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14966200000011

第11章 开头引人入胜,结尾耐人回味(1)

开头要引人入胜

开头是篇章的门脸,在很多时候,读者是通过篇章的开头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这篇文章的。古人对篇章结构有所谓“凤头豹尾”之说,就说明了篇章开头的重要性。篇章的开头与篇章题目和整个主题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确定了题目之后,开头首先应和题目直接联系,要起到点题的作用。篇章的开头又是通往主题内容的入口,它又必须紧扣篇章的主题,密切联系中心,要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一个好的开头,应该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广开思路,简洁凝练。这样的开头,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很快地进入“山口”,面对葱茏苍翠、奇峰迭起的群山,产生一跃而上的浓厚兴趣;这样的开头,能开阔思路,能给下文铺下坚实的道路,留下广阔的余地。

要想把开头写好,应注意开头的修辞要求,也就是开头的“通则”。

1.开头要简洁

篇章的详细内容要通过主体部分来传达,开头只是全篇的导入部分,起导语作用,要用最少的文字将读者导入正题。因此,开头的字数不求多,而求精。例如余秋雨《都江堰》的开头: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这个开头简洁明快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引起读者的注意。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个开头简洁而富有哲理,包容量大而又耐人寻味。

2.开头要有吸引力

李渔《闲情偶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他这段话要求开头要用突出的言论领起下文,吸引读者。如人们都以万里长城为中国的骄傲,也自然认为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而余秋雨的《都江堰》以“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开篇,一反传统理念,使人产生要一读为快的好奇感。苏轼《贾谊论》的开头: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怀才不遇”是中国文学史中千古咏唱的话题,苏轼一反这一传统理念,以才易得而自用难的深刻见解为贾谊的命运作了新的诠释。韩愈的《马说》也是采用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开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般认为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作者以不同凡响的警句式语言开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如钱钟书的散文《吃饭》的开头: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这样的开头,令你马上产生了迫切想要读下去的愿望。为什么“吃饭”竟像是“结婚”呢?什么是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呢?接着往下读,机智的解释令人开颜欢笑。

3.便于展开下文

便于展开下文包括两个方面:就风格而言,开篇有为全文定基调的作用,开头的风格要与全第一致,这样下文才可以自然过渡;就情节而言,篇章的写作是一个把材料剪碎再拼接的过程,篇章的开头不等于整个事件的开端,我们应截取最能够顺利展开下文的一个点作为开头,作为展开全文的突破口。鲁迅《祝福》的开头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即写祥林嫂的死,并与鲁镇新年的忙碌气氛作对照,突出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从而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充分的空间。鲁迅的《药》以环境气氛开头: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这正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黎明即将到来,可一切都还在睡着,这一切都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悲凉、压抑的调子。

又如王小波的很多杂文,都从一个最合适、最舒服、最有趣的角度切入,有的干脆直叙其事。如:

我原是学理科的,最早学化学。(《科学的美好》)我生在北京西郊大学区里。长大以后,到美国留学,想要恭维港台来的同学,就说:你国语讲得不坏!(《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我念大学本科时,我哥哥在读研究生。我是学理科的,我哥哥是学逻辑学的。有一次我问他:依你之见,在中国人写的科学著作中,哪本最值得一读?他毫不犹豫地答道: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诚实与浮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也正是因为难,所以更显出开头的重要。一篇文章能否吸引读者,能否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关键就在于开头。从创作的角度看,篇章如何开头,即从哪里下笔,这是组篇成章的重要的一步。高尔基曾说:“开头一句是困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这话说明了篇章开头的难度和重要性。

正因为开头对于篇章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历来为作家们所重视,他们总是精心构思,选词炼句,为自己的佳作构思一个精彩的开头。综观历代的名篇佳作,按照开篇的方式和语言修辞表达特点来观察,篇章的开头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用比喻开篇。作者在篇章的开头不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借用其他事物比喻,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利用比喻开头,以物理比事理,以物情比人情,以此事比他事,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的开头: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这个开头用比喻起篇,引出了镇守河阳的乌公慧眼识才的事实,既祝贺温处士受到重用,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也包含着作者自己爱慕人才的真切感情。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开头: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君乎?

作者为了引出本意,把“积德义”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让唐太宗接受自己提出的“十思”。开篇便连续运用几个比喻句,用“木之长必固根本”、“流之远必浚泉源”这样通俗易懂的道理巧妙地比喻国政,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勃兰代斯《人生》的开头: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

这篇文章用了一个复杂的比喻开篇,然后层层论述下去。

(2)用设问、反问开篇。有些篇章的开头不是直接叙述事理或提出论点,而是运用设问或反问的方式引起论述或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苏轼《教战守策》的开头: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作者运用简洁的设问句式开头,强劲有力地提出如果不加强备战守卫,国家将后患无穷的中心思想。这一设问句,理足气盛,使人感觉到作者压抑于胸中的议论像山泉般喷射出来,已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开头: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作者运用反问句开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国家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的论点,加强了气势,寄寓了作者无限咏叹的情感,造成了一泻千里之势,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萨利赫《棕榈树》的开头:

你问,是谁栽了这棵名叫沃特·哈米德的棕榈树?

孩子,没有栽种!

这棕榈生长的地方,岂有适宜种植的土壤?莫非你没有看见,它坚实、平晨,豁然高出于河岸,像一尊雕像的基座一样?

如此开头,带有充沛的感情,又符合全篇的情节设计:老人给孩子讲故事。

(3)以引用开篇。有些篇章的开头不是直接叙述事理或发表看法,而是引用别人言论。引用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从正面引用来表达主题,一是从反面引用摆出所要批驳的靶子。例如贾谊《论积贮疏》的开头: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识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作者为了劝谏汉文帝发展农业生产,提倡积蓄粮食,首先引用了春秋时著名政治家管子的话,接着又引用古人的名言,这样开头就使文章的中心——积贮粮食更加可信。再如苏轼《石钟山记》的开头: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溪,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抱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作者起篇先围绕石钟山山名的由来,引出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看法,点出自己和别人对两人的说法都有怀疑,从而引起了夜游石钟山,探知究竟的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作者纠正、补充了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4)以咏叹开篇。为了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有些篇章常常用感叹词或感叹句开篇,以强烈的感叹语气表达出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慨之情,从情感上唤起读者的共鸣,形成一种“高唱入云”的修辞效果。例如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开头: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就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感叹董生“怀抱利器”却“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因而怀着郁闷的心情要出走。这个感叹句包含着作者对董生的同情、规劝和鼓励,读后令人感慨万千。又如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的开头:

生命本来不应该有价格的;而竟有了价格!人贩子,老鸨,以至近来的绑票土匪,都就他们的所有物,标上参差的价格,出卖于人;我想将来许有公开的人市场呢!

作者满怀愤怒之情,强烈地谴责了黑暗社会人吃人的罪恶现实,对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抱以极大的同情。

(5)以反意开篇。有些篇章为了突出主题内容,不是从题目与中心内容的正面写起,而是从题目与中心内容的反面开头,从对立面的叙述或议论中推出主题,从而在语言上造成一种起伏不平、摇曳多姿的修辞效果。

例如王小波《科学与邪道》的开头:

从历史书上看到,在三十年代末的德国,很多科学家开始在学校里讲授他们的德国化学、德国数学、德国物理学。有位德国物理学家指出:“有人说科学现在和永远是有国际性的——这是不对的;科学和别的每一项人类创造的东西一样,是有种族性和以血统为条件的。”

这话着实有意思。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科学不分国界,没有一种非科学的、非理性的偏见能改变科学的方向。从反意开篇,使立意更为鲜明,谬误更加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