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落日(1900-1909)
14977400000006

第6章 1900年(5)

1900年6月16日午刻,慈禧太后传旨在仪鸾殿召开御前会议。众臣惶惶恐恐而入,百余人黑压压跪满大殿。光绪声色俱厉,痛责众臣无能,没有弹压乱民,以致酿成今日大祸。翰林院侍读学士刘永享膝行而前,奏云董福祥可驱逐乱民。端王载漪戟指大呼道:“好!此即失人心第一法!”太常寺袁昶复言:拳民实乱民,万不可恃,就令其有邪术,自古至今,断无仗此成事者。慈禧太后拂然不悦,曰:“法术不足恃,岂人心也不足恃乎?中国积弱已极,所仗者人心耳,人心尽失,何以立国?”袁昶哑然。慈禧又言:今京城扰乱,洋人已调兵欲进京,尔等有何见识,从速奏来。群臣纷纷上策,或言招抚义和团,或言从速止洋兵,或言调兵保公使。慈禧喝止,令那桐、许景澄出京劝阻洋兵,同时晓谕义和团,令义和团解散离京。那桐、许景澄排众而出。侍读学士刘亨嘉和朱祖谋再次力陈,言:“拳匪当剿,但诛数人,大事可定。”朱祖谋言:太后若信乱民敌西洋,不知依靠何人办此大事。慈禧太后说:我恃董福祥。朱祖谋对曰:董福祥第一不足恃。太后厉声喝道:汝言董福祥不足恃,汝保人来!翰林院侍讲学士恽毓鼎言:山东巡抚袁世凯忠勇有胆识,可调其入京镇压拳乱。光禄卿曾广信言:两广总督刘坤一亦可。恽毓鼎又言:风闻有銮驾西幸之说,根本之地,一举足,天下摇动矣。太后力辩无此事。众臣起,惶惶然退出殿外。

17日未刻,慈禧传急诏于申刻召开御前会议。此为第二次御前会议。众臣至,光绪首先大发脾气,痛责总理事务衙门大臣、尚书徐用仪,为何听由拳匪作乱。徐用仪细声细气地解释了一通,光绪十分不耐烦,拍案痛斥道:你如此搪塞,就想了事吗?突然,慈禧太后手持一纸,厉声宣谕,道:顷得洋人照会四条:一、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钱粮;三、代掌天下兵权;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即,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同样是亡,一战而亡,不犹逾乎?慈禧手中洋人照会,原有四条,第四条乃是令太后归政,为太后之大忌,故慈禧太后不宣,但已怒极。群臣被这突如其来的“照会”弄得不知所措,但谁也不敢当面诘问太后。群臣见太后怒气冲冲地宣读照会,个个吓得顿首,道:“臣等愿效死力!”载漪、溥良等乘机大肆鼓吹与洋人一战。慈禧太后又言:今日之事,众臣皆闻,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如战后江山社稷仍不能保,众臣当知我苦心,毋言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群臣再次叩首,言:臣等同心报国!慈禧太后于是令户部尚书立山和徐用仪、联元前往公使馆,向各国公使“晓以利害”,如欲与我大清开战,可下旗归国。立山坚辞不肯前往。慈禧太后怒不可遏,厉声痛斥道:“汝敢往,固当往,不敢往,亦当往!”三臣战战兢兢而出。慈禧随即又令荣禄以武卫军备战守。群臣又惶惶然而退,人人不寒而栗。

后纷纷传言,所谓洋人照会四条乃载漪伪造,意在激怒慈禧,同列国宣战。

18日,在仪鸾殿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会上,载漪力请攻灭公使馆,慈禧太后允许。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联元则力言不可攻公使馆,说:“如与各国开战,恐将来洋兵杀入京城,必至鸡犬不留。”载漪斥之为汉奸,论罪当诛。慈禧太后大怒,当即就要处死联元,群臣力劝,联元才免于一死。协办大学士王文韶硬着头皮劝道:中国财绌力单,与列国开战,恐难操胜算,如一战而败,如何善后,请太后三思。慈禧太后拍案大骂说:这话我早听够了,用不着你啰嗦,你是为洋人当说客吗?此次会议仍是大吵了一顿,君臣又是不欢而散。

