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000000086

第86章 戍边功臣 戎马帝师 孙承宗(4)

孙承宗并不买他的账,反而非常厌烦。当时孙承宗刚刚准备出关,打算远巡宁远,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给皇帝上疏,表示反对:“让太监视察前敌、犒赏三军,是宦官窃国的前兆,望皇上收回成命。”不过,刘朝等人已经出发,熹宗也信任魏忠贤,认为魏忠贤也是出于一片爱国之心,孙承宗有点不近人情,也就没有阻拦。当刘朝等人到来以后,他们原来以为肯定会受到热烈的欢迎,谁知道他们把东西放好,走进孙承宗的大帐,孙承宗才从里面出来,面无表情地说:“不知几位公公驾到,一路辛苦了。这里条件简陋,仅有清茶一杯,公公不要嫌弃。孙某还有军务在身,恕不奉陪。”说完,转身就走。

这时太监刘应坤说:“将军慢走,魏大人有几句话让我说给您。”孙承宗冷冷地说:“那你就说吧。”刘应坤说:

“魏大人仰慕孙大人的文韬武略、治军有方,有意跟孙大人做个朋友,不知孙大人意下如何?”孙承宗鄙视地哼了一声,一句话也不说,大踏步地离开了。这一下可把几个太监气坏了,他们到哪儿都是颐指气使、前呼后拥,哪里受过这样的冷落。他们一气之下,当天就返回了京城。他们见了魏忠贤,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魏忠贤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

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孙承宗西巡,想到他给朝廷的奏折皇帝不一定能亲自看到,就决定趁庆贺熹宗生日的机会回京面奏。在回京之前,他先给熹宗发了一份请示的文书,其中写道:“老臣已经三年没见到陛下了,非常想念。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远望京师,无比的想念、眷恋。现在我巡查东北,离京城几千里。我计划十二日进京,十三日随班早朝,十四日与同官恭贺万岁的生日,再选其他日子上奏机要大事。可以吗?办完事我就返回边疆。”

孙承宗打算回京的事,被魏忠贤的同党魏广微知道了,他急忙告诉魏忠贤,他根据自己的想像,怀疑孙承宗这次进京是冲着魏忠贤来的,就添油加醋的说:“孙承宗带领数万军队,将要回京‘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作他的内应,到那时,你的下场可就惨了!”魏忠贤陷害忠良,做了不少亏心事,就信以为真,他急忙跑到熹宗面前,跪倒在床前痛哭流涕,哀求熹宗给予保护。

熹宗向来宠爱他,他这么一哭,觉得他很可怜,于是就让内阁拟旨,阻止孙承宗进京。圣旨说:“将军督师关外,劳苦功高,他日应当另行嘉奖。然而,边关军事重地,主帅不可擅离职守。将军对朕虽有教诲之恩,但是,无旨擅自离开守地,不是祖宗的律法所能允许的,违反以后,决不宽容。”魏忠贤得到圣旨,兴冲冲地回到府里,立刻命人带上圣旨,前去阻止孙承宗进京。这时候,孙承宗没有带一兵一卒,只身一人来到了通州,他连续接到快马传来的三道命令,被迫返回山海关。但是,魏忠贤仍然不放心,派东厂特务前去侦查,发现孙承宗真的回去了,这才放心。魏忠贤把孙承宗看作最大的危害,指使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等人连连上疏诋毁他,甚至把他比作王敦、李怀光。孙承宗听说以后,有些情绪,也上疏请求罢免自己。熹宗也没有糊涂到极点,仍然信任孙承宗,对他们的诬陷置之不理。熹宗知道,自己的老师虽然性情耿直,得罪了不少人,跟一部分朝臣没有处理好关系,但还不至于反叛朝廷。魏忠贤见皇帝不认可,只好耐心等待时机,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是孙承宗的部下,听信从后金逃回来的刘伯漒的话,派副将鲁之甲为前锋、参将李承先殿后,领兵偷渡柳河,想一举拿下耀州。当时渡河时间紧急,只借了少数的渔船。

因此,渡河时间很慢,过了四天四夜还没有渡完。这件事情被后金的探子发现了,后金在对岸布下伏兵。一天夜里,就听一声炮响,喊杀声四起,后金突然发动袭击。

马世龙知道中了埋伏,慌忙命人抵抗,无奈事出突然,明军正在渡河,有的正在休息,盔甲也没有穿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杀得大败。明军被射死、杀死、落水而死的共计四百多人,马匹六百多匹,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全都成了后金的战利品。这次战役在历史上叫做“柳河之役”,损失虽然并不大,也是马世龙背着孙承宗自作主张发动的袭击,但是,却成了阉党攻击孙承宗的口实。

在魏忠贤的授意下,阉党顾秉谦、魏广微等人连连向皇帝上疏,要求追究战争失败的责任。要求把马世龙抓捕归案,孙承宗有领导责任,也应该予以惩罚。奏折由阉党们轮流递上,前后达几十封之多。孙承宗极度地气愤,连上两道奏折,要求把自己罢官。

