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000000092

第92章 一代名臣 帝师元老 朱轼(2)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山西、陕西灾隋平息,朱轼请假归家葬父的请求才被康熙允许。朱轼回乡以后,遵照他的母亲冷氏的意愿,用雍正赏给其母过八十大寿的一部分赏金修建了苏溪河上的碧落桥。朱轼把这座桥命名为碧落桥源于一个故事,在朱轼出生的三百多年以前,一次洪水淹没了高安储藏粮食的官仓,朝廷的钦差到高安视察灾情,看见朱氏的居址又高又开阔,正好适合建粮仓,就和朱氏兄弟商量,买下他们碧落山的宅址,至此以后,朱氏兄弟四散而居,朱轼的祖辈由故居碧落山迁至苏溪河畔定居,朱轼把桥命名为碧落桥,正是为了纪念这件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他重乡恋土的本色。碧落桥的建成,改善了当时的交通条件,使得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三地商贾云集,方便了方圆百里的乡民。

才高德重成为帝师

雍正皇帝即位后,朱轼被召回京师,委以重任。在康熙年间表现出的才华,在大臣中建立的威信,使得他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要治理好国家,法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雍正元年,巡视东城御史汤之旭奏:“律例最关紧要,今六部见行则例,或有从重改轻,从轻拟重,有先行而今停,事同而法异者,未经画一。乞简谙练律例大臣,专掌律例馆总裁,将康熙六十一年以前之例并大清会典,逐条互订,庶免参差。”雍正皇帝也深知国家法律的重要,所以制定修改法律一定要谨慎,制定法律的人一定要德才兼备又深明治国之道,朱轼成了最佳人选,因此任命为总裁,修改法典,增删条文,明晰细则。三年之后这项工作才初步完成,又仔细审定了两年才最终颁布。这部法典一共包括三十个门类,凡四百六十条。

雍正二年,朱轼当时担任吏部尚书,曾经上奏雍正:

“皇上至仁大孝,丧三年如一日,今服制竟,请袷祭太庙,即吉释哀。”雍正以为很对,第二年二月,雍正诣庙行袷祭,如岁暮大袷仪。自后服竟行袷祭仿此,透过此事这可以看出朱轼在朝中的地位。

朱轼受到雍正的器重首先是由于他杰出的政治才干,他能够敏锐地发现时弊,并且敢于提出意见。雍正初年治狱刑法严厉,朱轼就建议说:“法吏以严刻为能,不问是非曲直,刻意株连,惟逞锻炼之长,希著明察之号。请敕督抚谕有司,谳狱务虚公详慎,原情酌理,协于中正。刑具悉遵定制,不得擅用夹棍、大枷。”反对滥用刑法导致冤案,切中了当时刑狱的弊端。雍正登基之初,很多省竞相上报说大量开垦荒地使得人们劳役过重,朱轼凭着对民情的了解和调查,指出这些官员大多都是虚报,建议雍正严格丈量核实,惩处虚报者。这些都显示出他过人的政治才能和洞察力,让雍正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朱轼能最终得到皇帝的信任并不是完全由于他的才干,雍正信任朱轼很大程度是由于他的认真与正直,雍正很明白朱轼是那种很难得的敢于说真话的人。雍正登基以后,朝中大臣对他的奏章,一律密封上送。大臣孙嘉淦在上疏中,提出“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正指到雍正的隐晦处,故而雍正看后特别生气,愤怒之下就召集朝中大臣传阅,并且说“翰林院岂容此狂生耶?”要把孙嘉淦这个“狂生”赶出翰林院。大臣们见了龙威震怒,一个个都如木雕泥塑的一般不敢说话,这时候只有朱轼说了一句:“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嘉淦虽然狂妄,但是他敢于大胆进谏,这在朝臣中是难能可贵的,是对朝廷有用的人才,他的胆略让人佩服。雍正想了想,如果把孙嘉淦赶出翰林院就隐隐暗示自己不能从谏如流,况且孙嘉淦说得也有道理,于是良久之后终于笑着说:“朕亦且服其胆。”因为朱轼敢于说话,孙嘉淦没有受罚,后来反倒升为国子监司业,而朱轼自己也更为雍正所看重了。

雍正元年,他被任命直南书房,加吏部尚书衔。也就在那一年雍正任命朱轼为太子太保,在懋勤殿设讲坛,当时的皇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对朱轼行拜师礼。按清朝成例,皇子见师傅,彼此都行长揖礼,这是胤稹为使皇子们尊重师傅,特定的礼节。这时,朱轼成为帝师,而且是在位60年、创“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的帝师。雍正为弘历选择的老师都是硕学耆宿,前后有十余人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对弘历影响最大的就是朱轼。一如朱轼为人为官一贯的严谨作风,他对弘历的要求很严,以致于雍正有时都觉得有些过头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

意思是弘历是皇子,不管教育得严格不严格,他以后都是要称王的,所以没有必要这么严格。然而朱轼没有顺势而下,而是很严肃地说“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

教育得好,以后他会成为尧舜那样的贤君,反之教育不好,就会变成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正因为他是皇子,才更要严格要求。弘历熟读《诗》、《书》、《四子》(《四子》也叫《四子书》,是指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是早期儒家四个代表人物),对《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都有心得,并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朱轼这位帝师功不可没。乾隆登基以后,对这位严格教育他的老师特别感激,他曾经在诗序中说“从朱轼学十余年,所获最多”。在他即位的当年,下诏命大学士朱轼、鄂尔泰、张廷玉,左都御史福敏,侍郎徐元梦、邵基,为皇子师傅,或许想起当年朱轼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于是召皇子及朱轼等六人进见,当面说:“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过于严厉。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上又谆谆谕皇子:“师傅之教,当听受无遗。”看来是体会到了朱轼当年的一片苦心。

朱轼不但培养出了乾隆皇帝这一文武兼备、治国称雄的杰出人才,而且在振一代文风、严格科举制度、兴办各类书院、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经他一手提拔推荐的有沈近思,蓝鼎元,陈仪,李徽,王叶滋,王安国,刘吴龙,朱珪,童华等等,这些人都是难得的堪当大任的人才。朱轼无论在何处为官,都必强调教育的重要,办书院崇尚儒学。在浙江任上刊印颁发了《大戴礼记》、《仪礼节略》以及《张子全书》、《颜氏家训》、《温公家训》等书,使浙江风俗为之一变。他三主会试,以“读对贤书而能发明其意蕴”为选才标准,为清朝选拔了不少人才。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犹如跳龙门,一旦考中就有了功名,跻身于统治阶层了,在科举考试中,考官的才与德就尤其重要。考官的才不高,出题判卷就没有水平,无法选拔优秀的人才。如果考官品德不高,给某些亲戚朋友的子嗣大开方便之门,甚至收受贿赂,出卖考题的话,那么就不仅仅是关系是否选拔人才的问题了,如果那样,后果就是考纪废弛,天下读书人哗然,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考官肩负重任,因此历代选任考官都异常的谨慎,同时,当选为考官也是一个大臣的荣誉。雍正元年,朱轼、张廷玉担任会试总裁,持择公允,雍正皇帝很高兴。为了表彰他能公正地选拔人才,雍正皇帝曾将一面优质苏州折扇贡品赐给朱轼,并在扇面上题诗一首以示表彰。诗云:

高岳生良佐,

兴朝瑞老臣。

南昌持藻鉴,

北斗重权衡。

忠岂唯供职,

清能不近名。

眷言思共理,

为国福苍生。

关于这面御赐题诗的折扇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