到这时,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群臣诺诺,再无异言。

19日未刻,在仪鸾殿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此时,八国联军已经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慈禧太后决意招抚义和团并对外宣战。载漪、刚毅、徐桐、启秀等顽固派大臣极力赞成。宣战一事终于在慈禧太后的勒逼下确定下来。慈禧太后令吏部侍郎许景澄等往告各国公使,限24小时内下旗离京。光绪皇帝不愿向列强开衅,拉住许景澄的手,不让他离开,边泣边言,请太后“更妥商量”。慈禧太后怒斥道:“皇帝放手,毋误事!”许景澄也是主和之人,见此事已不可挽回,拉着光绪的衣袖痛哭。慈禧怒道:“许景澄无礼!”联元再次劝谏道:“法兰西为传教国,即战,只能仇法,断无结怨十一国之理。果若是,国危矣!”边谏边泣,额头上汗珠如豆。慈禧不理,诸臣皆退。

此四次御前会议,全是慈禧太后一人控制局面,大臣毫无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慈禧太后老而昏愦,不顾国力衰竭,兵无斗志,在暴躁情绪支配下,一意主战,终于以老大腐朽不堪一击的清朝帝国,不自量力地决定与各国为敌。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门外大街被载漪虎神营士兵杀死。载漪、董福祥等知战祸已起,索性于当日围攻各国公使馆,准备拘捕公使作人质。此时衅端已开,别说慈禧本就主战,就是想要罢手,也已不能。21日,清廷颁布宣战诏书,正式对列强宣战。

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Ketteler,K·ABamVon),德国外交官,1881年来华,曾任广州、北京等地领事馆,1899年为驻华公使。1900年5、6月间,京、津义和团运动高涨,美、英、德、法、俄、意、日、奥八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联军先遣队进抵北京,在使馆区积极备战,多次向义和团挑衅。克林德也率领德国军队,不断屠杀中国人民。

6月13日,克林德率士兵在美国使馆前拦击两名过路义和团民,并将其中一人捕进使馆,把这名义和团民的衣服和武器(刀)送与总理衙门,进行恫吓。消息传开,附近群众立即赶往美国使馆前营救,遭到美军自动机关枪的扫射。6月14日下午,克林德又率一队德军出外寻衅,在内城看到有义和团练拳习武,“即毫不迟疑,发令开枪”,打死团民约20人。

6月19日,清政府准备与列强开战,照会各国公使:八国联军强令中国交出大沽口炮台,“显系各国有意失和,首先开衅。现在京城拳会纷起,人情浮动”,为保护使臣及其眷属安全,请各公使于24小时内由清军护送前往天津,“以免疏虞”。照会日期仔细注明为“6月19日4时”,以表明起程的时间在何时截止。当日下午5时,各国公使接到照会,聚集西班牙公使馆计议,决定交还大沽口炮台,各国公使撤离北京,但清廷限期太短,难以收拾行李,故又决定第二日11国公使齐赴总理衙门会商,商谈公使离京具体事宜。各国公使复函总理衙门,请求展期赴津,要求清政府于次日上午9时答复。

6月20日晨,各国公使联名致函总理衙门,请让外兵来京,以便护卫公使离京,但迟至9时未见总理衙门复文。克林德等人致电总理衙门,要求来总理衙门“面议”。总理衙门以义和团塞满街市为由进行阻止。克林德不愿被中国政府讥其惧怕义和团,自告奋勇,愿单独赴总理衙门交涉此事。各国公使竭力劝阻,克林德坚决不听,带一名翻译,各乘一轿,气势汹汹地出公使馆。直奔总理衙门而来,准备向清廷提出抗议。

当克林德途经东单牌楼时,载漪统领的清军神机营霆字枪队章京恩海正率队在此巡逻。恩海看到洋人乘轿而来,即站在北面高处,取枪对准轿子。克林德发现后,即在轿中首先开枪,未中。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毙命。翻译受伤,逃至教堂躲避起来。是为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发生,各国公使认为中国军队完全不能担负护送责任,决定固守待援。事后,各国侵略军纷纷以此为借口,对中国进行威胁。清政府已决定对列强宣战,遂令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使馆区。克林德作为德国公使,多次屠杀和绑架中国居民,已违反了他的外交使命。此次事件,他又首先开枪杀人,恩海自卫还击,其毙命完全是咎由自取。克林德毙命之后,盘踞在东交民巷的八国联军纷纷出来寻衅。第二天,清廷下诏宣战,义和团和清军猛烈围攻东交民巷公使馆。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战败,被迫与各国列强订立屈辱的《辛丑条约》。在与各国列强商谈《辛丑条约》过程中,德国始终不依不饶,清廷屡屡表示道歉。1900年11月5日,在讨论议和大纲时,德国公使提出在议和大纲中加上清廷需派一个由亲王领衔的特别使团赴德国首都柏林道歉,并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纪念牌坊一座。各国公使同意。12月24日,各国公使将议和大纲12条正式提交清廷,其中明确提出清廷需钦派亲王专使德国,代表中国皇帝向德国道歉,并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与克林德品位相配,牌坊上用拉丁、德、汉三种文字叙述克林德被害一事及中国皇帝惋惜之意。

