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关于教育的格言
14965600000031

第31章 重教

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译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要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道德的增长就会不知不觉了。

——《尚书·说命下》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释:多思考问题,广为招求善良之人,这样做只能使自己小有名声,却还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近贤人,体察疏远之士的内心,这样做能够感动群众,却不足以转变民心,改变风俗。君子如果想转变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恐怕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

——《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释:美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因此,古代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学放在最前面。

——《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释: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哪些问题没有弄通,感到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感到了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礼记·学记》

学不躐等。

译释:教学不超越进度。

——《礼记·学记》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译释:不喜欢学习技艺,学习正业的兴趣就高不了。

——《礼记·学记》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译释:所以君子心里常常想着学业,每天学而不辍,休息时也在学,闲游时也在学,无论何时何刻,不离学习。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能安于学习亲近老师,乐于和同学相处对自己所学的道理有深刻的信念。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朋友,也不会违反自己所信奉的道理。

——《礼记·学记》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译释: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正当的欲望发生之前就加以禁止,这叫做防患未然;抓住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就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正常的顺序进行教育,这叫做循序渐进;学生互相观摩,学习他人的长处,这叫做切磋琢磨。

——《礼记·学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释: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琢磨,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礼记·学记》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释:做教师的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及时补救学生的过失。所谓教育,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优点而挽救学生的过失。

——《礼记·学记》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释:只引导而不强逼,那么师生之间就感情融洽;多鼓励而不是压抑,则学生学习就会感到容易;只启发而不详尽讲解,那么学生就用心思考。能做到这三点,就可称得上是善于教育人了。

——《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译释:在学习中最难做的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所传的道艺才能受到尊重;道艺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会把学习看得很重要。

——《礼记·学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释: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

——《论语·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释:默记所见所闻,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

——《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释:教导学生,不到他因所知不足而愤懑,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为求知而怅恨,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一种道理,他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释: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德行、忠恕、诚信。

——《论语·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释:诗使人振奋,礼使人在社会上立住脚,音乐使人所学得以完成。

——《论语·泰伯》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译释:夫子为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

(虽然如此高深又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这是颜渊说的。

——《论语·子罕》

有教无类。

译释: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

——《论语·卫灵公》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释: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不同,人与人相差就很远。

——《论语·阳货》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译释: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深入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财,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孟子·尽心上》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译释: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

——《孟子·尽心上》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译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孟子·尽心上》

圣人,百事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译释:圣人是百代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便是这样的人,所以听到伯夷风操的人,贪得无厌的也清廉起来,懦弱的也有独立不屈的意志了;听到柳下惠风操的人,刻薄的也厚道起来,胸襟狭小的也宽大起来了。

——《孟子·尽心下》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译释:贤人(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教导别人),自己还模模糊糊,却用这些模模糊糊的东西去使别人明白。

——《孟子·尽心下》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译释:国家如果将要兴旺,就一定会尊重师傅;尊重师傅了,法度才能得以推行。如果国家将要衰亡了,就一定轻视师傅;轻视师傅,人们就会放纵自己,这样,法度就败坏了。

——《荀子·大略》

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民不能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译释:发令禁止,但自己不先以身作则,那么人民便不能执行,所以教化民心,没有比身教更有效的了。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译释:种谷,一年可以收获;栽树,十年可以成材;培养人才关系终身,是长远之计。

——《管子·权修》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译释:学识通达的老师通过教育,可以使学生安定、愉快、舒适、自由庄重、严肃。

——《吕氏春秋·孟夏纪》

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

译释:井里的鱼不可与之讨论大,因为它受到空间的限制(没有见过大的空间);夏虫不可与之讨论寒冷,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见过冬寒),品行不正的人不可与他讨论最崇高的道,因为他受到习俗和教育的限制根本不懂得至道。

——《淮南子·原道训》

蓬生蔗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染自黑。此言所习善恶,变易质性也。

译释:蓬草生在蔴中间,不经扶自然长得直;白纱放入黑泥之中,不染自然变黑。这是说学习和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性,使之为善。

——《论衡·量知篇》

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

译释: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珍贵的东西不遇上识货的人总是难于卖出。

——《论衡·状留篇》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耳。

译释:讲授书本知识,不能仅仅追求科目多知识量大,只求把最精粹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

——明·王守仁《传习录》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译释:重视教育事业,劝勉人们学习,是建国的根本;发掘培养贤能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明·朱舜水《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