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4981000000118

第118章 一身正气可避祸——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原典】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易经·坤》

【释义】

《坤》卦六二爻说:以严肃、诚肯的态度端正自己的内心,以恰当、合宜的表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要这两项做到了,一个人的德行便会得到众人的认同。做到率直、方正、宽广,不矫揉造作,便不会有什么不利的事情发生。

《象传》说:六二的爻辞是赞美正直方大、深藏不露的“坤德”;鼓励人们像平坦、方正而宽的大地那样待人接物。拥有美德而含蓄不露,处于尊位而守中居下,自然会得到吉利的结果。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天子以天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天下混乱;诸侯以国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国灭之;平凡人以身体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受杀害。”

欲正其身,先正其心,才可正其言、正其行。对人对事,要坚守自己的一腔正气,端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品德上为成为他人之表率。正气一身,既会被人敬重,又可自得其乐。

【事典】

故事一:正气获吉运

鲁国时的宰相公仪休爱鱼的事远近闻名。赏鱼、食鱼、钓鱼都是他的癖好。公仪休在宰相府内养了不少鱼,一进门就有一个方方正正的深池,面积约合现在四百平方米,专门用来养鱼。每当闲暇无事,公仪休便站在池边,专心致志地注视池中的鱼儿。看到高兴处,还常常自顾自地拍手抚掌,脚下踏出节拍,嘴中低声哼唱,悠闲极了。一天,府外有一人要求见宰相。从打扮上看,此人像是一个渔人,之间他手中拎着一个瓦罐,急步拜在公仪休面前,说:“小人家住城外河边,以打鱼糊口度日。小人昨夜出去打鱼。见河上金光闪闪,以为碰到了金鱼,便撒网下去,却捕到一条黑色的小鱼。这鱼真是奇怪,身体黑如墨染,连鱼鳞也是黑色的。而且它黑得透亮,黑得泛光,仿佛一块黑纱罩住了灯笼。鱼眼也大得出奇,已经鼓出了眼眶外。小人素闻大人爱鱼,便冒昧前来,将鱼献于大人,望大人笑纳。”

公仪休听他说完,心中非常好奇。那男子将手中拎的瓦罐打开,里面果然有一条小黑鱼在来回游动,碰得鱼罐壁乒乓作响。公仪休看着这鱼,忍不住用手轻轻敲击罐底,那鱼便更加欢快地游起来。公仪休笑起来,口中连连说:“有意思,有意思,真是太有意思了!”

男子见公仪休喜欢,便将瓦罐递到他跟前说:“大人既然喜欢,就请笑纳吧,小人告辞。”公仪休却急声说:“慢着,这鱼你还是拿回去吧,本人虽爱鱼,但这是你辛苦得来之物,我岂能平白无故收下?你拿回去。”男子听后只好谢恩离去。

给公仪休送鱼的人还有很多,但大都被公仪休婉言拒绝了,以至于有人怀疑这宰相是不是真喜欢鱼。连公仪休身边的人也都非常不理解,忍不住问:“大人,您素来喜爱鱼,连做梦都为鱼担心,可为何别人送鱼,您却一概不收呢?”

公仪休一笑,说:“正因为喜欢鱼,所以更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我现在身居宰相之位,一旦轻易地接受了别人的鱼,很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在背后骂我受贿。倘若拿了人家的东西,自然受到他人的牵制,万一因此触犯刑律,必将难逃丢官之厄运,甚至会有性命之危。再者,我虽喜欢鱼,但现在我还有钱去买。假如真因此失去官位,即使我爱鱼如命,恐怕也不会再有人上门送我鱼了,我也更不会有钱去买。那样,岂不更可悲?现在,虽然我拒绝了,却没有免官丢命之虞,又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鱼,不比那样更好吗?省得落个‘食鱼者自以为乐,枉失时而空欢’。”

人生在世,正气不可无,也不可瞬间违背,在心中要永远为自己立一块方正之石,遇人处事自然不失方寸、方可泰然自若。

故事二:郭子固显正气本色

古代有个人叫郭子固,他当官从来不搞贿赂,因此他的官途很不通畅。家人劝他要变得圆滑一点,妻子直接地告诉他:“廉洁不过是个虚名,有什么用啊?你没听人家说吗?老实等于无能,公正等于吃亏,廉洁等于受穷!”

郭子固听后说:“我不敢以廉洁自诩,只是没有其他人那种弄钱的本事而已。”

妻子说:“现在社会的风气就这样,当官弄权,弄权发财。你应该学着点,开始不会没关系,时间长了就好了。”

郭子固说:“尽管社会风气如此,可我就是我,是改不了的呀。”

高贵的品质往往以平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会因为这种平淡而失去应有的光彩。做人就是要做要有自己的骨气,不向任何错误的东西妥协,不与腐朽的东西同流。不管人世如何沉浮,能尽显自己正气本色,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真正的栋梁之才。

故事三:司马迁的公正

司马迁的朋友到他家中拜访,看见司马迁在写《史记》中的“李广列传”后说:“李广受了酷刑已够惨的了,怎么还写书赞扬他呢?”

司马迁说:“我是在写史,历史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不能这么写呢?”

那位朋友听后,又问:“既然您对李广的情感这么深厚,为什么还要写他的缺点呢?”

司马迁笑笑,说:“谁能没有缺点呢,李广也不例外呀。把缺点写出来,绝不会损害他的将军形象,相反还会使增强人们对他的亲切感。”

现实中的我们,在做事时也要如此,对任何人和事都要出以公之正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支持。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不是出以公心,也只能为自己谋一点私利;纵使他的学识再渊博,如果没有公心,也不会取得大作为。

故事四:恩怨分明的陈寿

陈寿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的父亲曾任马谡的参军。马谡失掉街亭被杀后,陈寿之父因谏议不力被诸葛亮剃去头发。古人把头发看得很重,所以,陈寿之父剃发之事既有辱自身的形象,又侮辱了自己的祖宗。依常人之见,陈寿对诸葛亮纵使不怀仇怨,也是心存芥蒂的。

陈寿撰《三国志》时,有人曾担心他会对诸葛亮怀恨在心而加以非议。然而,陈寿在书中却肯定了诸葛亮的为人。他在《诸葛亮传》的评述中说:“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由于陈寿的一颗公正之心,《三国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为后人塑造了一个丰满、光彩的诸葛亮形象。我们知道,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人若具备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做事才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充满正义,扬善除恶。无论做官或治家,都必须以身作则,因为上行下效,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圣人孔子曾说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易经心解】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做人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处的“正”与“不正”,都是针对管理者来说的。身为领导者,如果自己的行为端正,即使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样的规章制度,部下都不会遵从。推而广之,我们做人也一样,必须要严以正己,以正服人。

那么什么是正?古人说,正,止于一。“一”是至善的所在与至善的真理。心达到了至善,就恢复它的本来样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愤恨,没有抱怨。不牵挂,不动气,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心正则行有所止,行有所止,则身有所安,身有所安,自然有所得。

如果做人仅仅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成就存在于小我之中,便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不能做到“正直”、“正气”,最后也将一事无成,得不到别人的尊敬,更别提遵从。

因此,我们为人处世时要时刻把道德放在首位。道德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公正——公正待人、公正从事。正如诸葛亮的那句名言:“我的心就像一杆秤,不为他人做轻重。”他一生的功业正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公正”二字上。不能做到公正二字,就无法得人心而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