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15本)
14986100000016

第16章 跟着厚黑学识人(1)

识人在先,善用在后

作为一名领导者,在任用人才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人才。不会识人,如何用人?真正有领导才能的人,往往善于识别人才,并见微知著,从漫漫黄沙中淘得真金。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李宗吾说:“刘备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在于脸皮厚。他一生四处寄人篱下,浑然不觉得窝囊。脸皮之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备作为当时大汉皇叔,竟然肯为一个隐居山野的村夫三度奔波,如此求贤若渴,可谓“厚”到了极致。《三国演义》将这个故事描写得十分精彩,礼贤下士的刘备也被读书人奉为明主。

三顾茅庐之前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事业上郁郁不得志,始终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在和荆州名士司马徽的交谈中,刘备听说了“卧龙”的名字,并在司马徽和徐庶的大力推荐下,决定请其出山辅佐自己。

然而刘备接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就在他第三次准备再访的时候,一直对此很不理解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说:“为了一个区区书生,竟然要大哥亲自去请,不如让我们去把他叫过来。”刘备大声斥责道:“当年周文王请姜太公的时候,亲自到渭水之滨去迎接他。文王尚且如此爱贤,我又怎么能够无礼呢?”

刘备之所以对一个素未谋面的青年谋士如此重视,是因为局势的危急已经让他深感时不我待。他清楚自己在事业上不得志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帮他谋划全局、运筹帷幄的人。对他来说,高卧隆中的诸葛亮是他完成大业的一根救命稻草,因此,他才不惜屈尊三顾,并说出“孤得孔明,如鱼得水”的肺腑之言。对于在当时既没有根据地、又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刘备来说,礼贤下士是他占据“人和”、笼络人才的唯一筹码。

厚黑学认为,一个君主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招揽到帮助他的人才。而招揽人才最重要的是要让他感受到你的诚意。因此才会有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重视人才之举,才会有曹操“唯才是举”的求贤之令。只有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才能够让人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才能够甘心效死命。

因此,刘备去了两次没有见到“卧龙”,便肯定会有第三次。当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见面之后,刘备用自己的“厚”换来的,不仅仅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还有天下士人的归依之心,也换来了傲然不群的“凤雏”庞统的青睐,也换来了西川名士张松和法正的折节,最终实现了成就一番霸业的梦想。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君主,往往都是能够聚集人才、并善于依靠别人的才智的人。

因此,一个成功的君主在起步之初,往往都会礼贤下士,或是装作礼贤下士,这样他们才能“一呼而百应”,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实现自己的目标。

1642年,明军和清军在松山展开大战,明军主将洪承畴被清军俘虏,皇太极派范文程来劝降,然而不管范文程如何威逼利诱,洪承畴始终一言不发,并以绝食相对抗。在当时的汉人心目中,清军是外方蛮夷,明朝是中华正统,而且当时明朝的法度极严,如果大将背叛朝廷其家属将被诛杀。因此,任凭清兵如何劝说,洪承畴就是不肯投降。

然而,皇太极心里很清楚,如果清军想要入关建国,就必须赢得汉人的支持和信任。因此他便亲自到狱中看望洪承畴,问道:“先生在这里冷吗?”一边说着,一边脱下身上的貂裘,亲自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大为感动,叩头请降。

皇太极收降了洪承畴后,心中十分高兴,不仅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银珠宝,还大摆宴席,表示庆贺。满清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地说:“皇上为何如此看重洪承畴?”

皇太极说:“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刀光剑影,为的是什么?”将领们说:“当然是想得到中原了。”皇太极笑道:“我们要进中原,好比瞎子走路,现在找到个带路人,我怎不高兴?”

