南蒙古中实力最强的察哈尔部,连续两次击溃察哈尔部,逼使其首领额哲率部归降。从此,皇太极便控制了漠南蒙古。

同时,皇太极还采取招抚与军事相结合的手段,不断向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势力。在他恩威并用的策略指导下,当地部落纷纷前来归附,到公元1642年时,东自鄂霍次克海滨、西至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都成为清朝的管辖之地。这样,皇太极完全肃清了后方的异己力量,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明作战中来。

公元1628年,皇太极得知明天启帝死崇祯帝即位的消息后,立即率领大军南下,并绕过袁崇焕所镇守的宁远锦州防线,一举突入到北京城下,逼得崇祯帝不得不下令袁崇焕回师救援。皇太极深知袁崇焕统兵作战的能力,于是巧施离间计,让多疑的崇祯帝剥夺了袁崇焕的兵权,下狱治罪,并在第二年将其凌迟处死。得知袁崇焕的死讯后,皇太极先是拍手叫好,后又扼腕叹息,叫好是因为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便借崇祯之手除掉了皇太极的最大劲敌,叹息的是一代名将竟这样死去。皇太极用离间计除掉袁崇焕后,在北京城下一举击溃前来勤王的各路明军,攻克了永平、遵化、迁安和滦州等城,然后布置好永平等4城的防守后,班师回到沈阳。当时曾有大将劝皇太极乘胜一举攻陷北京城,但皇太极认为当时的明朝国力还比较强盛,并不可能将其消灭,于是他制定了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对边境人民大肆屠杀,以削弱明边防军乃至整个明朝的实力,同时也让边境地区百姓产生厌战情绪,然后再战而胜之。

此后,皇太极与明朝时和时战,派小股兵力不断骚扰明朝边境,使得明朝为增加“辽饷”而在国内横征暴敛,并因此而激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这是皇太极始料未及的,得到明朝境内起义此起彼伏的消息后,皇太极竟兴奋得直说:“天佑大清,天佑大清!”于是皇太极又于公元1639年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松锦大战。

锦州位于辽西,是关外明军防御体系中的坚强堡垒。

明朝在这里驻有大批兵力。以前虽曾放弃,后在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后,逐步收复。在锦州的周围,拱卫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公元1639年,皇太极开始了与明军长达两年的对峙。清军在强攻松山未果后,于公元164年修筑义州城,在那里驻兵屯田,作为攻取锦州的前哨阵地。随后又陆续增调人马逼近锦州,将锦州城团团包围起来,逼迫守卫锦州外城的蒙古军队于公元1641年投降,龟缩在内城里的明军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形势。崇祯帝得到前方求援的消息后,下令蓟辽总督洪承畴率13万大军前来解锦州之围。富有作战经验的洪承畴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缓缓向锦州靠拢,但遭到祟祯的一再督促,洪承畴不得不加快进军速度,率大军抵达松山,并取得了多次胜利,夺回了锦州外城。清军接连失利的战报传到了沈阳,患有重病的皇太极心急如焚,于是决定亲率大军驰援前线。皇太极的御驾亲征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皇太极在于细观察了地形和明军的阵势后,首先切断了明军的粮饷供应,把松山城和城外的明军一个包围起来。不久明军因军粮匮乏而军心动摇,许多将领都想突围奔回宁远,洪承畴只得孤注一掷,下令突围,结果遭到早有准备的清军封堵截杀,伤亡,渗重,在短短的10天内,明13万大军损失殆尽,被斩杀的就多达5万余人。洪承畴只得率领1万多残兵困守松山城,后来洪承畴因副将夏承德降清,松山城破而被俘虏。经过皇太极千方百计地劝降后,洪承畴投降了清军,锦州守将祖大寿见大势已去也率部投降。历时两年多的松锦之战以皇太极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此后,明朝精兵良将损失殆尽,再加上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在明朝境内的一再折腾,明朝再无力量与清抗衡了,清军入关南下并统一全国已经是水到渠成。可正当清军为南下灭明作着精心准备的时候,皇太极却因为所宠爱的妃子宸妃去世,悲伤过度,再加上他的精力已经被多年操劳政务和四处征战耗尽,这个清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便在清军入关的前一年病势,享年51岁。

