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针灸与按摩
14980400000050

第50章 消化系统疾病(3)

2.相关解剖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齿线为其交界处。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水平面,为乙状结肠的延续部分,下端在尾骨尖稍下方,与肛管相连接,全长约12厘米。肛管长约3厘米,其下界为肛门缘,通于体外;上界为齿线,与直肠相连接。肛管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可防止大便失禁。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之间形成一条不整齐的齿状的交界线称为齿线,是重要的解剖标志。齿线的上下结构有显著不同。齿线以上为直肠,表面覆以粘膜;齿线以下为肛管,表面覆以皮肤。动脉供应,齿线以上为直肠上动脉;齿线以下为肛门动脉。静脉回流,齿线以上通过直肠上静脉丛入门静脉系统;齿线以下通过直肠下静脉丛入下腔静脉系统。淋巴回流,齿线以上流入腰淋巴结及髂内淋巴结;齿线以下流入腹股沟淋巴结。神经支配,齿线以上为植物神经支配,痛觉不敏感;齿线以下为脊神经支配,痛觉敏感。由于齿线上下解剖结构不同,所表现出的病症也有明显的差异,了解这些特点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二)病因病理

1.中医学痔的发生,不单是由于局部原因,还与全身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由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酒色过度,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所致。

(2)由久泻久痢,久坐久立,久忍大便,妇女妊娠而引起阴阳不和,关格壅塞,经脉流溢,渗漏肠间,以致冲发为痔。

(3)由外感风、湿、燥、热之邪下冲肛门所致。

(4)由内伤七情,热毒蕴积,气血壅滞下坠,经络不通而瘀滞结聚于肛门,以致冲突为痔。

2.现代医学

(1)解剖学原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粘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2)遗传关系:静脉壁先天性薄弱,抗力减低,不能耐受血管内压力,因而逐渐扩张。

(3)职业关系:人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又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可以压迫和刺激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痔静脉内压力升高,静脉壁抵抗力降低。

(4)局部刺激和饮食不节:肛门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过量饮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5)肛门静脉压力增高:因肝硬变,肝充血和心脏功能代偿不全等,均可使肛门静脉充血,压力增高,影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

(6)腹内压力增加:因腹内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饮食过饱或蹲厕过久等,都可使腹内压增加,妨碍静脉的血液回流。

(7)肛门部感染:痔静脉丛先因急慢性感染发炎,静脉壁弹性组织逐渐纤维化而变弱,抵抗力不足,而致扩大曲张,加上其它原因,使静脉曲张逐渐加重,生成痔块。

(三)分类及相应表现

现对痔的分类,则根据痔发生的部位和症状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

1.内痔位于齿线以上,由痔内静脉丛扩大和曲张而形成,表面盖以粘膜。平时隐蔽在肛内,排便时轻者便血,重者脱出肛门外。内痔以出血和脱出为主要症状,多为无痛软性肿块,长期反复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贫血。内痔是诸痔中发病率最高的常见病,多发于肛门右前、右后和左侧,常称为母痔;在其余部位发生的痔,则称为子痔。

根据内痔的病理变化和发展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常分为三型和三期。

(1)三型分类

①血管肿型:由毛细血管增殖和扩张而成,外形如杨梅,表面粗糙或光亮,呈鲜红色,粘膜较薄,触之柔软而易出血。

②静脉瘤型:为静脉丛屈曲,痔核内可有血栓和扩张成球状的静脉瘤,表面粘膜较厚而带光泽,呈紫红色,不易出血。

③纤维肿型:由于反复脱出、擦伤和炎症刺激,使内痔结缔组织增生,表面粘膜纤维化而变硬和富有弹性,呈苍白色,不易出血。

(2)三期分类

①一期内痔:除大便带血、滴血或射血外,无其它自觉症状。窥镜下可见粘膜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质软,色红;指检时,按之柔软,粘膜表面很薄,大便时易被擦破而出血,大便常带血或滴血。因痔核体积小,故不脱出肛外。

②二期内痔:有间歇性便后滴血史,感染时则有肛门胀痛、坠胀和里急后重等症状,痔核较大,排便时脱出肛外,但便后能自行复位。窥镜下可见粘膜变厚,痔核表面呈紫红色,并有少量分泌物。排便时,因粪便刺激或摩擦,容易出血。

③三期内痔:痔核体积增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粘膜变厚,暗红色,表面粗糙。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平卧后始能复位。若痔核经常脱出,就会引起括约肌松弛,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时,都可能脱出。如脱出后未能及时复位,由于括约肌痉挛、挤压,以致血液回流受阻,痔核充血肿胀,内有血栓形成,甚者坏死,疼痛剧烈,此为嵌顿性内痔。如表面发生溃烂坏死,分泌物增多,除引起剧烈疼痛外,还会出现发烧、小便困难,甚至因硬大便擦破溃烂痔核表面而引起大出血等症状。患者由于反复出血,还会产生继发性贫血,有时血红蛋白可降到20%左右。因此,凡原因不明的贫血病人,应注意检查有无内痔。

