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4981000000106

第106章 做人不要太极端——夬履,贞厉

【原典】

九五,夬履,贞厉。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易经·履》

【释义】

《履》卦九五爻说:刚决之人,遇事一意孤行,自我的感觉始终良好,从不自我反思。以这样的态度去处世办事,可能暂时会得到些好处,但终究是危险的。

《象辞》说:刚决之人做事好坏参半,一定要想好再去做。

一个人要要想干好一件事情,就必须首先相信自己的能力。但自信过了头就会转化为自负,自负的人往往会过高的估计自己,自以为很了不起,但实际上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他们只是过高地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这样做起事来往往会一意孤行。

刚决自负之人内心膨胀,看不到任何高于自己的人或事,他们有时容易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而太注重突出自己的人则是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过分地张扬,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导致走极端,从而招致失败的结局。

【事典】

故事一:不撞南墙不回头

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当东郭先生送他们到路口时,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就对了,千万不要走岔路啊!”

这三个弟子分别是左野、焦苕和南宫无忌,他们三个人向南走了50多里时,遇上了一条大河横在老师指示的正前方。他们左右观察了一下,发现沿河边走半里左右,便有一座桥可以通过。

这时,南宫无忌说:“那儿有座桥,我们从那儿过河吧!”但是左野这时却皱着眉头说:“这怎么行呢?老师要我们一直往南走啊!我们怎么能走弯路呢?这不过是个水流罢了,没什么可怕的。”

三个人便互相扶持着一起涉河而过,由于水流相当的湍急,好几次他们都险些葬身河底。虽然全身都湿透了,但也总算安全地过了河。

他们继续赶路,又往南走了一百多里时,他们遇到了一堵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这次,南宫无忌坚持地说:“我们还是绕开这堵墙走吧!”

可是左野和焦苕却固执地说:“不行,我们要遵循老师的教导,绝不能违背。”于是,焦苕和左野朝着墙撞去,两个人被撞倒在地上。

南宫无忌恼怒地说:“才多走半里路而已,你们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呢?”左野说:“不,我就算死在这里也不后悔,与其违背师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为遵从师命而死!”焦苕也附和地说:“我也是,如果违背了老师的话,就是一个背叛者。”

两个人便相互搀扶,奋力地朝墙上撞去,于是就这样撞死在了这堵墙上。

一意孤行的人,在坚持错误的计划或目标上总是会固执己见,不论事情是否合乎逻辑。自己也从不会反思和悔改。因此,一旦我们发觉自己的错误时,就要勇于去改正。

故事二:关羽因狂妄自大而失败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又夺取了巴蜀之地,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关羽留守荆州,他自恃自己的武艺高强、兵强马壮,连连向北面的曹操发动进攻。这完全破坏了刘备“联吴拒曹”的战略。

孙权为了夺取荆州,就派使者去向关羽提出结亲,娶关羽的女儿为儿媳,却被关羽一口给回绝了,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勇,可以抵挡住孙权,并北伐曹操。很快,他便带兵攻打曹操的樊城。但又怕东吴会乘虚而入,夺取荆州。所以留下重兵把守各个要塞,并在每30里或50里的高地之上设置烽火台,直到他的前线营地,以便于互相联络。

吕蒙见关羽防守严密,便上书孙权说:“关羽兵伐樊城,却留下重兵把守要塞,是害怕我们夺他的后方地盘。我想以生病为由,让部分士兵回建业。关羽听说我走之后,一定会撤出防守的兵力,全力的增援作战部队。这样我们就可以乘他毫无准备时突然进袭。”

孙权同意了他的建议,并派陆逊去接替吕蒙的职务。陆逊上任后,立即写信给关羽,一方面吹捧关羽,另一方面也表白自己年轻无能,借以麻痹关羽。关羽并不把陆逊放在眼里,也相信吕蒙是回去治病了,因而把兵力都调去增援樊城。顿时,关羽的后方兵力空虚。陆逊马上把情况及时的报告给了孙权,让吕蒙马上带兵出征。由于关羽有烽火台相互进行联络,吕蒙认为出兵必须十分的隐秘,不能让关羽得到消息,以防关羽军队回撤。他把自己的精兵扮作商人的样子,全部安排在大船中,而让士兵扮成老百姓摇橹,日夜不停地赶到了目的地。

