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普艺术
欧普艺术是光效艺术的简称,是20世纪60年代同波普艺术一同发展起来的,但较晚才获得社会的注意。欧普艺术植根于抽象主义艺术,是由抽象主义发展起来的新艺术派别。它一般通过静态色彩图案,使观众产生错觉、旋动、发光等视觉效果。
现代音乐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时代精神的策动下,音乐正在冲破各种旧的形式,试图表现新的生活方式。战争明显地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这些表现在音乐上就是出现了很多新流派、新曲风。现代音乐经历过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等近代音乐的洗礼,越来越多样化,呈现百家争鸣之象。
原始主义音乐
原始主义音乐是一种与古典主义音乐相悖的音乐风格,出现在20世纪初。它着力于表现原始生活的拙朴与粗犷,以及野性的力量和本能的冲动,因此在作曲手法上采用复杂多变的节拍和不规则的节奏组合以突出不和谐的音调,采用多调性和怪诞的音色等等,使音乐产生粗野狂暴的效果。该派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为代表。
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盛行,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应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该派以意大利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国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
新即物主义音乐
新即物主义音乐力图创造一种能表现出古典精神的明快旋律,使人在纯粹的音流中受到感染。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兴德密特、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小提琴家西盖蒂、钢琴家基赛金等,他们主张演奏旋律排除主观解释,严格忠实于音乐作品本身。
序列音乐
序列音乐的作曲家们开始把音乐的全部要素包括音高、时值、音量、音色、起音法等都纳入序列的计算网络中,其结果是音乐的所有要素均获得同等的重要性,音乐中的结构组织的产生完全依赖于严格的数学计算。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梅西昂。
其他音乐形式
具体音乐是用录音技术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声音作为素材,进行复合处理而制成的音乐;电子音乐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它通过各种电子技术制作出变化多端的音乐、节奏,造成人声和乐器都达不到的音域和速度,是现代音乐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机遇音乐与原来的即兴演奏有密切联系,但它在发展中走向了极端,它不受任何限制地演奏,只有录音才能将其保留;组合音乐是将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音乐互相混合而制成的音乐,是一种与传统的审美观念相对的音乐;流行音乐以美国的流行音乐为主,主要是以欧洲及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发展而来;无调性音乐是一种打破调性观念,根据十二音技巧创作,由一群毫无关系的音响所组成的音乐。
现代西方文学
现代西方文学是在战争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打破国界、打破封闭,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享资源,构成了20世纪文学发展的主流。两次世界大战促使文学家们对人性和人自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作品。在这种创作浪潮中,现代西方文学的派别也体现得泾渭分明。
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延续。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个阶段的作家延续了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注重典型环境的刻画和典型人物的塑造。以法国的罗曼·罗兰,英国的高尔斯华托、萧伯纳,德国的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等为代表。他们思考的焦点依然是劳资矛盾、贫富不均、小人物的灾难、拜金主义的罪恶和情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所导致的道德沦丧等等。作品主题以社会问题为主,并关注国计民生、呼吁公平和人道。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作品。由于西方经济危机和战争,这个阶段的作家更注重人类的前途、世界的发展,并思考战争的实质和涉及人类生存与延续的哲理性问题。因此,他们的创作题材明显虚化。在艺术手段方面,他们大量吸收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思路,因而创作手段更加丰富,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代表作家有美国的海明威、刘易斯、辛格,还有女性主义作家群,法国的萨洛特,奥地利的茨威格,德国的伯尔等。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现代哲学的兴起,给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营养。而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焦虑和普遍的绝望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社会土壤。所以现代主义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危机文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产物。现代主义文学标榜清高,憎恨世俗。其主要流派有产生于法国的象征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产生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产生于英国的意识流文学,产生于德国的表现主义,产生于美国的“迷惘的一代”文学和南方文学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在二战的废墟中诞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后工业文明中走向全面繁荣。它趋俗媚俗,公然鼓励平民文化、酒吧文化,以争取最多的读者。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对资本主义现实表示公开的厌弃和绝望,而且表现出激进的反叛和破坏立场,“颠覆和破坏”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最流行的口号。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很多,文学成就很高,并有很多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现代建筑的演变