由此可见,礼贤下士的“厚”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刘备的礼贤下士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皇太极的求贤若渴,是为了入主中原。一个君主如果不懂得收拢人心,那么他必然落得众叛亲离、孤军奋战的下场。

打破常规,破格封将

李宗吾认为,为君者,不仅要学会礼贤下士、善待人才,要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百里奚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历史人物,被称为“秦国第一相”,他辅佐秦穆公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日后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这样一个智能之士,竟然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后来辗转到虞国任大夫。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百里奚虽然识破了晋国的“假途灭虢”之计,但他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听从大臣的进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国的国君及百里奚都被俘虏。

后来,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而且送了大量的珠宝和一大群奴仆作为陪嫁。这群人中就有百里奚。然而百里奚并不甘心就这样为奴,因此就找了个机会逃跑了。

秦穆公在清点陪嫁名单时,发现少了一个叫做百里奚的人。一问才知道那人是一个老奴,就并没有放在心上。

秦穆公的手下,有个叫公孙枝的人,他知道百里奚是个人才,于是找到秦穆公说:“百里奚是个难得的人才,可惜一直没有遇到明主。希望您不介意他卑微的身份,任用他为秦国效力。”秦穆公听了之后,立即派人四处寻找百里奚的下落。过了很久,才打探到百里奚跑到了楚国,在一个大户人家放牛。

秦穆公于是想派人去楚国用金帛重礼把百里奚赎回来。公孙枝说:“楚国人之所以不任用百里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百里奚的才学。您要是用重金去换他,楚国人必然会怀疑,还会放他走吗?”

秦穆公连连点头,于是派使者带了五张羊皮去见楚王,说:“百里奚是敝国的奴仆,因为犯了罪所以逃到了贵国。我们想把他带回去治罪,希望得到楚王的允许。”

楚王见秦国用五张羊皮换一个放牛的老奴隶,满口答应了,并派人把百里奚抓来,交给了秦国的使臣。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来了,立刻派人迎接,并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再三推辞说:“我是一个亡国的臣子,出身更是低贱,哪里有面目和您探讨国家大事呢?”

秦穆公说:“虞国的国王不用你,才遭到了亡国的命运。这并不是你的过错。”于是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非常赏识他,将国家的政权都交给百里奚管理,并封年已70的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百里奚从此成了秦国的相,为壮大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穆公敢于任用一个垂垂老矣的奴隶作为国相,可见其用人之道的深“厚”。当时的秦人被视为夷狄,并不为中原诸侯所容,国力也很衰弱。对于秦穆公来说,壮大秦国的第一步,就在于招揽人才,为我所用。因此,他不拘于身份地位,任用了在其他国家不得志的百里奚。

厚黑学认为。对君主而言,“待人以厚”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用人上的不拘一格。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必须有大量不同特点、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帮助你。沧海横流显本色,吹尽黄沙始见金。真正的人才,往往都是潜藏于黄沙之中的,你只有将他们挖出来,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资本。

萧何说:“那些逃跑的将领很容易得到。但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无双的。汉王如果只想在汉中常驻,那么就不必用韩信;如果您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更好的人才了。一切就看您自己如何决断了。”

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夺取天下,于是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大将。于是刘邦就想把韩信招来任命他。萧何说:“汉王向来对韩信很傲慢,认为他是个低贱之人。现在您是要拜他为大将,却如同呼唤自己的儿子一般,因此韩信觉得屈辱,于是要逃跑。如果您真的想要拜他为将,就应当选择一个好的日子,斋戒沐浴,设封坛,以礼待之才可以。”

刘邦同意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并向他询问安邦定国的策略。韩信用自己的能力征服了刘邦,带领汉军杀出了汉中,并最终战胜了项羽,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成为汉王朝重要的开国功臣。

刘邦封韩信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萧何的大力推荐,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刘邦自身对韩信能力的品评。在当时深陷困顿、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刘邦用自己的“厚”不仅留下了韩信,更稳定了其他将领的心,这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厚黑学》认为,在世间生存,你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用“厚”的面孔去对待他,让他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自身遭遇危机的关键时刻,要敢于以非常之手段,用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事。

唯贤是举,任贤用能

古人云:知人既难,察人必慎。正确的考察可以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能够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古今智者无不重视察人之法,并注意积累有关的宝贵经验。

