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7900000033

第33章 华歆

华歆(?~231年),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禹城县)人。曾历任郎中、县令、太守、尚书、相国、司徒、太尉等职,先后受封安乐乡侯和博平侯。由于他为官严谨,清正廉明,一心为民,所以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也赢得了皇帝的信赖和敬重。

一、清廉俭朴

华歆任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太守时,正值孙策占领江东,二人互相敬慕,相互倚重。孙策死后,曹操闻得华歆足智多谋,德高望重,遂在官渡上表皇帝,征聘他担任议郎,参与司空府军事。消息传出后,华歆的宾客故旧1000多人都来为他送行,赠他的礼金计达几百金,开始,他并未拒收,却暗中一一作上记号,到临走时,将这些礼金全部聚集在一起,对众多宾客说:“我本来没有拒绝诸位的想法,所以都接受下来。但考虑到独自坐车远行,将会因怀藏美玉而获咎,请大家为我考虑。”宾客们这才各自收回了自己所赠的礼金,但无不佩服他的美德。

华歆做官多年,所得俸禄和赏赐很多,但都用来救济了贫穷的亲戚和友人,而自己家中却从无担石之粮的储蓄。平时吃的,只是蔬菜淡饭;家人穿的,也全是布衣。当他数年后官居司徒、太尉,仍保持着这一作风。按照当时的规定,一旦某个王公大臣犯法被抄家,其府中的奴婢往往被赐给其他公卿。华歆先后受赐奴婢多人,但从不留用,而是把她们接过之后,很快又嫁了出去。

在华歆担任司徒期间,魏文帝曹丕得知了他的有关情况,大为赞叹,并特地下诏说:“司徒,是国家才德出众的公卿,是参与国家协调内外、治理众事的要员。现在,大臣们都有丰盛的膳食,而司徒却蔬菜淡饭,实在不太妥当”。于是,特赐他御服,还送给他夫人和儿子一些衣物之类。

二、舍己荐贤

曹丕称帝受禅后,曾给朝臣三公以下授以爵位。当时,华歆登坛相仪,奉皇帝玺绶,自然可以晋爵。但他一再拒封,而真诚地推荐了其他人。

黄初年间(220~226年),魏文帝曹丕又诏令公卿推荐志节行为高尚的人。许多人都推荐华歆,而华歆却极力让忠君爱民的管宁取代了自己。

魏明帝曹叡登极后,华歆被进封为博平侯,增加食邑500户。不久,明帝又准备让他转任太尉这一更重要的职务。这时,他再次荐举管宁担任。他甚至还称病请求退休,以便将太尉这一职位让给管宁。但是,明帝坚决不同意。

到召开群臣大朝会时,华歆担心明帝会当众宣布对他的任命,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躲了起来。不料,明帝竟派遣散骑常侍缪袭拿着诏书赶到他家,向他宣旨道:“朕近来亲自处理政事,日理万机,总怕处理得不妥当,很想依靠有德才的大臣来辅佐,而您却一再以病为由而辞职。不求职位,抛弃荣誉和俸禄,古人中固然有这么做的,但周公、伊尹却不是这样。洁身自好,坚守节操,这是普通人做的,朕不希望您也这么办。您应当尽力支撑病体来参加朝会,来惠助朕。朕将站在筵桌旁,命令百官各统己职,等待您的到来,朕然后就坐。”他还特地命令缪袭:“若华歆不起行,不许你回来!”华歆接旨后,感动得老泪纵横,连忙更衣上朝去了。

三、秉公进谏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曾同意三公府形成的决议:今后“推举孝廉,将完全根据德行标准,不再用考试经典来限制”。华歆得知后,认为此举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遂连忙上疏文帝说:“自从死丧祸乱以来,六经散失废弃,应努力恢复保存,用以推崇王道。制定法令,是用以治理衰世的。听说举孝廉不用六经来考试,恐怕学业就会从此荒废。”又说:做官的人如果早年荒废学业,必然缺乏学识,这将不利于上报朝廷、下惠黎民。文帝认为言之有理,遂采纳了他的意见。

太和年间(227~233年),明帝曹叡曾派曹真攻打蜀国。华歆又上疏道:“自从战乱以来,历时已过两代。大魏承受天命,陛下正凭圣德而处于周成王、康王那样的兴旺时期,应继承夏禹、商汤、周文王的业绩。吴、蜀虽仗险要之地苟延残喘,若圣明教化日日上升,那儿的百姓也会背着孩子前来归附的。”接着,他又强调指出:军队是不得已才用的。臣诚恳地希望陛下先注重治理国家,而把征战放在第二位。治理国家要以百姓为本,百姓又以吃穿为先。假如国家没有挨饿受冻的忧患,百姓没有离开乡土的念头,天下人就幸运了,吴、蜀也会随之而分崩离析的。明帝深以为然,当即诏令曹真带兵返回。

华歆去世后,谥号敬侯。其子华表继承了他的爵位。据史料,华表的功德虽然远远不如其父,但他也忠君爱民,是位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