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针灸与按摩
14980400000023

第23章 针灸基础理论(15)

11.阴廉(Yīnlián)

【命名】阴,指内侧;廉,指边缘。穴居股内侧边缘处,故名。

【定位】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②小腹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

12.急脉(Jímài)

【命名】冲动为急,穴居阴旁动脉处,故名。

【定位】耻骨联合中点旁开2.5寸,当气冲穴外下方的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小腹痛;②疝气,阴挺。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素问》王注:可灸而不可刺。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疝气、子宫脱垂等。

13.章门(Zhānɡmén)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命名】章,明。本穴属肝经穴,肝主青、主生、主春,春天是阳光明媚,万物生发的季节。本穴位于胁部左右分列呈门状,故名。

【定位】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主治】①腹胀,泄泻,腹部痞块;②胁痛,黄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肝炎、胃炎、肠炎等。

14.期门(Qīmén)肝的募穴

【命名】期即一周,本穴为十二经脉循行之最后一穴,人体气血运行起于云门,终于此穴;继之又进入另一周之运行,如环无端,该穴为周而复始的经气运行之门户,故名。

【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主治】①胸胁痛,腹胀,胸满;②呕吐,反酸,呃逆,腹胀,泄泻;③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等。

十五、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穴

1.四神聪(Sìshéncōnɡ)

【命名】穴在头顶百会穴四周,可以健脑益智,故名。

【定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头痛,眩晕,半身不遂,癫痫,失眠,健忘。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小儿多动症、血管性痴呆、大脑发育不全等。

2.当阳(Dānɡyánɡ)

【定位】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主治】偏、正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鼽,鼻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鼻炎、感冒等。

3.鱼腰(Yúyāo)

【命名】鱼指眉弓,中部为腰,人之眉毛状似鱼形,其穴适当眉毛中部,故名。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眼睑下垂,眼睑瞤动,口眼喎斜。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眶上神经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白斑、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等。

4.太阳(Tàiyánɡ)

【命名】穴在头角处,是处俗称太阳,因此得名。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口眼喎斜。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急性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麦粒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5.耳尖(ěrjiān)

【命名】因穴在耳尖处,故名。

【定位】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麦粒肿,喉痹,偏头痛。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扁桃体炎、咽炎、高血压等。

6.球后(Qiúhòu)

【命偌】因穴在眶下缘处,适当眼球后方,故名。

【定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主治】眼疾:目赤肿痛,目翳,视物不明,夜盲等。

【刺灸法】轻压眼球向上,沿眶下缘缓慢直刺0.5~1寸,不提插;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等。

7.止迎香(Zhǐyínɡxiānɡ)

【命名】穴近迎香上方,故名。

【定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主治】鼻渊,鼻鼽,鼻痔;头痛,迎风流泪。

【刺灸法】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结膜炎、泪囊炎等。

8.内迎香(Nèiyínɡxiānɡ)

【命名】内指鼻内侧,因针此穴能恢复嗅觉,重新迎来香气,且与迎香相对,故名。

【定位】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粘膜处n。

【主治】目赤肿痛,鼻疾,喉痹,热病,中暑。

【刺灸法】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体质者忌用。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结膜炎、鼻炎、鼻窦炎、中暑等。

9.聚泉(Jùquán)

【命名】穴在舌体正中,与口腔津液生成有关,故名。

【定位】在口腔内,张口伸舌,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主治】舌强,舌缓,食不知味,消渴,哮喘,咳嗽。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舌肌麻痹、味觉减退、支气管哮喘等。

10.海泉(Hǎiquán)

【定位】穴在舌体正中,与口腔津液生成有关,故名。

【定位】在口腔内,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当舌下系带中点处。

【主治】重舌肿胀,舌缓不收,喉闭,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刺灸法】点刺出血。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舌炎、咽炎等。

11.金津(Jīnjīn)、玉液(Yùyè)

【命名】穴在舌下两边静脉处,左称金津,右名玉液,乃因舌下多生津液之故。

【定位】在口腔内,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两旁之静脉上;左金津,右玉液。

【主治】舌强,舌肿,口疮,喉闭失语;消渴,呕吐,泄泻。

【刺灸法】点刺出血。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舌炎、咽炎、口腔溃疡、失语症等。

12.牵正(Qiānzhènɡ)

【命名】牵有纠正之意,因治面瘫、口喎斜,刺之可以纠正歪斜,使之周正,故名。

【定位】在面部,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口眼喁斜;口疮,口臭,下牙痛。

【刺灸法】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舌炎、口腔炎等。

13.翳明(Yìmínɡ)

【命名】穴在翳风之后,有明目之力,故名。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后1寸。

【主治】目疾:近视,远视,雀目,青盲;头痛,眩晕,耳鸣,失眠。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神经萎缩、精神病等。

14.安眠(ānmián)

