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000000029

第29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2)

这时周瑜率领大队水军乘势从南岸发起进攻,曹军船只全部被烧,士兵伤亡惨重。曹操率领军队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败归江陵。赤壁大战最终以曹操失败而告终。经过这场恶战,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白帝托孤君主诚信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又占领了荆州,不久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的一员猛将,他的结拜兄弟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的士兵所俘,不幸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大怒,于称帝后决定伐吴为死去的关羽报仇。位居丞相之职的诸葛亮劝道:“能否暂时先维持吴、蜀联盟,安定蜀国内部、积蓄力量,待羽翼更丰满些再说。现在曹魏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强盛,是我们当前主要的敌人,我们现在贸然出兵,难道要让他坐山观虎斗吗?”大将赵云也附和诸葛亮说:“现在攻打荆州一事显得有些仓促,现曹丕称帝,废汉立魏,是叛臣贼子所做的事情,我们应当先讨伐曹魏,广结民心,方能壮大力量,那时再灭孙权也不迟啊。否则,岂不让曹丕坐收渔翁之利啊!”但刘备一心要为关羽报仇,对诸葛亮和赵云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只是反问道:“那报仇的事要等到什么时候啊?”赵云却不顾刘备听不听得进,仍继续劝说道:“我总觉得国贼是曹操父子,而不是孙权。若能先灭曹魏,东吴则自然臣服,故应顺应天下人心,若与孙吴开战,那么局势就不好开解了。”尽管诸葛亮和赵云百般劝解,刘备执意不听,坚持要和孙权开战,并且当时朝中大臣中也有不少人和刘备一样,主张与孙权交战。刘备见不少人支持,更觉得非出战不可了。刘备留诸葛亮守成都,自己率领大军,并通知镇守阆中(今四川阆中县)的张飞,一起伐吴。张飞接到指示,一想到马上就可以给关羽复仇了,十分激动,立即准备出发,在准备的过程中,只要看到部下动作稍微慢一点的,便重重责罚,施以鞭打,使得将士们很有怨言。张飞也不顾这些挨打的士兵的想法,自己出了气,喝足了酒,就回到府中倒头就睡。张飞手下有两个将军,一个叫张达,一个叫范疆,因为一点小事,受到张飞的鞭打,所以怀恨在心,见张飞醉得不省人事,便悄悄溜进厅堂,将张飞杀了,然后割下他的头颅,顺流东下,投奔孙权去了。

张飞营中的都督发现主帅被人暗杀,急忙上表刘备,刘备闻讯,简直呆了,刘备手下将士也被这一系列的事情激怒了,呼喊着要替关、张二将军复仇。

但是刘备的行军似乎并不顺利,由于刘备报仇心切,一路杀来锐不可当,孙权派出陆逊为都督,陆逊见到刘备来势凶猛,知道刘备犯了兵家的大忌,于是决定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待蜀军疲惫,乘虚而入,结果夷陵一役杀得刘备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又气又急,愤怒和后悔,再加上旅途劳顿,很短的时间就觉得支持不住,恍恍惚惚栽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而且日见沉重。

刘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急命赵云派人去成都把诸葛亮请来,以便安排后事。接着就上演了历史上一幕非常经典的场面“白帝托孤”。这场托孤,表现了君臣两人的深厚情谊,也衬托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蜀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嘱咐临终事宜。诸葛亮闻听此消息大惊,连忙昼夜兼程,赶到白帝城,在永安宫见到刘备。君臣相会,尚未开言,便已泪流满面,刘备挣扎病体,握着诸葛亮的手说:“我后悔没有听丞相与赵将军的话,以致今天大败,如今又将不久于人世,恐怕再难以振作,大汉江山,就全靠您的支撑了。”说到这里,接着又说:“先生的才能远胜于曹丕十倍,必能安国振邦,终定天下。若我的儿子刘禅有资质,您就全力辅佐他;如若不才,您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流着泪说:“臣当效忠主上,竭尽毕生精力,辅佐幼主,至死不渝!”

刘备听完,也是深为感动,终于放下心来,一会儿又昏迷过去,没过几天,便撒手归天,死时63岁。

这场托孤场面,也被后代的史学家们广为传颂,之后诸葛亮竭尽全力辅佐刘禅的所作所为也表现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值得依托的可靠之人,不愧为一代帝师。

率军南征七擒孟获

刘备死后,刘禅在成都继承了帝位,改元建兴,这年他才17岁。刘禅自幼长在宫中,一切都靠诸葛亮的管教。诸葛亮受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不管事情大小,均由他一人操劳。这时南中诸郡首领,见朝廷举丧、新主初立,便纷纷叛乱。但当时西蜀的实力比不上曹魏和孙吴,所以诸葛亮制定了先暂时休养生息的政策再谋出兵的缓兵之计,在诸葛亮的主持下,蜀汉政权本着“东联孙权,北拒曹魏”的总方针行事,获得了一段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的时机,又逐步强大起来。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趁曹丕攻打东吴大败而归,一时不可能西征蜀汉,而西蜀和孙吴又日近亲善之际,决定亲率军队,开始往南中平定叛乱,以求得内部的长治久安。

