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000000059

第59章 天下匠才 文明帝师 耶律楚材(1)

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字晋卿,晚年号玉泉老人,佛号湛然居士,他是元代著名的大政治家,精通儒学和佛经。耶律楚材是契丹族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他在成吉思汗时,长期掌管文书;在窝阔台汗时,官至中书令;为用兵西域,统一北方,出谋划策;引导蒙古贵族走向汉化,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出过不少力,对蒙古族立国中原起过不少积极的作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历史上有巨大贡献的人物。

北国卧龙身世艰难

公元926年,辽太祖阿保机灭渤海国,并征服松辽流域建东丹国,让他的太子耶律突欲为国主。突欲非常仰慕中原先进的文化,他身体力行,大力学习,不仅精通汉文、能诗擅画、通晓音律、医学,而且还在自己主政的东丹国,仿效实行汉族地区的封建制度。他的做法,得到阿保机的称许,却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和攻击。阿保机死后,突欲之兄德光继位,与太后述律氏联合起来,打败了突欲。突欲在辽国没有立足之地,便“载书浮海”,南逃投奔中原。金灭辽后,突欲的后代耶律楚材的七世祖娄国移居中都燕京,娄国以后数代,任职将军、太师者,颇不乏人。辽末,耶律楚材的祖父德元始归金,被任命为兴平军(今河北卢龙)节度使,德元的儿子耶律履,即耶律楚材的父亲,受知于金世宗,历官翰林待制、礼部侍郎;章宗即位之后,他升礼部尚书、参知政事,不久又为尚书右丞,成为一朝宰相。耶律履继承其先祖之志,继续学习汉族文化,博学多艺,通晓女真、契丹和汉族文字。

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六月二十日,在首都燕京(今北京)西山,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这就是耶律楚材。父亲耶律履此时已经花甲之年,得了这个孩子,当然非常高兴。在这以前,耶律履虽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辨才和善才,这时虽都已长大成人,可是才能平平,看来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因而对晚年所得的幼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常常对家人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将来必定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可是,他仔细想一想,大金国昔日的威风虽然还勉强支撑着,但种种腐败的迹象都已逐渐显露出来了,国势日微,这孩子的才干再大,恐怕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耶律履根据《左传》“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给小儿子起名为“楚材”,字晋卿,希望他早日成器,既然金国没有他施展才干的机会,就让他到其他地方干一番事业吧。于是给这孩子取了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耶律楚材这个名字,既寄托了当父亲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艰难的形势。

耶律楚材少年时由母亲杨氏教授学业,其母杨氏名杏新,乃隋朝杨坚的后代。杨氏与耶律履的相识可谓带有传奇色彩。

据说有一天,耶律履在一个朋友那儿喝酒,酒后偶然见到一位面貌清秀、知书达理的少女,立刻为她温良大方的风度所倾倒,遂向朋友问道:“此女是什么人?”

那朋友长叹一声,说道:“此女是隋朝皇帝杨坚的后代,只因她的父亲嗜酒好赌,把家产都消耗殆尽,为了还赌债,不得不卖妻女,妻子不甘被卖,跳水身亡,女儿被朋友领回家来,认作干女儿。”耶律履听到后,十分同情她的身世,请回家里作了一番叙谈,才知她从小读书识字,是个学识渊博的女子,便收在房中做妾,不久,便生下了耶律楚材。杨氏还善于弹琴,楚材自襁褓中就受琴声熏陶,成人后亦喜爱弹琴作曲,深得其母天赋。

