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行星与恒星
14968100000049

第49章 黑洞

“黑洞”这个名词是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在1968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我们的宇宙,已知的和未知的”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不愿意用“引力坍缩物体”这样累赘的词汇,便创造了“黑洞”这样一个较简洁、概括性较好而又响亮、有力的名词。所谓“黑洞”,指的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着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向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据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3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那么将再没有什么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

这次,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施瓦西半径),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于是“黑洞”诞生了。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是显得太特殊了。例如,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黑洞,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这种弯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围,空间的这种变形非常大。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怎样才能发现既黑且小的恒星级黑洞呢?一颗巨大的恒星一旦坍缩成为黑洞,虽然一切都消失了,但强大的引力依然存在,所以,如果某个黑洞与一个亮星组成一对互相绕转的双星系统,那么黑洞的强大引力不仅可以使亮星摆动,而且还会把亮星上的物质吸进黑洞,炸成碎片。这些碎片的温度会升高到10亿℃,其结果就会发射出强烈的X射线。这样,寻找恒星级黑洞就变成寻找X射线源的问题了。

有2种类型的X射线双星:①大质量X射线双星,由质量大于太阳的亮星或中子星和黑洞组成。②软X射线暂现源,或X射线新星。当亮星物质被致密天体猛烈吸积时,X射线强度可剧增百万倍。随着这种物质输运过程的减缓,X射线的强度在6个月~1年的时间里也逐渐减弱,此后,双星系统平静下来,平静期可维持10年之久,但在可见光或红外波段仍可观察到亮度的变化,这是由于X射线束使围绕致密天体的吸积盘外区发热并使其发亮所致。

在两星都可见的双星系统中,可以通过它们的可见光谱线的红移和蓝移现象测定视向速度的变化及两星互绕的轨道周期,从而测定它们的质量。但现在,我们测不到不可见天体的光谱,所幸的是能通过一个质量函数的量来估计不可见天体的质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