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15本)
14986100000049

第49章 跟着厚黑学处世(6)

西伯侯姬昌深知自己的实力和商朝相去甚远,根本不堪一击,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条“奉承上意,溜须拍马”的计策,以保全自己。

帝乙有一个妹妹名叫亮丽公主。这公主名字听上去悦耳,实际上却是一个丑八怪。因为相貌实在是太难看,所以已经过了20岁还没嫁出去。在当时,女子13岁就可以出嫁,到二十多岁还嫁不出去,已经是老姑婆了。

西伯侯姬昌探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派出自己的心腹散宜生带许多聘礼到商朝殷都去求婚。散宜生是有名的说客,能把事情说得天花乱坠,他不但对帝乙大肆“奉承拍马”一番,并且还公开宣称西伯侯姬昌欲娶亮丽公主为妃子,这件事一下子便在殷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散宜生在朝堂之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对帝乙说:“父死,长兄为父,大王妹亮丽公主能得君王陛下为长兄,乃是她的福气所在。如今西伯侯到了大婚之年,愿娶亮丽公主为妻。君王定当为她做主,答应她与西伯侯的婚事,以保亮丽公主一生福寿绵长,以使妹婿西伯侯的周邦永远忠于殷商本国。”

与此同时,散宜生还对亮丽公主本人也发动了“奉承拍马”的煽情说合,因为亮丽公主本是丑女,散宜生就避开公主本身的容貌不谈,转而说她嫁给西伯侯定能带给商、周两国以无穷福祉。散宜生对亮丽公主说:“化干戈为玉帛的最好途径,莫过于连理和亲。公主嫁到我周国西岐去,必将使整个西部地区臣服于商朝,永修姻亲和睦。西伯侯和西岐的人民诚心以待公主的大驾。”

另外,散宜生对商朝的文武大臣们同样展开了“奉承拍马”的凌厉攻势,对他们说:“诸位都是上国君王的臣工,定然知道上国的国土安宁和社稷巩固即是诸位的前途命运所在,所以必将促成西伯侯与亮丽公主的和美联姻。”

这使帝乙再没有推脱拒绝的理由。

在李宗吾看来,散宜生的这次“留须拍马”的确是“本小利大”的典范。自从姬昌娶了帝乙的妹妹亮丽公主之后,商朝在帝乙统治下的20年时间中,再也没有对周国发动战争,并且相互关系也很好。姬昌借此赢得了积聚力量的大好环境,为武王日后起兵伐纣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宗吾认为,这就是溜须拍马带来的良好效果。

厚黑处世时,“虚情假意”地留须拍马目的何在?

说到底是为了追求回报。因为,既然是投资,就要有回报,最好的结果当然就是小本赚大利了。

以变应变,上乘变术

俗话说: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厚黑处世中,过分刚直的人无法立身,而趋炎附势的人却官运亨通,这就是厚黑的应变之术。

李宗吾认为,如果你想做一个仁人志士,那么恪守信念、宁死不屈的处世方式未尝不可;如果你是一个政治家,那么你就必须懂得以变应变的厚黑原则。前者是做人,后者是做事。做人无妨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做事,就必须要十分小心,谨慎应变,否则就可能会被一些权力争斗所殃及。

汉朝的开国功臣陈平,就凭借着这样的应变之术避免了一场灾祸。

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平定英布的叛乱中受伤,回到长安后就一病不起。这时,北方的燕王卢绾又公开反叛,刘邦便让樊哙领兵讨伐。

樊哙领兵离开长安后,一些和樊哙不和的人就乘机向汉高祖进谗言,声称樊哙是吕后的党羽。一旦刘邦去世,樊哙就会举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刘邦听到这些谣言之后勃然大怒,大骂道:“樊哙这个小子,居然敢对我怀有二心!”于是马上命令陈平乘车送绛侯周勃去替代樊哙统帅军队,还要求追到樊哙之后,在军中就将其正法。

在追击的路上,陈平就和周勃商议说:“樊哙是皇上的老臣了,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关系众多,皇上对他素来倚重,同时又和吕后有亲。这次皇上生病动怒,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这才要杀他。万一将来皇上一后悔,只恐怕你我二人难免要受责怪,即使皇上不怪我们,吕后也会因为此事而迁怒于你我。我们不能亲手杀他,不如把他装在囚车里送回长安,如何处置,由皇上自己来定夺。”

