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伟人传记丛书:永乐大帝朱棣
14981500000072

第72章 金川门之变(3)

这铁箱倒不大,高宽各约一尺,长约尺五,无任何装饰,颇能体现太祖简朴的品味。然而前后两道锁早已锈住,而且墙洞里也未发现有什么钥匙。怎么开呢?程济等一时想不出办法。建文倒急了,说:“何必钥匙?即用太祖的宝剑劈开吧!”说着,他亲手抄起了太祖当年威加四海的宝剑——仍锋利无比,寒光照人,狠狠地朝锈锁上砍去……铁锁被砍断了。建文便跪下来,心里默默地祷告着。其他人也围拢铁箱跪下。一双双亮灼灼的眼睛盯着这国家的希望所在。

建文两手用力将铁箱盖敞开。定睛一看,咦?却是三张度牒,三套僧衣、僧鞋、僧帽,三把剃刀,白金十锭。箱底还压着一张红纸,上写着:

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落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建文读了红纸,很是纳闷儿:“这是何意?”程济说:“陛下再看看那度牒上写了什么?”建文帝又翻阅度牒。只见一张填的是“应文”,一张填的是“应能”,另一张是“应贤”。他仍然莫名其妙。便又翻找,冀图能找出类似于诸葛武侯留给姜维的锦囊妙计。

然而非常遗憾,并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建文无力地坐到地上,茫然地盯着铁箧喃喃着:“太祖,此是何意呢?何意呢?”

程济跪奏道:“陛下,太祖的意思已极明白,此是留给陛下祝发为僧,以避杀身之祸呢!”

建文一想,程济说的不错。此外再没有任何出路了!他不禁仰首长叹:“天啊,不想太祖为我留下的是这条路儿!此天数也,天数也!哈哈哈!他悲哀地大笑。他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为什么太祖会给他安排这样的一种结局呢?”

程济当即挽起袖管,摸过剃刀说:“臣请为陛下祝发。”

众臣也都跪下说:“请陛下遵太祖遗命,祝发吧。”建文说:“好吧,我便是‘应文’了。那应能和应贤,又该是谁呢?”

吴王府教授杨应能毫不犹豫地回答:“臣本名便是应能,这也是天数。臣愿随陛下祝发!”

随即御史叶希贤也表示:“臣名希贤,带一贤字,为‘应贤’无疑了!”

建文叹一声说:“好吧,日后我君臣三人便是师兄弟了!”说罢,引起一片欷歔。

建文坐到了太祖生前坐过的木椅上。刚解除幞头,就听哧地声,头顶上凉了一凉。他浑身猛然一抖。赶紧咬住牙,闭上眼。于是泪水就从眼缝儿挤了出来……此时他听得旁边也有剃刀在响,估计叶希贤和杨应能也剃发了。他又蓦地想起了皇后和他的两个儿子。便睁开眼,吩咐随侍的王钺说:“啊呀,你快去把皇后和文奎、文圭叫来,也好一起逃命啊!”

不料程济却说:“陛下,皇后、太子应另外安排,不宜走一条路儿的。”

建文便把程济拿剃刀的手拨了一下,仰着脸问:“那,他们如何逃命?”

不待程济答话,王钺抢着说道:“陛下勿忧,奴才早已安排好了。皇后、太子等走另一条道儿,明日清晨,都到神乐观会面。”

建文想了想,却也无计可施。他一跺脚说:“好吧,就由你安排——快到宫里,叫他们准备准备。”

王钺说声“遵旨”,离开了奉先殿。建文怅怅地望着他的背影,一晃一晃便不见了。他还在发愣呢,头顶上又是哧地一刀。接着扑哒声,他最后的一绺头发落下来,恰落到他的手掌上。随之他的眼泪又滴落到了这绺头发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想,他应该把这绺头发摆放到他的父亲,亦即孝康皇帝的神位旁边……等建文和叶希贤、杨应能都剃了发,再换上僧衣芒鞋时,彼此都不太认识了。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另外一个人了。他们无疑会有颇多感触,但现在来不及发泄;他们也明白,只要能活下来,他们是有工夫儿发泄这些感触的。

他们收拾停当,准备离开奉先殿,逃出皇宫。但王钺尚未回来,别人都路不熟,只好提心吊胆地等着。此时忽又听得西面和北面传来好多人的呼叫声和奔跑声。建文惊惶地说:“啊呀,莫非贼已杀进宫来了?”随后他们呼啦涌出殿门,往西眺望。这一望可了不得。只见浓烟滚滚从乾清宫和坤宁官方向冲天而起。

啊,贼已放火烧宫了!——建文心里说。奉先殿离得乾清宫极近,大火马上就会蔓延到这儿来。这就是说,他们即使不被贼人杀死,也会被大火烧死。于是建文帝绝望了。他茫然地望着太祖给他留下来的这身僧衣,欲哭无泪欲笑无声,真不知道太祖想出来的这个主意还能有什么用处。

建文刚要问程济等该如何办,往哪儿跑,会不会给烧死,就看到从奉先殿西边,与东一长街相邻的斋宫后面摇摇晃晃过来个人影。细一看,正是他们盼着的王钺。建文不等王钺站稳便问:

“这是贼放的火?”

不料王钺竟回答:“不是。是奴才放的。”“你?”建文惊得差点背过气去。“你这该死的狗奴才,你怎敢放火烧宫呢?”

王钺跪下说:“啊呀万岁,这是奴才和程大人等一起打的谱儿。就是要放一把火,趁着混乱好往外跑人呢!”

程济等也跪下说:“臣等实有罪于社稷。然而当此之时,别无他法。千秋功罪,任后人评说吧!事不宜迟,陛下咱们走吧?”

到这地步,建文又有什么办法?他也只好由着程济、王钺等人摆布了。于是便由王钺头前带路,一行十余人拐出奉先殿,往东走了不过十来步,王钺便弯腰揭开一块石板,露出斗大的一个洞口。看来周恕对这洞口极熟,多话未讲,说个“我先下”,刺溜就不见了。又听得下面传出声儿:“陛下过来!”说着,又伸出两只手。于是建文便由这两只手接着,很胆怯很费力地把身子送进了虎口样的黑洞里。

下来一看,原来是极整齐的石砌地道。先一级一级地下去,然后成丁字形延伸开去。看来王钺早已有意存焉,连灯笼和拐杖都准备好了。王钺将拐杖的一头递给建文说:“陛下请跟我走。”说话间周恕、程济、叶希贤、杨应能等也相继进得地道,他们便跟在建文的后面。

地道不太高,故尔建文必须躬着身子,否则便要碰了头顶。他一面走一面问王钺:“这是往哪里去?”王钺说:“这是要经过奉先殿,往西边儿,咱们走中右门,再往北……”

建文诧异地说:“何时修的这条地道?朕如何不知道?”

只听王钺叹一声:“唉,万岁呀,奴才一进宫就是钻这地道学会的走路儿。如今的小太监小跑腿儿的,也还是走这条道儿。”——这话听起来酸溜溜苦涩涩的。

建文并不笨,马上就明白了。原来,朝廷在奉先殿或别的大殿举行大典时,小太监们不定哪霎儿,都要跑跑颠颠拿这取那。而他们绝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在地面上穿过殿廊或百官们站班儿的广场,他们就只能弯着腰在地道里钻来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