西方建筑流派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开始发展到现代,出现了3个主要的流派,它们是:功能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它们在不同时期代表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兴起于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极盛。该派建筑师主张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是在建筑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的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功能主义者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也必,币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应该被分别表现出来。这种建筑呈纯几何体,由钢筋与玻璃构成,借由模版显现粗犷痕迹无覆盖的(混凝土)外观,使建筑物的材料样貌清晰可见,并可从其作品中看到设计历程及建筑群组、结构的组成关系。美国芝加哥建筑师沙利文是功能主义建筑流派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主义风格的代表建筑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奥林匹克体育馆和巴黎蓬皮杜中心。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期在西方建筑界届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性价比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并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发展新的建筑美学,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由于它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被称为“现代派建筑”。其代表建筑为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
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这种倾向曾被称为“反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其代表建筑有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到如今已经历经100多年。在这段时间内,先后出现过多个电影流派。
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在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人物形象作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它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它一度成为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基础。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的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法,这一技法一直沿用至今。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品有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眩晕》、《西北偏北》、《精神变态者》和《群鸟》等。
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把基本的主观感觉,如恐惧、犯罪感、爱与恨等表达出来,并给它们构建一个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反对自然写实的客观主义,强调表现内心,是情感外化的艺术表现。表现主义电影往往有装饰感很强的电影画面、手绘的布景、棱角分明的倾斜的建筑、变形的透视、精心调节的明暗对比。其着重表现宿命论罪者的心灵,而不触及政治和社会现实——个人并不怨恨社会,只归咎于自身心灵那种不可名状的罪恶感。该流派的代表作品是罗伯特·维内指导的《卡里加利博士》。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意大利电影流派之一。它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倡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多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该流派表现手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的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了传统的戏剧手法。这类电影大都围绕着二战前后意大利的国内问题展开。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代表作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太阳仍然升起》、《偷自行车的人》、《擦皮鞋》等。
法国新浪潮电影
1959年,法国开始了新浪潮电影运动。其主题为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花大价钱拍豪华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它以反传统为旗帜,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是对戏剧化电影的一次冲击。其电影艺术特征是:意识流和闪回镜头是一些创作人员常运用的表现手段;情节松散,众多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手法编排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代表作是夏布罗的《漂亮的塞尔杰》和《表兄弟》,特吕弗的《四百下》,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等。
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电视的诞生虽然晚于电影,但由于它用无线电传送画面和声音,不仅和电影一样视听兼备,而且现场感强,可信度高,及时甚至同步播出,家庭近距离收看,而且又能兼容、囊括几乎所有的艺术种类,因此受到观众极大的欢迎,成为电影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电视机的发明
1926年1月27日,苏格兰发明家约翰·贝尔德向伦敦皇家学院的院士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能够通过无线电传递活动图像的机器,贝尔德称之为“电视”。这种机器不是传统的电影放映机,而是通过电子方法将图像显示在阴极射线管上,然后通过显示机器显示出来。看完表演的院士们说,图像的质量不如电影,但他们认为这仅仅是这一发明的初级阶段。贝尔德也说,总有一天,它将使每一个家庭都变成一个小电影院。
20世纪最具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就这样诞生了。
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
电视系统的发送端通常是电视台,它把所拍摄的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按顺序传送出去。而电视机是电视信号的接收端,它将天线接收到的高频电视信号还原为视频图像信号和低频伴音信号,分别送给显示器件和扬声器,重现图像和重放声音。
1936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亚历山大宫建立电视台,同年11月2日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这是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电视刚诞生时,主要用于播映现成的舞台剧和电影,所以当时人们把电视称为“家庭的戏剧”、“小电影”“屏幕电影”。
电视剧
电视剧是融合文学、戏剧、电影等表现方法于一体,运用电子技术制作,通过电视传播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种。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口含鲜花的男人》于1937年在英国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于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播出,当时北京仅有50台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