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对月球的开发
14967900000020

第20章 架起观天台

探索宇宙、掌握未知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天文观测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活动。月球的自然环境具有特殊性,天文观测条件十分优越,天文学家非常希望能在月球上建起大型月基天文台。大型天文台在月球出现后,会大大扩展人类的眼界,或许第一个接收到外星人来电的就是月基天文台。

由于地面天文观测要受到地球大气的各种效应和复杂的地球运动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因此,其观测精度和观测对象受到了许多限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天文研究的要求。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①地球大气中的各种原子、分子、离子和尘埃粒子对于来自天体的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这导致在整个电磁波段只存在为数不多的透明“窗口”,在这些“窗口”内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不太明显,透射率较高。这些“窗口”主要存在于光学波段、近红外波段和波长从15毫米到0.3毫米的射电波段。地面的天文观测只能局限在这些大气窗口对应的波段进行,这就使得我们在地面无法获得来自天体的全面的物理信息。②大气的扰动影响,对于光学波段,这种扰动表现为星象的不规则运动和弥散以及星象亮度的迅速变化,大气扰动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天文观测的效率和精度。

为了提高天文观测的质量,世界各国发射了一系列的天文卫星,如哈勃望远镜、钱德拉望远镜等等。尽管这些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天文仪器所处的空间环境比地面优越得多,但仍然要受到地球高层大气的一些效应的有害影响。例如:在几百千米的高空,大气虽已十分稀薄,但地球大气的阻力会使卫星慢慢地沿螺旋轨道不断降低,以致如要长期使用天文卫星,必须适时做轨道修正,保持卫星的高度;大量卫星的残骸和发射火箭的碎片将污染天文卫星周边的环境,可能会严重地损害望远镜灵敏的光学部件和仪器;天文卫星的运行速度高达8000米/秒,这使它在与微粒和残余大气离子相撞时会受到损害;在失重的环境下,要使卫星上的天文望远镜实现对观测目标的高精度指向和精密跟踪非常困难,必须配有很复杂的机械装置,而仪器越大,不能进行天文观测的时间就会越多。此外,由于近地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周期通常仅为90分钟,因而观测一批天体所能连续用的曝光时间就不可能很长,这也给卫星天文观测带来一定的限制;近地轨道卫星还会遭受到迅速的热变化和引力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限制了轨道上望远镜的大小,从而也限制了它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而且月球上永远没有风,在月球上架设巨型望远镜及观测台比在地球上更方便。月球的地质活动比地球弱得多,月震活动只有地震活动的亿分之一,对望远镜的观测影响很小,这对基线很长的光学、红外和射电干涉系统尤为有利。月球背面没有人类活动造成的纷杂的干扰环境,更是观天的宝地。另外,与失重状态下的空间望远镜相比,月基望远镜是建在月球这个直径为3476千米的巨大而稳定的观测平台上的,因而,望远镜的安装、维修、跟踪等问题的解决都比空间望远镜容易得多。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后,为了对其进行维修,航天员就曾数次乘航天飞机到太空,对其先“追”再“抓”,费了不少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