(3)症状内痔初起时,症状不明显,仅在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但随着痔核逐渐增大,症状亦会逐渐加重。

常见内痔的症状如下:

①便血:排便中或便后出血,色鲜红,有时大便表面附有少量血液,或将手纸染红,有时为滴血或射血。由于粪便擦破粘膜,或因排便时过于用力,血管内压力增高,以致曲张静脉血管破裂,便时则有喷射状出血。如长期反复出血,或多次大量出血者,还可引起贫血。

②脱出:由于痔核体积增大,排便时受到粪便的挤压,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脱出肛外,有时是1~2个痔核同时脱出,有时是全部痔核并带有直肠粘膜一齐脱出。最初仅在排便时脱出,便后能自行复位。症状较重者,脱出后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方能复位。症状更严重者,除排便时脱出外,凡用力、行走、咳嗽、喷嚏、下蹲等,都可能脱出。脱出的痔核,极易受感染,每因发炎、水肿、疼痛而发生嵌顿,以致复位困难。

③疼痛:单纯内痔,一般无疼痛,有时仅感觉肛门部坠胀或排便困难。如发炎肿胀者,痔内有血栓形成或嵌顿,则有疼痛;如脱出未及时复位者,则疼痛加重;如发生嵌顿,有溃烂坏死,引起肛缘发炎水肿,则疼痛剧烈,病人坐卧不安。

④粘液流出:直肠粘膜长期受痔核的刺激,引起分泌物增多;晚期内痔,因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由肛门流出。轻者大便时流出,重者不排便时也自然流出,污染内裤,病人极不方便。在内痔脱出时,分泌物更多。

⑤搔痒:因分泌物或脱出痔核的刺激,使肛门周围潮湿不洁,发生湿疹和搔痒,搔痒有时是由于内痔脱出因反射作用而引起的。

⑥内痔发作:内痔平时症状轻微,无大痛苦,如有便秘或腹泻,或过于劳累,就会忽然加重,称为内痔发作。在内痔发作时,痔核突然肿胀、突出、灼热,疼痛,有搏动及异物填塞的感觉。因受干燥粪便的挤压,易破溃出血,里急后重。发作持续3~5天,如治疗得法,肿胀逐渐消散,血栓被吸收,痔核变软缩小。有时肿胀不见消散,由于感染、化脓、溃烂或因血循环受阻,痔核也可发生坏死。

2.外痔位于齿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管破裂、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表面盖以皮肤,称为外痔。在肛缘可以看见,不能送人肛内,不出血,有的可无明显症状,有的则以疼痛、发痒或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临床常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1)结缔组织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因其形态而命名,又称赘皮痔,皮肤下垂物和赘皮性外痔。这种外痔是肛门缘皮肤皱襞增厚肥大,有结缔组织增生,痔内无曲张静脉,血管甚少,底宽尖长,呈黄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见,大小形状不等。有时只有一个,在肛门后部或前部正中,有时数个围绕肛门一周。其形成原因常有便秘。当干大便通过肛门时,过度牵拉肛门部皮肤,撕伤肛门皱襞,引起感染发炎、水肿、纤维组织增生。炎症消散后,皱襞不能恢复正常,这样多次损伤,则使皱襞增生肥大,成为外痔。肛门和直肠的各种炎症,如直肠炎、肛门狭窄、内痔、肛窦炎、肛瘘、肛裂等,也是生成结缔组织外痔的原因。另外,肛门部手术,如痔切除术、肛窦切除术等,因切去皮肤、缝合、结扎等操作不当,也会影响肛门部淋巴和血液回流,常引起结缔组织外痔。其症状,如无炎症发生,病人仅觉局部有异物感或排便后肛门部不易清洁,常有少量分泌物和粪便积存,刺激肛门部,可发生湿疹和搔痒。如有发炎,则感疼痛,坐立行走不便。初起只是皱襞肿大,中间有粪便和分泌物积存,皮肤暗红色,有表皮脱落;因反复的炎症刺激,则肛门外皮肤有突起,质软,色黄,常在肛门后中线上,也有时在肛门前方或两侧,容易受刺激而产生疼痛。

(2)静脉曲张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曲张,在肛门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棱形柔软肿块。如有水肿,则形状变大。本病一般不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坠胀或有异物感。多与三期内痔和混合痔并发。其形成原因较多,凡是引起痔疮形成的各种病因,都可引起静脉曲张性外痔,其主要因素是:由于饮食不节,久坐或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刺激,腹压长期持续增高,加之感染损伤,以致痔外静脉丛扩张、瘀血、屈曲而形成。本病发病缓慢,初起只感觉肛门部肿胀不适,排便时肿胀加重,如有发炎等并发症,则发生肿痛等症状。检查可见在肛管前后或围绕肛门有肿块隆起,表面盖以皮肤,皮下有扩大曲张的静脉丛。

(3)炎性外痔:此种外痔常因肛门受损后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襞发炎和水肿所致。本型病人自觉肛门部灼痛、湿痒,便后或活动过多后症状加重。检查时,可见肛门皱襞充血、肿胀,并有少量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