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二册)
14959000000019

第19章 西方文明的产生(18)

哲学史上反倒有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二元论的因素。例如,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神”即自然,是世界的唯一实体,它有无限多的属性,其中可以为人类所知的只有广袤(物质性)和思维(精神性)两种,两者绝对独立,不能互相影响。二元论把物质的派生物精神当作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的东西,既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又根本歪曲了客观事实。二元论表面上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其结果必然导向唯心主义。

多元论

主张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哲学学说。多元论实质是一元论的不同表述形式。它有唯物主义的多元论与唯心主义的多元论之分。

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学说,是唯物主义的多元论。例如,古希腊恩培多勒用水、火、土、气的结合与分离说明万物的和生灭;阿那克萨戈拉用无限多异质的“种子”解释万物的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家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例如,近代德国的莱布尼兹认为,世界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所组成,是无数单子的和谐的体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实用主义也是多元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把世界看作是许多仅仅在外表不相互联系的独立部分。他还否定客观真理的学说,提出真理的多元性的理论,说:“有用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多元论,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辩证法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科学的世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是从古希腊语中“谈话”、“论战”演化而来,其本意是指在论辩时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理念论》中。“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上,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把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看作辩证法,而在智者派那里,辩证法则为一种据理论证的艺术而广泛运用。智者派后期演变成为诡辩论者。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辩证法”经常在逻辑学的意义上使用。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的人,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基本形式:古代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古代辩证法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自发严复的、朴素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主要代表是黑格尔。他第一个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但他的辩证法是彻底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辩证法的传统,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从而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空前变革。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1)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2)指一种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它。“形而上学”一词最早是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此书传入中国后,曾被译为《玄学》。后来,严复根据中国《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除了用“形而上学”一词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外,又用“形而上学”一词专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哲学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含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某一物的存在,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了事物的静止,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方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的产物。

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的自然科学比较完善的只有力学,自然科学总的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自然科学虽然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带有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性质。

相对主义

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客观性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片面强调事物的变动性和相对性,否定事物的确定性和绝对性,其结果必然否定事物在一定的界限内的质的稳定性,抹煞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东西,从而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上,相对主义只承认认识的相对性,根本否认认识的绝对性,这就必然否定客观真理,从而滑向唯心主义。相对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和思维方法在古代哲学就已存在了。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只是一阵风。中国在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等相对主义观点。在近代哲学中,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等都以承认知识的相对性为名,片面夸大知识界限的可变性,否定认识的客观源泉和客观真理。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相对主义被广泛采用来同唯物主义作斗争的工具。

绝对主义

割裂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把事物及认识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片面夸大事物的认识的绝对性,根本否认它们的相对性,把绝对同相对截然分开,认为绝对就是绝对,排斥任何相对。在认识论上,它否认认识的相对性,不承认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看不到人们对真理的获得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把真理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绝对主义在思维方法上,主要表现为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两种形式。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复杂的事物不愿作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爱作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简单结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一种绝对主义。它否认事物和认识的发展变化,把事物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永远不变的。人们的认识是一次完成、一成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认为事物的绝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

目的论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在如何解释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目的论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据。目的论的基本特征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强加给自然界。目的主要的表现形式: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外在的目的论是用神的目的来解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学说。这是目的论的最典型表现。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宣扬这种目的论。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外在目的论。内在的目的论是认为事物本身的必然性中存在着目的性的学说。亚里士多德把目的规定为自然事物本身的内在决定性。17世纪德国的莱兹认为事物有动力因,也有目的因。

黑格尔发挥了关于内在目的性的观点,他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认为它存在于事物的必然性的历程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用决定论原则同唯物主义哲学彻底驳斥了目的论观点,并为合理解释生物有机体的目的性、人类活动的自觉目的,奠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

诡辩论

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思想形式之一。一切脱离实际、违背逻辑规则而做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式的总称。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说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在古希腊,有一批传授知识、教人以论辩和演说技巧的职业教师被称为“智者”。他们的观点和方法中包含了一些导致感觉主义、怀疑论、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因素。在他们的论辩方法中表现主观随意性、片面性、违反逻辑规则等错误。这些缺点、错误被一些片面追求雄辩术的智者们进一步扩大,变成了可以用来为任何说法辩护,就形成诡辩论。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但是诡辩论常常利用客观事物和概念普遍具有辩证矛盾这一特性,冒充辩证法或同辩证法相互掺杂地表现出来。