世祖福临

(公元1638年~公元1661年)

在位时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曾用年号:顺治

谥号:章皇帝

庙号:世祖

安葬地:清东陵

公元1638年,呈太极第九子福临出生。

公元1643年,福临即位,是为清祖,又称顺治帝。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统一垒国。

公元1650年,顺治亲政。

公元1661年,顺治病逝。年仅24岁。(有一说法是顺治帝出家)

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

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佛门的皇帝。

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很难有机会登上帝位的。但由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剑拔弩张的皇位争夺斗争,让福临尽得渔翁之利,登上帝位。公元1643年,福临在多尔衮的支持下即位称帝,是为清世祖,又称顺治帝。

顺治是多尔衮拥立上台的,关于多尔衮为何拥立顺治的问题,有很多版本的解释,其中一种版本是皇太极的庄妃,即后来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以保证顺治的帝位,后来多尔衮还被封为皇父摄政王。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顺治统治的前7年,清朝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的手里,也是多尔衮率领清兵进入山海关,夺得天下的。在中国历史上,关于皇宫传闻的野史,清朝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比如顺治出家当和尚而并非驾崩;比如雍正弑父篡位;比如雍正无头暴死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所谓恪守封建礼教的汉族文人痛恨清军入关统治中原,喝了二两老白干后杜撰出来的。当然,历史还是历史,历史就一目了然地摆在我们面前,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不能否认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就是在不断的战争,不断的农民起义和不断的民族融合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顺治即位后,正值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以三尺白绫吊死在北京煤山(景山)上。遇事一向果断的多尔衮采纳了汉人范文程的建议,立即打起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带领下直入山海关。并在山海关一带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击败农民军。李自成兵败后,回到北京城即位称帝后,立即率领农民军撤出北京,向西溃退。清军遂长驱直入,开进了北京城。

公元1644年农历9月,顺治帝来到北京,进入紫禁城,随后举行开国大典,宣布清王朝正式对全国实行统治。随后,多尔衮率领清军向西和向南,分别攻打李自成的大顺军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权。在清军的征剿下,李自成的大顺军逃离西安,进入湖北,之后李自成于公元1645年夏在湖北九宫山被杀,大顺军大势已去,无力再与清军对抗。而南明弘光政权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仍醉生梦死、自相残杀。清军长驱直入,包围名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几经攻打,终于攻陷扬州,史可法殉难。进入扬州后,清军主帅多铎下令屠城,持续了整整10天方才“封刀”,扬州百姓死亡人数超过80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攻克扬州后,清军很快攻占镇江,兵临南京城下,留守南京的南明大臣大多出降。几天后,仓皇逃窜的朱由崧被俘。

在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南明政权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多尔衮下达“剃发令”,宣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此令一出,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一时间,各地反剃发斗争此起彼伏。

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剃发斗争,使得多尔衮焦头烂额,不久就在一次射猎中坠马受重伤而死。年仅14岁的顺治遂走上前台,开始亲政。顺治亲政后的第一件措施,就是将生前威比天子,富如君王的多尔衮的所有爵位全部追夺,并下令没收他的财产,又命令毁掉他的坟墓,挖出他的尸体,斩首示众。多年来受多尔衮压制的顺治帝终于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同时,他的行动也是杀鸡儆猴,既安抚了王公大臣的愤怒情绪,又使得有专权之心的大臣不敢有非分之想,并一举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顺治是清朝进入中原后进行统治的第一个皇帝,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汉文化教育,使他摆脱了先辈那种落后民族的草莽作风,转而具有丈人学士之风。从此,他的统治由父辈的以武功骑马打天下,转为以文治下马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