【命名】因有安眠作用而得名。

【定位】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处。

【主治】失眠,心悸,烦躁,癫痫;头痛,眩晕。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等。15.颈百劳(Jǐnɡbǎiláo)【命名】百有多的含意;劳同痨,言其治疗多种痨症,故名。

【定位】在项部,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主治】颈项强痛;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瘰疬。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颈项部扭挫伤等。

(二)胸腹部穴

1.子宫(Zǐɡōnɡ)

【命名】穴位近子宫,主治胞宫之疾患,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阴挺,痛经,崩漏,月经不调,不孕;疝气,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子宫脱垂、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等。

(三)背部穴

1.定喘(Dìnɡchuǎn)

【命名】定有平息之意;喘指喘息、喘哮。因针此穴有宣肺平喘之效,故名。

【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咳嗽,气喘;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荨麻疹。

【刺灸法】直刺或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颈项部扭挫伤等。

2.夹脊(Jiājí)

【命名】又名华佗夹脊,因穴在脊椎棘突下旁开0.5寸,故名。

【定位】在背腰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主治】①胸1~5夹脊:心肺、胸部及上肢疾病;②胸6~12夹脊;胃肠、脾、肝、胆疾病;③腰1~5夹脊:下肢疼痛,腰、骶、小腹部疾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梅花针叩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相应内脏的病变,研究认为夹脊穴能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故用夹脊穴治疗与自主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如血管性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脑血管病、红斑性肢痛症、高血压等。

3.胃脘下俞(Wèiwǎnxiàyú)

【命名】本穴善治胃脘部疾病,故名。

【定位】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消渴,胰腺炎;胃痛,腹痛,胸胁疼痛;咳嗽,咽喉干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胃炎、胰腺炎等。

4.痞根(Pǐɡēn)

【命名】积块称“痞”本穴主治痞块、痞满之疾,针此可使痞积消散,故名。

【定位】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主治】痞块,癥瘕,疝气,腰痛,反胃。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肝脾肿大等。

5.下极俞(Xiàjíyú)

【命名】极为“端”之意,穴近腰椎下端,故名。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痠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部病变、下肢瘫痪、肠炎、小儿遗尿等。

6.腰眼(Yāoyǎn)

【命名】穴当腰部两侧凹陷之处,该处状似眼,故名。

【定位】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尿频,消渴,妇科疾患。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肌纤维炎、腰肌劳损、子宫内膜炎等。

7.十七椎(Shíqīzhuī)

【命名】穴当第十七椎棘突下方凹陷处,故名。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痛经,崩漏,遗尿,腿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部病变、下肢瘫痪、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遗尿等。

8.腰奇(Yāoqí)

【命名】穴当腰部,疗痫有奇效,故名。

【定位】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

【主治】腰骶痛,便秘,头痛,失眠,癫痫。

【刺灸法】向上平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精神衰弱、习惯性便秘等。

(四)上肢部穴

1.肘尖(Zhǒujiān)

【命名】穴在肘部,尖指尖端,以其穴当尺骨鹰嘴突起之尖端,故名。

【定位】在肘后部,屈肘,尺骨鹰嘴的尖端处。

【主治】瘰疬,痈疽,疔疮,肠痈,霍乱。

【刺灸法】艾炷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上肢瘫痪等。

2.二白(èrbái)

【命名】白者素色,因穴在上肢内侧,其位置皮肤较洁白,又二穴对称,故名。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各1穴,一臂2穴。

【主治】前臂痛,胸胁痛,痔疮,脱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痔疮、脱肛等肛肠病。

3.中泉(Zhōnɡquán)

【命名】穴位在阳溪与阳池之间而得名。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主治】掌中热,腹胀腹痛,胃脘疼痛,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心痛,唾血,目翳。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支气管炎、胃炎等。

4.中魁(Zhōnɡkuí)

【定位】在中指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点处,握拳取穴。

【主治】牙痛,鼻出血,噎膈,反胃,呃逆,白癜风。

【刺灸法】只灸不针。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齿痛、食道炎、食道狭窄、贲门痉挛等。

5.大骨空(Dàɡǔkōnɡ)

【命名】穴在大拇指背侧,指节空隙之间,故名。

【定位】拇指背侧指关节的中点处。

【主治】目痛,迎风流泪,目翳,吐泻,衄血。

【刺灸法】只灸不针。

【应用】现代应用于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等。

6.小骨空(Xiǎoɡúkōnɡ)

【命名】穴在小指背侧,指节空隙之间,故名。

【定位】小指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点处。

【主治】目痛,迎风流泪,目翳,指关节痛,喉痛。

【刺灸法】只灸不针。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白内障、眼睑炎等。

7.腰痛点(Yāotònɡdiǎn)

【命名】因该穴能治疗腰痛,故名。

【定位】在手背,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背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两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手背红肿疼痛;头痛,小儿急慢性惊风。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