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14965700000008

第8章 鄂尔多斯婚礼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我国现有蒙古族人口近五百万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西北地区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有“马背民族”和“草原骄子”等别称。近些年,蒙古族聚居区的农业文化有所发展,但其长期以来秉持的畜牧业文化特色在其传统习俗中仍有明显表现。蒙古族聚居区地域辽阔,其婚姻仪式也丰富多样,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婚礼是蒙古族婚礼中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隆重礼仪,它凝聚了蒙古族礼仪风俗的精华,集中展示了蒙古族人民豪爽热情和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与风情等。

鄂尔多斯婚礼仪式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至今仍有较完整的保留。依旧俗,蒙古族人多习惯于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于冬季完婚。同宗族之间不说亲。多为男方主动提亲,媒人是婚礼诸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中介人物。鄂尔多斯婚礼仪式大致可分为定亲、婚礼和回门三个程序,每个程序中又包含有若干礼仪。

1.定亲仪式

定亲仪式可分为小定和大定两部分。初为小定。通常是男方先物色好人选,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媒人再找一个合适搭档,两人带着男方家准备的哈达、圆饼点心和白酒等礼物,前往女方家。在女方家,将点心摆在桌子上,请姑娘父母品尝,再向他们每人献上一条哈达,说明求婚来意,并向女方双亲敬酒。接着在女家的欢宴上详细介绍男方家庭和未来女婿的情况,希望双方能够结亲。女方父母及姑娘都同意后,小定仪式基本完成。

随后为进一步确定婚约的大定仪式,主要为商定聘礼的数量和结婚的大致时间等事宜。两个媒人带着未来女婿和男方一位近亲,除了前次礼物外,要另加一只俗称“羊背子”的煮熟的整羊或砖茶,择吉日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也要有娘舅近亲和邻里等几个主要人物在场。男方让女家主人品尝奶食之后,便献哈达,将圆饼和羊背子摆在桌上,表示送来了定亲礼物。女方家便出来一个人,象征性地品尝一下羊背子之后,便端起盘子正转一圈再放下去。而后媒人向女方长辈每人敬酒两盅,便开始饮酒用膳,商量聘礼等诸事。聘礼通常以给姑娘的穿戴为主,比如有大布、帽缨、腰带和结婚礼袍等,多数作为陪嫁又带回男方家。也要酌量给女方父母一些银钱、砖茶等作为报答。大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作为亲戚互相走动。男方家请人择定吉日后,通知女方家,双方进一步商量操办婚礼的具体细节,并向亲邻发出婚宴邀请。

2.婚礼仪式

结婚日期定下后,双方各为嫁娶忙碌,进入婚前的紧张准备阶段,要为新人备婚装、搭新蒙古包等,还要宰牛杀羊,备下美酒、烟、茶等招待客人。婚礼仪式一般要持续两天,先后有佩弓迎亲、拦门迎婿、祝酒献羊、掰羊脖子、分辫、临别哭嫁、跳旺火和拜公婆等仪式环节。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男到女家迎娶的习俗,迎亲队伍多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头戴圆锥红缨帽,身着红绸长袍,腰扎金黄宽带,脚登高筒马靴,佩带弓箭,装扮得威武英俊。领头人、婚礼祝颂人和伴郎等也都穿上节庆盛装。出发前,迎亲队伍先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旗杆下,祝颂人领头唱起欢乐的迎亲歌,众宾客相和。歌词大意是:

成吉思汗传下来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候。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

歌毕,迎亲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按照传统礼节,迎亲队伍先要骑马绕新娘所在的居住地跑一圈,然后才在新娘家的蒙古包前下马。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是鄂尔多斯婚礼中最常见的拦门迎婿场面。见此情景,迎亲队伍中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民歌发问:

你家是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

口齿伶俐的伴娘立刻用民歌回敬,然后再即兴反问对方:

什么象征着洁白无瑕?什么标志着幸福荣华?这样的礼物是什么?你可把它带到姑娘的家?

祝颂人听了再一一作答。双方一问一答,充满情趣,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之后,如祝颂人能对答如流,伴娘们尽兴了,才会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门。

进屋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等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新娘的父母以丰盛的全羊美酒招待男方,宴时,先割一片羊肉祭祖,然后敬新郎和新娘。宾主齐为新人举杯祝酒,高歌助兴,直到深夜。当年长者退席后,姑娘和小伙子们捉弄新郎的活动就开始了。他们会拿来一个煮熟的羊脖子,让新郎掰,羊脖骨髓中还经常被事先插进去一根红柳棍或筷子,以增加难度,考验新郎的力气和智慧。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脖子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预示着两个人的爱情将像羊脖骨那般节节相扣。

当晚,还有一个“分辫仪式”。按鄂尔多斯蒙古族习俗,未嫁女子平时都梳一条独辫,在婚礼上,要请一队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全福人”父辈夫妻为“分发父母”,将姑娘的一条发辫散开,顺着两鬓梳成两根辫子,然后在辫子上系戴新郎送的华丽首饰。通过分辫仪式为新嫁娘做婚前婚后的角色转换,并希望“全福人”的福气能延及新人。

第二天起程前,新娘被打扮一新:身穿桃红色的蒙古袍,腰扎宽阔的绿绸带,足蹬长筒马靴,健美且俊俏。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向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诉说感恩、友谊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也是鄂尔多斯婚礼中古老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带领新郎等开始“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围住,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自然还是“抢亲”的人获胜。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新娘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后,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有时,女方送亲人会抢下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到地上,新郎为拿回帽子可能延误时间,落在后面。但男方也有办法,会在离家不远处,设宴招待送亲人,趁他们享受时,快马跑在前面。通常都是男方抢先到家。

到了男方蒙古包前,新郎新娘要骑马绕蒙古包一圈。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旗杆下举行跳旺火仪式,两人拿着鞭子,双双跳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避祟求吉,象征着双方爱情的纯洁与婚后生活的兴旺等。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问新郎的父母:“新娘蒙头盖脸,能不能露面见人?”应允后,婆婆揭开新娘的红盖头,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新郎新娘要先拜佛爷、灶神,再拜父母、亲友等。接着,全羊席开始,歌酒尽兴,持续到天明。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3.回门仪式

回门仪式是鄂尔多斯婚礼庆典的余绪,有大小回门之分。小回门指女方的送亲队伍离开男方家后,女方代表又回马来到新人的蒙古包,喝罢茶后,向新郎新娘各送一份特别的礼物。大回门指婚后第三天,新娘领着新郎回娘家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