耶律楚材出生的时代,确实是艰难的。大金国在北方的统治,从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算起,到这时已经六十多年了,朝气蓬勃的全盛时期已成过去,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出来,进入了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而且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了。从总的形势看,偏安东南的宋王朝一心想着收复北方的失地;立国灵武的西夏,也趁机与南宋交结,在西部边境进行侵扰;新起的蒙古,更是雄心勃勃,在北边不断发起进攻。在这三面夹攻的形势下,金朝统治者不得不加强战备,训练军队,防边守关;这样一来,不仅军费开支与日俱增,加重了财政困难,而且人心惶惶,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同时,政府的财政由于政治腐败,机构庞大,奢侈浪费惊人,开支不断增加,内部经济已经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再加上黄河在这时多次决口,出现了三次大泛滥,大批农民死亡破产,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更加困难。统治者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空;便大量发行交钞(纸币),十贯百贯千贯万贯,面额越来越大,价值越来越低,到后来一万贯还买不到一个烧饼;不得已又发行宝货(银币),与铜钱、交钞并行,比价经常变动,币制十分紊乱,物价持续飞涨,广大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益加剧,皇室之内、权臣之间,党同伐异,争夺不已,杀机四起。章宗时,杀了妄图夺权的郑王永蹈、镐王水中;章宗死,卫王即位,权臣胡沙虎发动政变将他杀死;宣宗即位,大将术虎高琪又将胡沙虎杀死。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互相残杀,反映了政治局势的不稳。金朝后期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国土面积日益缩小,将帅中有才能的人很少,士兵们的战斗力衰弱,地方官贪赃枉法,百姓流离失所,盗贼四起。当时金国的统治已经腐朽,丧失再生的活力了。最上层的统治者无意革新,只以苟安目前为乐,上下同风,所以,凡有人提议应当改革,肯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真正锐意改革,有点锋芒的人物是出不来的。看来,谁也挽救不了这个大厦将倾的局势了。

金朝的国事令人心寒;而且耶律楚材的家事,也突然发生变故,有些不堪回首话当年了。耶律贵族之家的权势,到耶律履的时候达到了顶点。然而,就在这时却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耶律楚材出生刚满一岁,他的父亲耶律履便生病去世了。耶律楚材的两个哥哥也只有二十岁,尚未出仕,家道中衰,已成必然的现实了。幼年丧父,耶律家的衰落,对耶律楚材的成长当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耶律履虽然官居宰相之职,俸禄可能很优厚,但他平时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受到人们的称赞,有人评价说“文献阴功绝比伦,昆虫草木尽承恩”,却不善于置家,去世之后竟然没有给家人留下一份可观的遗产。后来,耶律楚材在自己的诗中回忆他的父亲:“人仕三十年,庙堂为柱石,重义而疏财,后世遗清白”;不会是假话。

“我考文献公,清白遗四壁”,大概确实是没有很多遗产的。尽管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程度的拮据和不便,有时不免感叹生不逢时,但贫困的生活也能磨炼有志者的意志,耶律楚材表示坚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耶律楚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幼便在母亲杨夫人的教育下,兢兢业业努力学习,夜以继日,学习非常用功,时间抓得很紧,每天晚上都读书到深夜,决不为了贪玩赌棋而浪费时间。杨夫人是“挑灯教子吟新句,冷淡生涯乐有余”,生活虽然清苦,看到孩子学习努力,可望成才,也自有一番乐趣。耶律氏族虽然出身契丹贵族,但很早就接受汉化,对传统的汉族封建文化造诣颇深。到耶律楚材出生时,耶律氏早已是一个充分汉化的封建士大夫书香门第了。耶律楚材在父亲去世后,经济状况虽然不太好,但学习的条件还是优越的,经过他的艰苦努力,短短几年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据说,他博览群书,文思敏捷,下笔成文,奋笔直书,一挥而就。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成吉思汗称帝时),耶律楚材十七岁,史书记载他“书无所不读,为文有大家气概”“历、医卜、杂算、音律、儒、释、异国之书,无不通究”。根据他学习的情况可以出仕了。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宰相之子享有赐补政府机关佐武官的特权,可是耶律楚材宁可不要这个特权,希望参加正规的进士科考试。章宗认为旧的制度不应轻易更改,特别下了一道敕令要当面对他考试,亲自询问了几件疑难案件的处理,同时参加考试的十七个人中,耶律楚材回答得最好,便正式任命他为某个政府部门的掾官(是协助长官,掌管文书,办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官)。权力虽然不大,但对一个十七岁的青年来说,初人仕途,锻炼锻炼,也是大有好处的。耶律楚材正式进入仕途了,然而这条道路并非十分通畅平坦的。当时,官场已经非常腐败,真正有才干的人是很难得到重用的。耶律楚材在一首诗中曾经谈到他的侄儿耶律正卿“学书写尽千林叶,习射能穿百步杨”,文武双全,完全靠自己的本事,当上了章宗的侍卫,可是仍然不被重用,结果还是“荣枯枕上梦黄粱”。耶律楚材自己当然也不会有更好的遭遇,尽管他工作得很努力,干了六七年,仍然只不过是一个开州同知,除了协助知州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外,实际上没有多少事情可干。这对一个志欲“辅翊英主”,精力旺盛的青年来说,当然会感到生不逢时,前途渺茫,心灰意冷了。