不管怎么样,熹宗对自己的老师还是尊敬的、信任的。前几次,孙承宗要求把自己罢官,熹宗总是苦苦的劝慰、挽留,这次依然是没有批准。这可能是在阉党的打击下,唯一可以受到礼遇的人。其他的东林党人如杨涟、魏大中、左光斗、顾大章等人都相继死在狱中。他们知道熹宗对孙承宗的尊敬和感情,所以也不敢太过分了,以免自身难保。他们只好从长计议,逐渐的排挤孙承宗。魏忠贤曾经派他的党羽梁梦环到边关巡查,想抓住孙承宗的把柄,再治他的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

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迫使孙承宗下台,魏忠贤把他的党羽高第推举为兵部尚书。高第非常害怕担任这个职务,不敢接受。他找到魏忠贤,一边叩头一边大哭,求魏忠贤放过他,自己实在不能胜任。魏忠贤生气地说: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别人想当还当不上呢。前面就是火坑你也得跳,不要再说了。”高第见没有希望辞官,灰溜溜的走了。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五日,皇帝下旨,正式任命高第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高第把心一横,硬着头皮走马上任了。

高第来到前线以后,大力推行排挤孙承宗、退守山海关的“政策”,孙承宗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经常反驳得他哑口无言。高第自叹不是孙承宗的对手,深深的遗憾不能完成魏忠贤交给自己的任务。

经历了这一次次的斗争,孙承宗已无心恋战,两军阵前,他从不退缩,朝中的斗争却让他心灰意冷。于是,他更加迫切地要求辞去自己的职务。硬说自己病得厉害,实在难以胜任。熹宗见孙承宗去意已决,也没有办法,只好批准他的请求。熹宗特地把孙承宗加封为光禄大夫,赏赐了很多金银绸缎等东西,又派专人送他荣归故里,同意孙承宗回老家养病。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被围。实际上当时的士兵有十多万人,高第上疏说守宁远的士兵只有五万,根本守不住,请求撤兵。孙承宗知道以后,通知户部:“高第初次来到边关的时候,拨给他的是十一万七千人的粮饷,如今只给他五万人的粮饷就足够了。”高第知道这件事以后,吓坏了,真的按五万人的粮饷发下来,哪里够用啊。于是又上疏说自己搞错了,高第因此以“妄言”

获罪。

败军之际再次掌兵

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突破山海关,十月,进入大安口,攻占遵化,将要迫近北京。新皇帝名叫朱由检,史称思宗,执政时间不长,没有经验,所以非常惊慌,忙问群臣是否有退敌的计策,朝廷大臣众口一词:

“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非孙承宗挂帅出征,不能挽救时局。”思宗赶忙下诏,召孙承宗进京,担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镇守通州。国难当头,义不容辞,孙承宗火速进京,入朝进见思宗。思宗慰劳了孙承宗以后,急忙问守城退敌的计策。孙承宗上奏道:“臣听说袁崇焕驻守蓟州,满桂驻守顺义,侯世禄驻守三河,这样很好。我还听说尤世威回到昌平,尤世禄驻守通州,好像不太合适。”思宗问:“你想固守三河,是什么意思?”孙承宗说:“固守三河可以此为据点,防止敌军西进和南下。”

思宗说:“太好了,还是先生胸有城府,深谋远虑。不过,你怎么样为朕保护京师?”孙承宗说:“当危急时刻到来的时候,守城的士兵苦于挨饿受当时,北京城外就能看到遍地烽火在燃烧,孙宗带领二十七骑人马出东便门,以最快的速度赴通州,以至于路上跑丢了三个人。冻,这不是好办法。应该修筑有利的工事,加大犒赏的力度,以此来稳定人心。”他们谈了很多,孙承宗所说的每一条建议,思宗都非常认可。最后,思宗说:“先生不必到通州去了,你为联总督京城内外防御事务,留在朕身边随时参谋,不更好吗。”等孙承宗从皇宫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午夜了。他也没有睡觉,连夜巡视都城的防卫情况。黎明的时候,又起身巡视外城。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他才放心。

到了第二天半夜里,忽然传来圣旨,说是敌人马上要攻打通州,形势危急,要孙承宗立刻赶往通州,主持军务。当时,北京城外就能看到遍地烽火在燃烧,孙承宗带领二十七骑人马出东便门,以最快的速度奔赴通州,以至于路上跑丢了三个人。到了通州城下,守门官兵拒绝任何人进城,后来总兵大人来到以后,才放他们进来。

进城以后,也没有时间休息,立刻与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登上城上的矮墙固守。这时候,大清兵已经迫近都城,于是又急忙派遣游击尤岱率领骑兵三千人支援,派遣副将刘国柱督军二千与尤岱会合,同时征调密云兵三千人在东直门扎营,保定兵五千人在广宁门扎营。

北京方面,思宗忙调集各路大军勤王。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心急如焚,也马上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去京师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同围攻广渠门的清军激烈交锋,其他各路勤王军也陆续赶到,一场恶战,把清军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