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对月球的开发
14967900000058

第58章 不甘示弱的印度和日本

印度的航天事业从1962年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在世界航天国家中占据重要的一席。在月球探测中,印度同样不甘落后。

2003年底,印度设计制造的一台使用液氢、液氧为燃料的低温火箭发动机在地面试验中成功燃烧了1000秒,超过了太空飞行所需的721秒的最低要求。这次试验的成功使得印度成为继美、俄、法、中、日之后世界上第6个有能力自行制造低温火箭发动机的国家。随着印度研制的低温发动机取得巨大进展,加上已有的卫星遥感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印度实施月球探测计划的技术已经成熟。

也是在这一年,印度启动了月球探测计划。该计划代号为“钱德拉扬”(即“月球初航1号”),准备耗资8500万美元,在2007年发射一颗重1050千克的绕月卫星。

印度绕月卫星将由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最终进入距离月球100千米的月球极地轨道运行,对月球表面进行两年的探测,主要任务是测绘地貌、分析化学成分和调查矿物分布。印度科学家目前正在加紧研制32通道的频谱仪、低能和高能X射线频谱仪、太阳X射线频谱仪和激光测高计。另外,用来测量极地水冰的合成孔径雷达将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为了接收月球探测器的信号,印度正在建设34米直径的天线,印度卫星测控中心的专家认为,对于印度的探月任务来说,25米直径的天线就足够了,但为了今后的深空探测任务,必须留有余地。

2004年11月22~26日,第6届月球探测与应用国际会议在印度召开,印度不但以自己的月球计划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也以辉煌的航天成就向世界证明了,印度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天大国。

日本于1970年发射了第1颗人造卫星,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处于国际航天业的前列。在“飞天号”科学卫星绕月成功后,日本航天界信心大增,1991年又制定了别出心裁的月球探测计划,其中包括研制和发射“月球A号”和“月女神”等探测器。1994年,日本制定了一个更加雄伟的计划:投资260多亿美元,在2024年建成一个6人的月球基地,包括居住地、氧和能源生产厂以及月球天文台等。

“月球A号”由日本空间和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重540千克,计划在上面搭载两个各高80厘米、直径16厘米的“矛型”钻探装置,卫星到达月球表面以后,两个钻探装置将插入月球地表,装置上携带的地震测量仪、热流量计等科学仪器将探测到的数据向卫星传送,再传回地球。

“月女神”探测器计划由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与日本空间和宇宙科学研究所共同实施。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探索太阳系所必需的关键问题,特别是软着陆和数据中继技术。日本称“月女神”是日本未来月球探索计划的第一步,将为2024年日本建立有人月球基地奠定基础。

目前,日本已在月球机器人上技高一筹,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开发成功了一种月球探测鼹鼠机器人,它的外形是一个直径10厘米、长20厘米的圆筒,可以像鼹鼠一样钻入月球地下11米,采集矿物质加以分析,弄清月球地表的结构。它有排砂和掘进两种装置,排砂装置有两根旋转的滚柱,能把挖出的砂石碾轧结实,掘进装置则把活塞顶在碾轧后的砂石上,用活塞推动身体前进。研究人员下一步的任务是制作月球地面配合设备,设计中的地面设备直径为20~30厘米,内装有太阳能电池。月球地面设备除了向机器人供应电力之外,还负责接收机器人的探测数据,向地球发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