金宣宗贞祜二年(1214年),为了逃避蒙古军南下的威胁,金王朝把首都迁往南京(今开封),耶律楚材的全家也随同南下,只有他本人被燕京留守完颜承晖留了下来,被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名义上的职务是分掌尚书省所属六部的日常章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寄禄官,并无实际职掌,还是白拿钱吃闲饭,不干事。不久,蒙古兵围困燕京,形势越来越紧张。耶律楚材被困城中,绝粮六十余日。第二年五月,城被攻陷。从此,耶律楚材便与金政权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韬光养晦佛门修行

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势已去,国破家亡,前途渺茫得很,便把求取功名的心思束之高阁,拜万松老人(行秀)为师,学习佛理。提到耶律楚材的佛门修行,不得不提到他的师父万松老人。万松老人是曹洞宗的著名禅师,耶律楚材对师父由衷佩服。现在在北京西四路口的西南,矗立着一座灰色的砖塔,埋藏着一位僧人的骨殖。

塔的主人就是万松行秀,他是金元之际的高僧。行秀,俗姓蔡,山西运城人。万松行秀十五岁时赴邢州,今天的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受具足戒,之后,在磁州,今天的河北磁县,得到大明寺雪岩大师的传授,豁然明澈。学成之后,万松行秀返回邢州,筑万松轩,聚徒授学,世称万松老人。耶律楚材杜绝交往,屏斥家务,专心一意参禅,虽遇大寒大热,也从不间断,焚膏继晷,废寝忘餐,没日没夜地修炼了三年,终于参透了禅理,接受万松老人授予的显诀,成了燕京城中著名的佛教信徒。

行秀为耶律楚材取法号“湛然”,楚材流传于后世的文集以“湛然”为题,便是由此而来。不过,遁世脱俗并不是他的最高理想,致主泽民才是他的根本志向。他认为,“穷理尽性,莫尚佛法;济世安民,无如儒教。”艰难的时世,磨炼了耶律楚材,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学习,不仅树立了经邦治国的雄心壮志,而且作好了两种准备:

“穷,则以简易之道治一心:达,则以仁义之道治四海。”

他,在等待着时局的发展,等待着机会。此时,耶律楚材眼看金国大势已去,自己觉得回天无力,从佛学中也没有找到出路,便弃官出走,悄悄隐入燕山林木深处居住下来,静心读书,自耕自舍,过着半农半隐的生活。

三年以后,成吉思汗听到他的名声,把他延请到幕下,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的职务。

做了不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耶律楚材随同成吉思汗西征时,万松老人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谈论治国修身的道理,只有八个字,十分简略,但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著名,这八个字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这条格言对于当时蒙古军队的杀戮政策,不能说不是一个警示制约。后来又经过了五百多年,乾隆皇帝在“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后面又加了一句“以道养身”,更趋完善,成为经邦治国的一种境界,一种寄托和理想目标。在以后的生涯中,楚材表现出的种种正气与学识修养就是来源于他的这种外儒内佛的气质和涵养。从而使得他的思想另有一番特色:他崇尚汉文化,但是却没有汉族士大夫的那种狭隘的民族情绪的偏见。在耶律楚材看来,没有什么华夷之分和华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华夷统一,天下太平。耶律楚材如果没有这种胸襟、这种气魄,也不可能有历史上的这许多功绩,不可能成为一代文明帝师,充其量只能是帝王脚下侍从。

万松老人与耶律楚材的师生关系很好。在他们的诗文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在蒲华城的时候,耶律楚材梦见了万松老人,醒来之后,还记得梦境里的情景,于是做了一首诗,寄给老人。诗是这样写的:“华亭仿佛旧时舟,又见吾师钓直钩。只道梦中重做梦,不知愁底更添愁。曾参活句(佛教禅宗指含义深刻,非从言外之意,深参不能悟了的语句)垂青眼,未得生侯已白头。撇下尘嚣归去好,谁能骑鹤上扬州?”大概,耶律楚材遇到了不顺心的事,颇生出尘之想,向老师抒发牢骚了。在《湛然居士文集中》,留存有不少耶律楚材送给万松老人的诗。其中有一首七绝:“风流彩扇出西州,寄予白莲老社头。遮日招风都不碍,休从侍者索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