马谡给诸葛亮提出了“攻心战”的主意,诸葛亮深表赞同,于是在历史上对这段征讨南中的战役概括为一段“七擒孟获”的典故。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一路上进展得十分顺利,如今只剩下最后一块硬骨头,那就是逃到建宁的孟获。孟获是当时的大姓首领,掌握着家族势力,为人性格豪爽且足智多谋,颇受当地士人的拥戴,非常不好对付。如今孟获虽说逃到建宁,又被蜀军层层包围,处境非常不妙,可他却不管这些,仍然顽强抵抗着。诸葛亮明白,要消灭孟获这股反抗势力并非难事,但要实现南中的长治久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想起出征前马谡的建议,决定这次作战要攻心为主,使对方真心诚意地降服自己,这样才能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诸葛亮既然决定收服孟获,让他输得心服口服,就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法。孟获在建宁城已经做好了守城死战的准备,可诸葛亮就是不发动进攻,使他满腹狐疑,不知道诸葛亮究竟要用哪种方法,天天早晚上城观察蜀军的动静。过了几天,他发现围城的蜀军开始松懈,就决定冒险突围,南返家乡。怎料这正好中了诸葛亮的妙计,原来诸葛亮早已经派人在城门口挖好了陷阱,专等心急的孟获等人自投罗网呢。当孟获等人刚出城门,就落入了陷马坑中,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了好多蜀兵,将他们团团围住,孟获见城破人掳,大叫“中计”,蜀军可不管他服不服气,立即将他押到诸葛亮的帐中。诸葛亮并没有难为孟获,而是非常热情地对待他,且竭力劝他归降,并保证他和他的人马以及财产的安全。但孟获也是一个大丈夫,非常不服气诸葛亮的诱敌之计,说要和诸葛亮再决一胜负,诸葛亮正有此意,于是决定放了孟获。前前后后,一共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了他。

在第七次,孟获终于臣服了,他深为诸葛亮的大度和足智多谋折服,痛哭流涕表示真心降服,他说:“丞相神威,我孟获以后再也不谋反了!”诸葛亮知道他这次确实出于诚意,非常高兴,热情招待了他和他的手下,并任命孟获为御史中丞,让他管理南方各部族事务,自己则带着人马返回成都。孟获见诸葛亮对他是如此信任,竟然不留一兵一卒,更是感动,从此便忠心耿耿,臣服蜀汉,再也不想着反叛了。

蜀军中有些将领见诸葛亮如此处置,有些不放心,便劝说道:“如果南中再叛乱,您将如何处置呢?是否在南中再留些军队呢,或是增派一员大将驻守在此地,这样才可放心啊。”诸葛亮说:“咱们要是往南中派驻军队,显然是对孟获等人不放心,他们必定要产生疑心,并不是上策;不如以诚待之,我相信孟获不会再叛乱了。”

诸葛亮回到成都,南中一直平安无事,还岁岁向蜀国朝贡,蜀国从此越发巩固,还得到了南中少数民族送来的兵员以及战马、耕牛等军用物资。诸葛亮也让人给孟获部族送些粮食、药物,作为奖励。

这样,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有了经常交流的机会,封闭的南中得以较快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他们更加拥护蜀汉政权;蜀汉朝廷也就得以集中力量去对付北方的强敌曹魏政权了。

上表出师情真意切

蜀建兴五年(227年),经过几年来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诸葛亮看到当时的局势暂时得到稳定,是出兵北伐、讨伐曹魏的时机了。在出征之前。诸葛亮上疏于刘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出师表》,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感激于先主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现在出兵北伐,兴复汉室,也是为了实现先帝未完成的遗愿。并且在该《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在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家内政放心不下而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建议和劝告,表达了诸葛亮诚心辅助幼主的忠心。

表,是我同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谈到表的作用时说,“表”是臣子针对国家大事来给国君提建议的,表现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的感情态度。考虑到表的这个作用,所以说,尽管不同表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使用,因此,“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表的抒情方式和其他一般的抒情文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表不是简单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而是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在记叙和议论中抒情。当表的作者对某件事情有所触动而向国君陈情的时候,他必须要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的爱憎、悲喜等种种感情就必然会流露在字里行间中。所以说,在这种文体中,叙述事件是“实”,而表达感情是“虚”,只有虚实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这篇千古流传的《出师表》不同于一般的请求出兵的奏章。这篇奏章一方面说明了此次出师北伐的目的和任务,一方面劝勉幼主刘禅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执法严明和广开言路,以保证北伐的成功,从而兴隆蜀汉,彻底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表现出诸葛亮励精图治鞠躬尽瘁的忠贞气节。总的看来,大致有这样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这部分是诸葛亮在开始北伐前对后主刘禅的启发和进谏。开篇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话语领起——“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种开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一方面告诫刘禅不要荒废了其父刘备留下来的基业,一方面也能激发起刘禅思念先父、继承其父遗志的感情。继而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当前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目前天下三分,鼎位于四川成都南郊武侯祠足而立,自身的蜀汉国家很小,且实力也很弱,真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了。在这种危急的情势下,接着肯定了国家上下臣子的忠心耿耿和勤心辅政,所以国家大发展要依靠这些人,一定会有恢复汉室的希望的。

在这种前提下,诸葛亮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个建议。

这是对后主刘禅提出的建议,也是诸葛亮在治理蜀汉国家时所采取的安定后方的有力措施。因为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发扬光大先帝刘备的事业,才能使更多的志士仁人纷纷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设意见。接着劝谏刘禅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这样只会阻塞有识之士进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