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14985100000055

第55章 中国篇(33)

至于那两块匾额,据史学家孟森考证,清国史馆编纂的《陈元龙传》中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玄烨在便殿召见群臣,说:“你们家中各有堂名,不妨当场写给我。我写出来赐给你们。”陈元龙奏称,父亲年逾八十,故拟“爱日堂”三字。《海宁州志》还提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因陈元龙胞弟陈维坤的妻子黄氏寡四十一年(1715年)便御书“节孝”两字赐之,又赐以“春晖堂”匾额。这就是说,两方匾额的题词,是玄烨根据臣下的请示书写的,与孝敬父母的意思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因而,说弘历是汉人之子只是无稽之谈。

另一种则认为弘历生于避暑山庄。

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弘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1944年5月1日发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胤禛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传说胤禛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胤禛喝了鹿血。鹿血壮阳,胤禛喝后性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第二年,玄烨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玄烨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胤禛承认是自己做的事。玄烨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弘历。

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弘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

还有一种便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弘历是玄烨之子而非之孙”的说法。

在玄烨晚年的时候,历经了立储的层层风波,最终雍正登上了皇位,成为玄烨的继承人。但胤禛登基的合法性历来被史学界所怀疑。根据《康熙实录》的记载,胤禛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玄烨多次对胤禛做出过负面的评价,按照常理,不太可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皇子继承皇位。然而最终的选择还是胤禛,这不得不让人心存疑虑。而且胤禛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和之后,在对弘历的态度上,表现出两种性格、两张面孔和两副心肠。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后人怀疑他和弘历的父子关系的真实性。

美国哈佛研究中国历史的教授史景迁的《康熙皇帝自传》,最后附录了17封康熙给亲信太监的信件,其中第16封说道“谕顾太监:前日朕有言‘心实除贼,意不虚发’之句。今噶尔但已死,其下人等俱来归顺。朕之大事毕矣。朕两岁之间,三出沙漠,栉风沐雨,并日而飧。不毛不水之地,黄沙无人之境,可谓苦而不言苦,人皆避而朕不避。千辛万苦之中,立此大功,若非噶尔但,有一日朕再不言也。今蒙天地宗庙嘿佑成功,朕之一生可谓乐矣,可谓致矣,可谓尽矣。朕不日到官,另为口传,今笔墨难尽,书其大概而已。特谕。”

从文笔间,可以看出玄烨对众皇子的无奈,并隐讳地提到了皇孙可继承江山大统。

乾隆六十年,弘历禅位于颙琰,自己称太上皇。弘历在位时间与其祖父康熙一样长,他之所以禅位,因为不愿对祖父不恭,弘历对玄烨的感情远远超过其“父亲”胤禛,从这一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散落在海外的弘历的《上谕档》中的描述,“康乾盛世”的提法首出于弘历,弘历为何无视胤禛,而把爷孙摆在一起?

萧夷的《永宪录》里记载雍正元年册封那拉氏为皇后,又封侧福晋年氏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侧福晋钱氏为熹妃,弘历的生母就是侧福晋钱氏。据《满学研究》第二辑的记载,侧福晋钱氏是康熙四十九年间遴选进宫,但是没有册封任何名号,在几年之后,被送到了胤禛王府。弘历继承他父亲的皇位之后,就把雍亲王府改成了雍和宫,在那里面供奉他祖父玄烨皇帝的画像,每年正月初七弘历要到雍和宫去,一方面祭奠他祖父,一方面来礼佛,乾隆四十三年他到雍和宫去瞻礼,完了他又作首诗,这首诗里头有一句话,说“到斯每忆我生初”,就是说到了这里回忆起我当初生在这里。乾隆五十四年,这一年他80岁,他正月初七又到雍和宫来,还是作了诗,诗里有个注,注云“余予以康熙辛卯生于是宫”,即我在康熙辛卯时出生在这里。

也就是说,弘历是知道自己的生父是玄烨而并不是胤禛。雍正只不过是这对父子传递皇位的一个中间过渡而已。玄烨在晚年对自己的儿子均已失去了信心,在万分无奈的时候,想到了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儿子弘历,名义上是自己的皇孙,为了保证江山的稳固,玄烨选择了胤禛,实际上是选择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弘历。