关羽仍然毫不知情,还在樊城酣战。吕蒙的白衣战士突然来到关羽的要塞,守卒们来不及抵抗就被占领了烽火台,当地的驻军和探子也全部给抓了起来。吕蒙的大军又直奔南郡,当时守公安的将领傅士仁和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全都缴械投降。

关羽得到消息后,急忙的回撤荆州,半路上不少士兵当了逃兵。关羽回来后与吕蒙交战了几次,都未能取胜。他深感自己孤立无援,已到了绝境,就向麦城方向逃跑。孙权派朱然、潘璋截断了关羽的去路,并设计杀害了关羽父子。

关羽之所以会败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陆逊接替吕蒙后,给他猛灌“迷魂汤”,他竟然觉得陆逊年轻胆小,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撤走他布置在各个关卡的重兵。这是他的最大错误,否则荆州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吕蒙夺取。

故事三:赵匡胤不固守己见

有个官员立了功,按照宋朝的规定应被升迁重用。可是赵匡胤对那个官员的印象不是很好,提升的事也就这样被搁置了起来。

宰相赵普对宋太祖说:“功绩为凭,好恶无据。如果只凭着个人的喜恶去办事,往往是会犯错误的。”

宋太祖很生气地说:“我是皇帝,偏不提升他,你能把我怎么样?”

赵普耐心地说:“自古以来,刑用于惩罚,赏用于奖酬,这是公理所在。刑和赏都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并不是皇帝个人能决定的呀,陛下怎么能以个人的好恶而废了国家的制度呢?”

宋太祖见他说得有理,于是就让他替自己按照制度的规定去办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这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观点,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以个人的好恶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那就是大错而特错了。那样做的后果不仅会把事情搞砸,还会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故事四:王安石刚愎自用

王安石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喜欢对他人猜忌、怀疑、嫉妒而又刚愎自用。王安石当上宰相的初期,还能够和当时朝中的贤人君子和睦相处。后来因为推行新法,朝中的贤人君子未能够和他保持相同的看法,因而王安石就排斥他们,有的贬官,甚至有的流放。

王安石的儿子甚至对他说:“只要把韩琦和富弼的脑袋砍下来,新法就能够顺利的推行了。”后来攻击王安石新法的人越来越多,使他的言行更加骄傲和放纵,并且还说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狂妄之语。

后来神宗也开始讨厌王安石的说话方式和做事方法,于是借机免去了他的宰相职位。

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听从他人的建议。因此也就没有益友来亲近他,更不会有人愿意告诉他做人处事的大道理。

【易经心解】

做人不要太固执,太过刚决,更不能走极端。“亦刚亦柔,刚柔并济”的道理讲的就是处世要屈伸有度,有远大的眼光,淡泊的心性;要有贯彻始终的秉性,圆和融通的才华;还要有浩然的气度,超群的毅力。

古语说:“水柔而能穿石,蛇屈伸有度而得以前进。”曾国藩也说过:“做人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委靡,太刚就易折断。”可见处世要做到亦刚亦柔、刚柔并济,才是中庸之道。

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虽然不是趾高气扬,但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明显地感受到一股傲气,骄傲得让人有一种压抑感。他们行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庸俗之徒报以不屑一顾的眼光。这种自负的人会被自己的自负表现蒙住了眼睛,看不清事情的真正面目,那么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在对待许多的问题上,如果我们只强调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就会在另一方面出现负面效应,这在历史上教训也是很多的。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思虑要适当,处置的方法也要适中,千万不要走向某一个极端。只有这样,才能在做事情时取得一个很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