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思考记忆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14966300000030

第30章 记忆力影响孩子一生

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记忆力,因为记忆力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活中常听家长们说起,某某孩子记忆力如何如何的好,某某孩子却前看后忘、急坏了人。可见,怎样挖掘孩子的记忆潜能,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其记忆力,值得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

苏联的一家杂志曾说:“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事实上,一个人的记忆潜力的确是非常大的。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他的大脑所能储存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美国国会的藏书有1000多万册。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的大脑能够装下多少知识呀!这是一组已被验证过的科学数据: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电脑记忆体容量是10亿比特,即10后面加12个零。然而,相比之下,人脑的记忆体容量更是不可思议——10后面可加上8432个零,这简直是天文数字。

其实,人脑就像是一个图书馆,一个人学习、记忆的东西都会保存在这个图书馆内。当他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用。但是,如果图书馆的书库中根本就没有存进过这本书,又怎么可能借给你呢?可见,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人只有先去记,才可能在脑海中再现。

世界记忆力冠军佐治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的记忆力非常强。1989年,他在打破吉尼斯纪录后这样说道:“我记了30副牌共1560张。那些牌在证人面前洗了2小时。我用20小时看了那些牌并记住次序。我可以记错8张,但我只记错了2张。我用了2小时43分钟讲了1560张牌的点数。于是,我创造了吉尼斯纪录。”

佐治的这种超强记忆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有一次,佐治去听一堂课时,发现自己老是记不住。于是,他就去图书馆找来一些可以帮助记忆力的书来看,从中总结出了记忆规律,再通过训练,他才有了这么好的记忆力。

很多这样的事例表明,一个人记忆力如何,往往与其从小受到的记忆力训练有着莫大的关联。古希腊的西摩尼德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记忆法是雄辩家素养的本质部分。”奇克罗也著文记载过当时的法律家和雄辩家们都得到了记忆法的帮助,并在《雄辩家论》中叙述了他本人是如何应用记忆法的。由此可见,不断的运用和挖掘你的大脑,掌握记忆方法,你将获得无穷的记忆宝藏。同样,面对很多“记忆力差”的孩子,家长如果通过科学的训练,也完全可以让孩子拥有很好的记忆力。

艾思奇(1910年~1966年)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他读书的时候,总是全身心沉浸在书籍当中,甚至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社工作时,负担非常重。

家里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就借来一架留声机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希望他能听听美妙的音乐,以松弛一下绷得太紧的神经。但是,艾思奇读书的时候根本就听不到音乐声,不管音乐声有多大。

正是因为艾思奇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完全沉浸于读书当中,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他想读书,他都能够静下心来读,而且能够记住书中的内容。

艾思奇这种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和记忆的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得益于他从小就注意训练自己抛开周围的事情,认真读书。

还在昆明市一中上学时,艾思奇就常常故意到乱哄哄的街市边或操场上去读书。一次次下来,他居然能够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后来,艾思奇到日本求学。在课余时间,其他同学都喜欢聊天、唱歌、跳舞,只有艾思奇一个人坐在墙角,埋头看书。同学们认为艾思奇在这种吵闹的环境中是无法看书的,有个同学还特意抢过艾思奇看的书,问道:“刚才你看的是第几页,什么内容?”没想到,艾思奇居然能够对答如流。同学们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艾思奇在学习的时候不但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且非常注重效率,他经常使用多重目的读书法。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艾思奇主修的是哲学专业。但是,刚到日本的艾思奇当时还需要学习日文。于是,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艾思奇不仅学到了哲学知识,日文的水平也有所提高。后来,为了学习德文,艾思奇又买了一本德文版的《反杜林论》,结果他将《反杜林论》的内容熟记于心,德文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是天生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生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认识自己的妈妈,孩子之所以能够认识妈妈,是因为妈妈经常和他在一起。因此,孩子记忆力的好坏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记忆的条件、记忆的方法有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记忆力不佳是资质比较愚钝。其实不然,大多数孩子记忆力差,只是没有掌握记忆的规律,缺乏正确的记忆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小学生记忆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或是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早期童年时代进入到意识中的语言的鲜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接受这些印象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记忆力。”可见,只要家长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是能够提高记忆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