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恰到好处,办事水到渠成
14984600000039

第39章 说话方与圆,八面路路通(9)

沉得住气方为人杰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同时也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也就不能冷静地分析事情。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怕是投鼠忌器,乐羊不肯下手。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跑了,文侯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们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后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自己托付的事无法完成,双方的关系也再无法维持下去了。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使用的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和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暴露在对方的面前,而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诸葛亮北伐中原时,由于错用马谡,丢失街亭,既无法进军取胜,又随时有被魏兵堵截归路、全军覆灭的危险。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急忙安排人马,准备撤退。

这时,士兵来报: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奔西城而来!诸葛亮登上城楼向外望。果然,西北方已隐隐有军旗招摇挥动。

诸葛亮所在的这个小西城,易攻难守。而诸葛亮把身边兵马分派出去之后,只剩下空城一座。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和两千老幼病残,根本无法抵挡。

诸葛亮稍一沉吟,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举动。他命令手下将城门大开,派二十名老少军兵打扮成老百姓模样,洒水扫街。众人不解其意。

接着,诸葛亮让两个小童抱着一张琴、一只香炉,随他登上城楼,自己则“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不多时,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楼上诸葛亮旁若无人地正在弹琴。而城门口只有二十余老少百姓低头有条不紊、不惊不慌地扫地。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看了许久,其子司马师则迫不及待地要冲杀进去,司马懿立即制止,仍静静谛听。忽然他神色一变,下令撤退!

直到撤回街亭,司马懿才心有余悸地说:诸葛亮一生最是谨慎,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今天城门大开,必有埋伏!

再说西城中的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退去,长叹一声说:知己知彼,才用此险计,实在是万不得已!等到司马懿回到西城,才知诸葛亮使了一招“空城计”,不禁由衷赞叹:诸葛孔明有胆有识,非常人所及!

司马懿心机细密,眼光精远,也算得上当时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但他亲率十五万大军却被诸葛亮的一座空城,几许琴声给吓退了,为什么?说到底,还是因为诸葛亮有胆识并且沉得住气,脑筋转得快,吃透了司马懿的性情与计谋,才得以险中求胜啊!

审时度势,随机而动

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就像墙上的草,迎风无力,任意东西,左右摇摆不定,风吹向哪里,便倒向哪边。不用说,很多人都喜欢那种迎风挺立的傲松,认为没有定性的草不好。换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承认的一个原则就是:为人应有一种骨气。诚然,为人处世缺不得骨气,并且,我们这里所说的相机而动,也绝非是要人们学墙上之草,随风任意摇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任何事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墙头之草固然是左右摇摆,但这也并不失为一种求存之道。试想几尺高墙之上生有一草已属不易,寸土之上,瓦砾之间,独出新芽,婀娜于天地之间,岂非奇事?墙头草自知身单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与这强风劲吹分庭抗礼。相风而动,因风而摇。都说它错了,它却能保存自己,挺立于墙头之上。

海中礁石因是傲然挺立,敢与海浪争锋。排浪滔天,礁石却迎风顶浪,屹然不动,终落得千沟万痕,伤痕斑斑,坑坑点点。都说礁石好,却落得面目模糊,断肢残骸。

因此,我们不能说墙上草就无可取之处,墙上草随风倒正是为了求存。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保不住,还要谈什么宏伟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创什么宏图大业。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有一个国王与北方的一个国家打仗,来到一条大河边,河水滔滔,波浪翻滚,湍流如箭,没有舟桥,无法过河。当时又值九月。离河水封冻尚早。国王在河边率兵马无计可施,军心浮动,士气不高。国王心急,便派一人出去观看河水是否封冻,那人跑到河边一看,河水滚滚,毫无冻冰之象,便跑回来报:“回国王,河水毫无冰冻之迹象。”

国王听罢,大怒,一挥手:“拉下去,杀了!”

令下之后,那人被推出去砍了头。

国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来到河边。河水汹涌,依旧奔腾不息,浪花翻卷,哪里有半点封冻征兆,那人回来如实回报:“国王,河水的确没有冻冰之迹象。”

国王问也不问,拍案大喝:“推出去,杀!”

第二人又被斩头。

国王又派第三个人去探看,那人到河边观望,河水奔流如故,他并不比前两个人多看到什么,但他回来后,没有如实报告,而是随机应变说:“河水已经封冻,冰层厚盈几尺,如钢浇铁铸,大兵即可渡河。”

国王大喜,说:“重重赏他,传令三军,今晚渡河。”

第三人非但活命,而且得了重赏。当夜晚间国王率兵踏水而过,顺利渡河。

我们且不去论故事本身是真是假,但其中的道理却是让人深思。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如实回答,遭到的却是灭顶之灾。第三个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却领了重赏。国王让看河水冻结与否的目的在于稳定军心,而绝非河水本身。前两个人,思想僵守,不懂应变,杀身之祸在劫难逃。第三人善于思变,巧妙回答,点中了国王的心事,得到了国王的赏识。

做人不要太死板,许多时候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负面的影响。善意的谎言不是地地道道的欺骗,而是以使别人快乐为目的。任何“善意的谎言”——借口都有润滑作用,使用借口的人用它来保护自己或避免伤害别人。

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他性格诙谐幽默,善于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在一个三伏天,武帝给朝臣赏赐肉食。大家等了半天,负责分肉的官员却一直没来。东方朔不耐烦了,对同僚说:“按照我朝先例,三伏天上朝可以早退,所以不好意思,我先领自己的那份肉去了。”说罢,他便拔出佩剑,切了一大块肉,扬长而去。负责分肉的官员知道后,气得不行,立刻向皇上告了东方朔一状。

次日早朝,武帝果然厉声斥责,东方朔立刻摘下帽子,俯伏在地,听候处置。看他一下子这么听话,武帝一下子童心大起,想要捉弄他一番,于是说道:“你要是真心悔改,就当着大家骂自己一顿,嗓门放大点!”

东方朔恭敬地拜谢完毕,一本正经地站了起来,扯开嗓子大喊了起来:“东方朔呀东方朔,没等陛下分赏,就擅自拿走赐品,真是无礼之极!拔出佩剑,大块切肉,简直壮烈之至!那么多肉,只取小小一块,堪称寡欲的楷模!一口没吃,全部带给老婆,更是疼爱妻子的表率!”

话未说完,武帝已经捂着肚子笑得不行了,大臣们也笑倒了一大片:“真有你的!本想让你丢一回脸,没想到却看了场好戏!”笑够了,武帝特地赐了一石酒和一百斤肉给东方朔。

东方朔懂得审时度势,相机而动,才使自己不被治罪,还受到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