真相究竟如何?由于清朝官书对其生母记载不详,所以乾隆身世的谜团也只能由后人揣测评说了,他会随着历史的流逝而给后人留下一个永久的谜。

乾隆的私生子之谜

福康安(?-1796年),富察氏,清满镶黄旗人。

乾隆时任侍卫,授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后任封疆大吏。

其武功高强,多次镇压民众起义并立累累战功。后封贝子,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因其极受乾隆宠信,民间传言其为弘历的私生子,不足信。

在乾隆朝,孝贤皇后的娘家富察氏一门确实是当时最为显赫的官宦人家之一。追究其原因,不少人认为是由于弘历对孝贤皇后去世极为哀恸,进而情及外戚之故,至于弘历与傅恒夫人之间有无暧昧关系,傅恒的儿子福康安是不是弘历的私生子,则成为一大历史疑案。

弘历和傅恒夫妇的关系确实有许多令人费解之处。

福康安的父亲傅恒,是弘历之后孝贤皇后的兄弟。根据民间传闻,傅恒的妻子是满洲出名的美人,入宫朝见之时给乾隆看中了,两人有了私情,生下的孩子便是福康安。傅恒由于姊姊、妻子、儿子三重关系,深得弘历的宠幸,位极人臣,官至大学士,参与机密,一共做了二十三年的太平宰相。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恒率军攻缅,染瘴而还,不久病死。弘历亲自到傅恒府上悼念,想到他为孝贤皇后之弟,对自己忠心耿耿,率师远征,不辞劳苦,悲痛万分,称其为“社稷之臣”,在悼亡诗中意味深长地表示:“平生忠勇家声继,汝子吾儿定教培。”

傅恒共有四子。长子福灵安,封金罗额驸,曾随兆惠出征回疆有功,升为正白旗满洲副都统。次子福隆安,封和硕额驸,做过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封公爵。第三子便是福康安。他两个哥哥都做驸马,他最得弘历恩遇,反而没有娶上公主,不知内情的人便引以为奇。这时他身任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衔。傅恒第四子福长安任户部尚书,后来封到侯爵。当时满门富贵极品,举朝莫及。傅恒懵懵懂懂,数次请求让福康安也尚公主而为额驸,弘历只是微笑不许。这不由得让人心生疑窦。福康安既然自幼即被弘历喜爱,为什么弘历偏偏不将公主下嫁给他,使之成为地位显赫的额驸?是否是因福康安本系龙种,与皇室有血缘关系的缘故?

其实,乾隆自己就承认和福康安之感情有如家人父子,因而恩宠格外隆重。福康安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自幼弘历即将他带到内廷,亲自教养,待之如同亲生儿子一般。福康安长大成人以后,弘历更对其委以重任,生前封贝子,死后赠郡王,成为一代宠臣之最。

福康安19岁时,即以头等侍卫统兵随定西大将军温福征剿大金川,此后担任过吉林将军、盛京将军、成都将军、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要职。参加过平定大小金川、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击退廓尔喀入侵等重大战役。据说,福康安作战勇敢,足智多谋,但生活豪奢,其统率之大兵所过,地方官都要供给巨额财物,“笙歌一片,彻旦通宵”,甚至在战场上也是如此:前线血肉横飞,而福康安之帅营,仍歌舞吹弹,余音袅袅不绝。弘历对此丝毫不加责怪。

在清朝,除清初如吴三桂等为平定各地反抗势力立下赫赫战功的军功将领以及蒙古等少数民族领袖外,异姓封王者仅福康安一人。福康安去世的时候,弘历悲泪长流,赐谥文襄,追赠嘉勇郡王,配享太庙。故不少人都惊叹弘历对福康安的特殊恩宠,进而怀疑二者之间是否有异乎寻常的特殊关系,如有人推测说:福康安是弘历的私生子,弘历早就想封之为王,使他像诸皇子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只是碍于家法,不能如愿。于是令福康安率军作战、建立军功,以为封王的基础。所以福康安每次出征,弘历均精心为其挑选将领,选派劲旅,使其必胜。而其他将领,也迎合弘历旨意,有意不取胜争功,以归美于福康安。弘历先封其为贝子,然福康安终究不及封王而终,遂以郡王赠之。还有人做涛讽刺说:“家人燕儿重椒房(后宫),龙种无端降下方;单阐(后族)几曾封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

然而,说福康安是弘历私生子毕竟缺乏第一手证据,所以还不能就此下结论。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使他和傅恒夫人之间真的存在种种隐情,也并不等于说他对孝贤皇后就无相爱之心。也许正是由于福康安是孝贤皇后的亲侄子,个性又和弘历很投合,所以皇帝才格外器重吧,也许真相早已成为尘封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