二人计议已定,就在樊哙军的外围设了一个祭坛,并且宣读了皇帝的诏书。读完之后,他们就把樊哙捆绑起来装进了囚车,由陈平负责押回。

陈平在回长安的途中就听说刘邦死了,陈平知道吕后一定会担心樊哙的安全,于是先行乘车赶回,向吕后汇报了整件事情。吕后此刻正如坐针毡,担心樊哙的生死,听说了事情之后,对陈平大加赞许。陈平凭借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回旋处世的手法,在吕氏专权的时代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我们在职场也应当如此。上司也是人,也会有感情用事、一时冲动的时候。一旦过后他后悔了,也许不会责怪你,但起码内心会对你产生反感,认为你不具备一个合格下属的资格。就好像陈平的处境一样,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下,我们更加要深思熟虑、随机应变,不能只是一味忠实地执行上司的命令,一定要在内心中权衡利弊、计较得失,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在李宗吾看来,即使奉行“皇命”也要随机应变,看具体情况行事,否则,不折不扣地执行起来,反倒可能性命不保。

厚黑处世者往往在位低时能够保持一份谨慎之心和应变之力,然而一旦成为高位上的领袖人物,就往往丧失了变通和屈伸的意识。应变之术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对曲直的把握。如果你不能够掌握其中的度,那么你就很可能成为权术的牺牲品。

唐朝开元年间,李林甫、裴耀卿、张九龄同为朝廷重臣,被玄宗视为肱骨。张九龄位居宰相之职,以直言敢谏著称,虽然获得了朝廷和玄宗的信任,但也遭到了李林甫等奸佞小人的嫉恨。

李林甫为了排挤张九龄,就对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极尽谄媚。一次,武惠妃与太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李林甫就教唆她在玄宗面前诬陷太子私结党羽,求玄宗将太子废掉。玄宗被武惠妃的提议说动了心,就到朝廷上讨论这件事。谁知张九龄坚决不同意,并力陈利害,表示因一个女人之言就废太子,实非圣君之所为。玄宗听了非常不悦。李林甫乘机向玄宗进谗言,说张九龄实际上和太子是一党,故有此谏。自此,玄宗对张九龄心存芥蒂。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玄宗想加封牛仙客为幽国公。张九龄认为此人并无大功,不宜封此重爵,便相约李林甫一同去诤谏。李林甫当面表示同意,但到了玄宗面前,他却默然不语。玄宗仍坚持封牛仙客,张九龄则坚持己见,和玄宗闹得很僵。李林甫又寻找机会告诉玄宗说:“张九龄固谏逼上,有大不敬之罪,他处处与皇上作对,不过谋图树立太子党群,为自己留条后路而已。”

玄宗听完大怒:“张九龄竟怀此不臣之心,莫非是想让我早死吗?”当即令李林甫代拟诏书,将张九龄贬官外放。

李林甫心中欢喜,但表面上仍说:“张九龄固谏之后,皇上即把他贬斥外放,显得皇上没有气量,皇上不可动怒。”玄宗觉得有理,便不再坚持。但玄宗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终于找个机会罢去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而李林甫则成了接任这一职位的不二人选。

张九龄和李林甫同朝为官,却有着不同的下场和命运。可见,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官场,掌握好曲直之间的度,你才能够在斗争的漩涡中明哲保身,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李宗吾认为,一个懂得曲直之术、应变之道的人,才能够在官场和职场中成就一番事业。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厚黑者应当学会审察和分析你的形势,判断你的上司,以便于做出最佳选择。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真正的才俊之士应当懂得时务,了解局势,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

叔孙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厚黑大师,被称为“圣人”。他先后侍奉了四位君主,但无论在哪位君主的手下,他都能够得到褒奖,足见他处世手法之高明。可见,“识时务、知权变”是成为“圣人”的必备条件。

秦始皇时期,叔孙通因有文才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被授以博士的头衔。然而后来秦始皇听信法家学说,焚书坑儒,坑的就是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被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多,而叔孙通居然能够毫发无伤地逃脱这场浩劫,可见其厚黑功力有多深厚。

秦二世在位时,反抗秦朝暴政的斗争接连不断,秦二世因此招来一帮博士儒生商议对策,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起义就是造反,而造反是死罪,应当予以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