1901年6月18日,德国驻华公使再次照会清廷,催促尽快动工修建克林德牌坊。同月25日,克林德牌坊工程动工。清廷官吏督促工人,开工凿石,转运料件,忙个不停。

与此同时,德国公使还不断催促清廷速派亲王大臣率特别使团赴德国道歉。1900年6月9日,清廷颁布谕旨,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亲赴德国谢罪致歉。1901年8月25日,载沣启程赴德。9月4日,到达德国的载沣一行前往已故德国皇后墓送花圈,随后到德皇行宫,向德皇呈递道歉国书,致颂辞,对克林德遇害表示道歉。

克林德牌坊工程经1年零7个月的施工,到1902年1月28日完工。醇亲王载沣奉命参加落成典礼,亲自祭祀克林德。

克林德牌坊位于北京崇文门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东西甚宽,几乎塞满街衢,大理石柱座,四柱三楼,上有拉丁、德、汉三种文字,叙述光绪帝惋惜克林德遇难之诏书,诏书汉文文字300余。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因加入协约国一方而成为战胜国。北京民众在一片欢呼声中拆毁了克林德牌坊。1919年被拆毁的克林德牌坊又被修复,并移至中山公园,改成“公理战胜”牌坊。1953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坊改名为“保卫和平”牌坊。“保卫和平”四字为郭沫若所书。

东南互保

1899年底1900年初,当山东义和团向京津流动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就致电上奏,请剿灭义和团,以免酿祸。1900年4、5月间,京津义和团势力大涨,东南督抚更加频频上奏,请朝廷对义和团痛加围剿,毋再迟疑,以免祸患。6月20日,清廷已决定对外宣战,刘坤一、张之洞和苏抚鹿传霖、皖抚王之春、赣抚松寿、鄂抚于荫麟、湘抚俞联三、长江巡阅水师大臣李秉衡等,分电总理衙门和荣禄,请代奏朝廷,剿团弭衅,以免祸乱中华。两广总督李鸿章、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上海道余联元等,也纷纷上书,奏请剿灭义和团,毋开衅列国,以免大局不可收拾。

1900年6月上旬,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涨阶段,东南各省也不断发生反帝教案,长江中下游会党更跃跃欲试,活动频繁。对此,英帝国主义坐立不安,它一直把长江流域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害怕义和团运动波及江南,影响其既得利益,处心积虑地防止和镇压,并想趁机一举实现独霸长江流域的野心。6月14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霍必澜电告本国政府:中国北方的局势是恶化的,长江流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类似中国北方的排外狂潮,为防患于未然,建议英国政府立即与湖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取得谅解,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以维持长江流域的和平。6月16日,英国政府复电,授权霍必澜与刘坤一和张之洞策划共同维持长江流域的和平问题。同时,英国政府命令“仙女”、“红雀”、“无畏”三艘军舰分别驶入南京、汉口和吴淞。19日,英国政府安排派遣军舰到每个条约口岸,以维持各条约口岸的和平。同一天,霍必澜向清廷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愿意用武力帮助“维持地方秩序”。刘坤一喜出望外,立即表示将不惜一切与英国同心协力,共同维护长江一带的和平。张之洞也对英国的这项建议表示“愉快的感谢”,并保证和刘坤一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与英国同心协力,维持和平。

随后,刘、张二人立即会同督办芦汉铁路大臣盛宣怀与沪、宁、汉的英国领事频频接触,商讨“互相保护”的具体事宜。江南各地买办官僚和士绅,如张謇、沈瑜庆、沈曾植、陈三立等,也因各自利益集中在长江流域而聚集在刘、张、盛周围,东奔西跑,出谋划策。但是,在对待英国是否有必要出兵江南的问题上,刘、张态度不尽相同。刘坤一盼望英国军舰早日到来,而张之洞害怕各国群起效尤,不愿接受英国军事保护。6月22日,刘、张经过协商,一致向英国表示:他们有足够的力量维持长江流域的和平,暂不需要英国军舰出兵帮助。霍必澜看到独霸长江地区的阴谋落空,遂放出空气,谎称欧洲各国准备进攻吴淞,对刘坤一施加压力,提出中、英共守吴淞炮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