诡辩论的基本特征是:形式主义和主观地应用概念,用概念的联系取代、掩盖事物真实的联系;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性,片面强调事物的流动性和相对性。

逻辑实证主义

这个流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的维也纳,又名“维也纳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它的中心转移到美国,后来广泛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并对自然科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这个学派的先驱者,石里克是它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纳普、纽拉特、莱欣巴哈和艾耶尔等人。他们中有不少人对数理逻辑有过一定贡献。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证实”原则。这个原则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任何命题只有能为经验所证实或否证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如“玫瑰花是香的”、“窗外在下雨”等一类命题都能用经验判别其真伪,所以它们是有意义的;而另一类命题,如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和规律存在,以及它们与精神的关系如何等,即传统的哲学命题,由于其内容超越于经验范围之外,无法用经验判别其真伪,因而都是没有意义的、“虚假”的“废话”。逻辑实证主义者据此宣称: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玄学),而他们的哲学才是“科学的哲学”。

逻辑实证主义者否认事实真理的必然性,却肯定逻辑真理的必然性和绝对性。他们认为,一切逻辑真理,比如“2+2=4”,“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人”等命题,都是永远正确的绝对真理。它们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由于反映了经验事实中的必然性,而是与经验事实绝对无关的。它们都是一些“重言式”的命题,即同义词的反复。如“2+2”是“4”的同义词,说“2+2=4”,无异于说“4=4”;“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人”的同义词,说“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人”,无异于说“没有妻子的人是没有妻子的人”。在这里,只是在形式上作了同义词的替换,而没有告诉人们任何新知识,也不可能告诉人们任何新知识。

逻辑实证主义者指出:要保证获得逻辑真理就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法则。但是他们否认逻辑法则的客观性,而把它们说成是人们主观上任意约定的东西,就像赌博规则是赌博者们主观任意约定的东西一样。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科学的哲学”并不是超于科学之上的世界观,而仅是服务于科学的方法,即科学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因此,它的任务仅仅在于分析科学语言的逻辑关系,以清除科学体系中的各种逻辑混乱,特别是清除系中的一切“形而上学”(即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表述。

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逻辑实证主义开始演进到语义哲学阶段,即主张对科学进行逻辑分析,而且进行语义分析。但是它的基本哲学观点,并没有多大变化。

普通语义哲学

语义哲学是当前西方资产阶级的重要哲学思潮。它可分为学院语义学派和普通语义学派。学院语义学派是从逻辑实证主义演变而成的;而普通语义学派则直接来源于对语言学的歪曲。波兰裔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柯日布斯基等是这个流派的创始人,其他重要代表人物有切斯、早川一荣等。

普通语义党派认为,人的思想根本不能反映现实。他们的主要根据是:

(1)认识必先根据感觉,但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对同一物,不同的人可有不同感觉,因而它只是“感官接受外界世界的符号”;(2)认识必须运用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的本性是对经验事物(感觉)的背离和歪曲。切斯提出了认识的“五级抽象”;感官给对象以符号(感觉)是第一级抽象,理性给符号以名称是第二级抽象,把各种名称任意联结成为判断是第三级抽象,把各种判断任意联结成为推理是第四级抽象,从一连串推理中任意得出结论是第五级抽象,等等。总之,思维的抽象不是认识事物的深入,而是对事实的背离。因而他们的最终结论是:“名称不是事物,事物是没有名称并不可言说的。”

那么语词的意义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的回答是人们任意捏造的。在他们看来,一些抽象名词,特别是那些有关哲学和社会的基本概念,都是人们凭空捏造,因而是没有意义的。如切斯说:“现实中并没有与‘正义’、‘民主’、‘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相当的东西,它们都是语言进入我们头脑中捏造出来的,并通过语言都使它们实物化了。”因而他说:“即使你使用最高倍的显微镜,也不能发现它们。”

普通语义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矛盾和弊端,都是人们滥用语言的结果。他们说:“经济危机”是不存在的,只是由于“人们随便地制造了这个名称”,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心理恐惧”;“‘失业’不是事物,而只是一个词,你根本无法证明它是否实际存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