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束骨(Shùɡú)输穴
【命名】古称足小趾本节后为束骨,穴在其处,故名。
【定位】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痛,目翳;②癫痫;③项强,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腓肠肌痉挛等。
66.足通谷(Zútōnɡɡǔ)荥穴
【命名】通,指经过;谷,指凹陷。穴在足小趾本节前陷中,是膀胱经所溜之荥水穴,故名。
【定位】第五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痛,项强;②目眩,鼻衄;③癫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椎病、癫痫、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67.至阴*(Zhìyīn)井穴
【命名】至,到,尽。此穴为太阳经脉之气终止处,由此交给足少阴肾经,即说明阳气已尽,阴气将起,由此进入阴经,故名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①头痛,目痛,鼻塞,鼻衄;②胎位不正,胞衣不下,难产。
【刺灸法】浅刺0.1寸;可灸。胎位不正多用灸法。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胎位不正、神经性头痛等。
十、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足心涌泉穴.循内踝后上行,经下肢内侧后缘,人腹,挟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俞府穴;一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2.联系脏腑器官贯脊人腹,属肾,络膀胱。并与肝、肺、心、喉咙、舌根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足走腹胸,为少血多气之经,酉时(17~19时)气血旺盛。
(2)共27穴,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
(3)分布于内踝后上方,下肢内侧后缘,脐旁0.5寸上行至胸部。
(4)上接足太阳膀胱经,有一分支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二)主要病候
1.咳血,气喘。
2.舌干,咽喉肿痛。
3.水肿,大便秘结,泄泻。
4.腰痛,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归纳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阳痿,遗精,遗尿,尿潴留,睾丸炎,月经不调,痛经,胎位不正,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五官疾病耳鸣,耳聋,牙痛,咽喉痛。
3.急救休克,中暑,脑血管意外病变及神经性头痛。
4.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27穴。
1.涌泉*(Yǒnɡquán)井穴
【命名】地下出水为涌,该穴位于足心,是肾经井穴,为脉气的出所,故名。
【定位】在足底部,约当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庄治】①头痛,头昏,目眩,咽喉肿痛,失音;
②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失眠;③小使不利,便秘;④足心热。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高血压、失眠、癔病、癫痫、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遗尿、尿潴留等。
2.然谷*(Ránɡǔ)荥穴
【命名】然谷即舟骨粗隆;谷指凹陷处。穴在然谷前下方凹陷中,故名。
【定位】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遗精;
②消渴;③泄泻;④咳血,咽喉肿痛;⑥小便不利,小儿脐风,口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咽喉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经不调等。
3.太溪*(Taixi)输穴;原穴
【命名】太,指大,肾水出于涌泉,通过此穴,聚流而成大溪,故名。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小便频数;②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③耳鸣、耳聋;④腰痛;⑥咳血,气喘,咽喉肿痛;⑥便秘,消渴,失眠,齿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龈炎、踝关节扭伤等。
4.大钟*(Dàzhōnɡ)络穴
【命名】钟,音同踵,足跟称踵,肾主骨,该骨较大,穴在其处,故名。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中。
【主治】①癃闭,遗尿,便秘;②咳血,气喘;③痴呆;④腰脊强痛,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尿潴留、神经衰弱、哮喘等。
5.水泉(Shuǐquán)郄穴
【命名】肾属水脏,该穴是肾经郄穴,泉水多从郄出,该穴可治小便淋漓,故名。
【定位】太溪穴直下1寸。
【生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②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官出血等。
6*照海(Zhàohǎi)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命名】照者光明之所及,海者百川之所归。此穴主治目疾之广似海,故名。
【定位】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②小便频数,癃闭,便秘;③咽喉干痛;④失眠,癫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尿道炎、肾炎、神经衰弱、癫痫、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7.复溜*(Fùliū)经穴
【命名】复,同伏,深伏;溜,指水流。穴在太溪上方,经气至此已深伏流动。
【定位】太溪穴上2寸。
【主治】①腹胀,泄泻,肠鸣,水肿;②盗汗,热病汗不出;③腰脊强痛,腿肿,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6~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等。
8.交信(Jiāoxìn)阴跷脉郄穴
【命名】会处为交,守时为信,信(五德之一)在五行属土,该穴从此交会到三阴交,是穴主治月经不调,昔称月经为信,故名。
【定位】复溜穴前约0.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疝气;②泄泻,便秘,痢疾。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等。
9.筑宾(Zhùbīn)阴维脉郄穴
【命名】筑,指坚实;宾,指髌,泛指膝与小腿,穴在小腿内侧,肾脉之气,从此进入腓肠之间,有使腿膝坚实的作用,故名。
【定位】太溪穴上5寸,在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
【主治】①癫狂;②疝气;③呕吐,吐舌;④小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膀胱炎等。