唐太宗不念旧恶重用魏征,不仅展示了其作为一代君主的气度,更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统治者唯贤是举的一面。

魏征曾经随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反隋,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重用。后来,魏征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在当时激烈的宫廷斗争中,魏征曾多次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及早除掉李世民,但由于李世民已经早有戒备,因此李建成始终没有成功。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早就很器重魏征的胆识和能力,因此他并没有因为魏征当年反对自己而将他杀害,反而亲自将魏征迎接到自己的书房中,请求魏征帮助自己治理天下,让他担任谏官之职,并经常将他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直言善谏,为唐太宗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帮助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不仅仅是魏征,唐太宗对于许多来自敌对阵营的人都不计前嫌、以诚相待、擢拔重用。例如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他同时还完善了国家的选材制度,让天下英雄尽人其彀,为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了解人才,并选择能够帮助你的人才,诚心地向其请教,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学会任用贤能之人,你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雍正能够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战胜其他的皇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团结了一批为己所用的贤士。虽然雍正登基后以猜疑忌刻、寡恩薄情著称于世,可谓“黑”

脸无情,但他同时明白另一个道理:一个君主,只会“黑”

还不行,还要能够以“厚”待人。因此,只要是贤才,哪怕是反对他的贤才,只要与政治斗争或朋党没有联系,他就照样任用,甚至还破格提拔。这也是雍正识人用人的一个亮点。

雍正登位第一年,翰林院检讨孙嘉淦就上了一个条陈,力请雍正做三件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在皇帝刚刚登基、宫廷内部余波尚未平息的情势下,要求皇帝“弘宽容之量”、“亲骨肉”以“泯其疑惧而上下相安”,这无疑是对上意的极大触犯。

果然,雍正帝看到上疏之后勃然大怒,把其中的一些有逆上之意的句子加了朱笔圈点,然后召集军机处诸大臣,叫他们阅看,并厉声责问道:“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左都御史朱轼回答说:“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

雍正帝听完后沉思良久,忽然纵情大笑道:“朕亦且服其胆。”不仅没有丝毫怪罪他,还命其任顺天乡试分校,议叙擢升国子监司业。

此后,孙嘉淦屡上条陈,雍正帝曾同九卿论理说:“朕即位以来,孙嘉淦每每陈奏,可谓直言极谏,朕不仅不加怒,反而加恩,汝等臣工当以为法。”

雍正五年,孙嘉淦以国子监祭酒身份出任顺天学政期间,因经费问题与直隶总督宜兆熊等发生争执,雍正帝完全支持孙嘉淦,并指责宜兆熊说:“孙嘉淦断非骚扰地方图利之辈,尔等何不量情至此!”不久,即任用孙嘉淦为顺天府尹、工部侍郎。

无论是身为皇子时对身边人的任用,还是荣登皇位后对孙嘉淦的任用,都可以折射出雍正独到的识人和用人法则。对于雍正而言,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帮助他完成大业的人才,而不是有名无实的拍马溜须之徒。史书记载,“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可见雍正识人用人的功夫何等了得。

李宗吾认为,要学会寻找和选择那些真正能够帮助你成就事业的贤才,而不是一些曲意逢迎的谄媚之人。

一个希望成就大事的人,就应当明辨贤士和小人的区别,并重视、重用那些贤士,从而达成自己的目标。

良主识人于未显之时,方成大器

厚黑学认为,一个好的领导用人的最佳时机就是在人才的智慧尚未显现出来的时候,用自己的慧眼看到其身上的潜质和能力,并适当地任用,这样自己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成就大事。

汉高祖刘邦能够从一个地痞无赖般的人物一跃成为天下的王者,与他善于识人是分不开的。

汉初三杰之一的陈平,是西汉开国的重要功臣。然而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全靠兄长的照顾才免于饿死。

反秦的起义爆发后,陈平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但因未能得到项羽的重视而郁郁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