10.阴谷(Yīnɡǔ)合穴
【命名】深处为谷,肾为阴脏,穴居下肢后内侧胭内凹陷处,故名。
【定位】屈膝,胴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主治】①阳痿,疝气,崩漏;②小便不利;③膝胭酸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阳痿、膝关节炎等。
11.横骨(Hénɡɡú)足少阴、冲脉交会穴
【命名】平者为横,耻骨昔称平骨,穴在其上方,故名。
【定位】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际,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少腹胀痛;②小便不利,遗尿;③遗精,阳痿,疝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尿道炎等。
12.大赫(Dàhè)
【命名】赫为显赫,也指阴气盛,穴属肾经,主治生殖疾患为显著,故名。
【定位】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遗精,阳痿,阴挺,带下,痛经,月经不调;②泄泻。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尿道炎等。
13.气穴(Qìxué)
【命名】气纳丹田,肾主纳气,穴当关元旁,故名。
【定位】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②小便不利;③泄泻。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尿路感染、肠炎等。
14.四满(Sìmǎn)
【命名】此谓肾经人腹的第4穴,该穴有消淤除胀之作用,故名。
【定位】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疝气;②遗尿;③便秘,腹痛;④水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膀胱炎等。
15.中注(Zhōnɡzhù)
【命名】肾脉与冲脉并行,经气于腹中阴交穴处注于胞中,该穴位于阴交之旁,故名。
【定位】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②腹痛,便秘,泄泻。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附件炎、睾丸炎等。
16.肓俞(Huānɡyú)
【命名】肓,指肓膜;俞,指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
【定位】脐旁0.5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泄泻;②月经不调,疝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便秘等。
17.商曲(Shānɡqū)
【命名】大肠属金,其音商,穴当上腹,内应大肠横曲之处,故名。
【定位】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便秘等。
18.石关(Shíɡuān)
【命名】不通为石。该穴主治大肠闭塞,气结肠满,妇人不孕,故名。
【定位】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呕吐,腹痛,便秘;②不孕。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消化道溃疡、肠炎等。
19.阴都(Yīndū)
【命名】居、会之处为都。穴属于肾经,为少阴脉之会所,故名。
【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便秘;②不孕。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
20.腹通谷(Fùtōnɡɡǔ)【
命名】穴在胃脘部,因治腹胀、呕吐,有开胃进食之功效,故名。
【定位】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呕吐;②心痛,心悸。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
21.幽门(Yōumén)
【命名】胃之下口称幽门,穴当其处,故名。
【定位】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幽门狭窄等。
22.步廊(Bùlánɡ)
【命名】正中为庭,两边为廊,该穴在中庭旁,肾脉由此上行胸部,故名。
【定位】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胁胀满;②呕吐。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本经胸部诸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胃炎等。
23.神封(Shénfēnɡ)
【命名】封,指疆界,昔有“上为封”之说,穴在胸部,位近心脏,心藏神,故名。
【定位】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满;③呕吐,不嗜食;④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乳腺炎、肋间神经痛、胃炎等。
24.灵墟(Línɡxū)
【命名】灵指神,墟指丘。穴当胸部,犹如丘墟陵起之处,内应心脏,心主神灵,故名。
【定位】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满;③呕吐;④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25.神藏(Shéncánɡ)
【命名】穴位近心,心藏神,故名。
【定位】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③呕吐。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胃炎等。
26.或中(Huòzhōnɡ)
【命名】或指文采;中,指中间。肺为相傅之官,当有文采,穴近肺脏在华盖旁,肺脏居其中,故名。
【定位】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满。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27.俞府*(Yúfǔ)
【命名】俞指输注,府与腑通。肾经脉气由此输入内腑,故名。
【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呕吐,不嗜食。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乳头外1寸的天池穴,上行腋下,沿上肢内侧中间人掌中,止于中指末端中冲穴。其支脉从掌心(劳宫穴)到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2.联系脏腑器官起于胸中,属于心包,向下联络三焦。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胸走手,为多血少气之经,戌时(19~21时)气血旺盛。
(2)共9穴,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
(3)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4)上接足少阴肾经,有一分支从掌心(劳宫穴)到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二)主要病候
1.心痛,心悸,心烦,胸闷。
2.癫狂痫。
3.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