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全书(第二册)
14958000000029

第29章 演讲与说话礼仪(7)

演讲礼仪的八步曲

演讲礼仪八步曲是贯穿于演讲过程的重要礼节行为。具体如下:

(一)进入会场

在一般的演讲场合,进入会场时要面带微笑,不论听众是否在注意你。如果是重要的演讲者或被邀请的,往往由大会主持者陪同,则更要雍容大度、谦和诚挚,用眼神和微笑与听众交流,步履稳健地向安排的座位走去。

(二)坐下前后

你和大会主席或陪同人员一起走到座位前,演讲者应先以尊敬的态度主动请对方入坐,对方也会礼貌地恳请演讲者坐,这时方可坐下。坐下后不要四顾张望,也不要和台上台下的熟人打招呼。

(三)介绍之后

主席介绍之后,演讲者应自然起立,并向主席点头致意,并要由衷地从面部、眼神表示出“不敢当”之意和感激之情。

(四)登上讲台

走路时要上身挺直,步伐紧慢有序,稳健地走到台前,自然地面对听众站好。此时应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也可面露微笑,尤其是女性演讲者。

(五)演讲开始

先以友好、诚恳、恭敬的态度向听众敬个礼,以表示对听众的致意。然后不要急于开口,暂停几秒钟,以亲切、尊敬的眼光遍视一下听众,表示光顾和招呼的意思,能起到组织听众,安定听众情绪的作用,同时深吸一口气。

(六)站姿和目光

演讲者一般以站在前台中间为合适,这可以统观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使处在不同的位置的听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讲者的表演。站姿得当会显得英俊干练,生气勃勃,给人美感。目光要散到全场,落到每位听众的脸上。

(七)走下讲台

讲完之后,应说句“谢谢大家,再见”,接着向听众敬礼致意,向大会主席致意,然后走回原座。坐下后,如大会主席和听众以掌声向演讲者表示感谢时应立即起立,面向听众致礼,以表示回谢。

(八)走出会场

大会主席陪同演讲者往外走的时候,听众常常出于礼节鼓掌欢送。这时演讲者同样也要热情回报,或鼓掌或招手表示答谢,直到走出会场为止。如果听众先退出会场,演讲者应起立、面向听众、目送听众。

做好开场白

演讲者是听众注目的焦点,上场时务必大方自然、亮相得体,上场后首先环视一下全场,接下来可以进行开场白。演讲的开场白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可礼节性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并向听众致意。然后可适当运用以下形式:

(一)提纲式开场白

演讲开始前,可以先把自己要讲的问题扼要地介绍一下,使听众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顺藤摸瓜,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二)向听众提问式开场白

在演讲开头向听众提几个问题,让听众与你进入一个共同的思维空间进行思考。如果演讲人的问题提得好,听众自然会格外留神,等待富有见解的答案。

(三)即兴发挥式的开场白

演讲者可根据会场气氛拟一段即兴开头,这可以把演讲者与听众一开始就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听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四)引起听众好奇式的开场白

即把一些与演讲内容有关的罕见的问题先提出来,使听众产生一种非听下去不可的兴趣。如果有一个与演讲内容有关的有趣的故事,也可用它作为开头。

须知:演讲时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在演讲之前,一定要充分休息,养精蓄锐。演讲时则要气宇轩昂或洒脱大方,总之,要表现出气度来。如此,必定会增强演讲效果。

运用手势的方法

演讲中的身体语言艺术,是在“讲”的艺术基础上起作用的,是受“讲”制约的,同时又与“讲”的艺术珠联璧合、有机统一,形成完美的演讲语言艺术。

演讲中的手势不仅能强调或解释演讲的信息内容,而且能生动地表达演讲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容。由此,可以说,手势也是最能直接体现礼仪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类手势都应视演讲内容而定。因此在手势运用上必须注意:一要简洁易懂;二要协调合拍;三要富于变化;四不要无节制地频繁使用。

那么什么样的手势有助于演讲呢?西方演讲中有常见的几种手势可供参考:

(一)意图式的精确抓握手法

在这种节拍信号中,手的动作好像有意识地概括想象中很小的话题,但是手的动作不能延续到大拇指尖与其他指尖真正地触及到一块。这意味着演讲者强调精辟的意图胜似事实上精确的本身。挥动的手好像在寻找所探讨的答案,但演讲者未能真正阐明这个答案。

在演讲中,演讲者碰到具有探讨性和不肯定的无把握的问题时,常用这种手势。

(二)意图式的强力抓握手法

演讲者在演讲时总想控制大厅的气氛,如果听众并不是聚精会神地随从演讲者的意愿,那么演讲者可采用意图式强力手势吸引听众。手指呈僵硬,五指分开,稍微弯曲,自然向前展开,随即僵硬的五指自然松开。

(三)手掌向外式

这是谈判者惯用的手势。双手微微颤动地向外开展,其本身暗示了说话人愿意放弃某些条件,主动接触受话者。这是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方式,它希望说者和听者之间早已形成的鸿沟能搭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听者尽可能地进入演讲者的“思想意境”,理解其暗示的道理。

(四)食指节拍法

一般在打拍子时,原则上运用五个手指的动作,但是有一种特殊的节拍手势仅用一个手指,即伸直的食指,它表达了支配占有的欲望。

运用眼神的方法

眼神能表现出热情,也能表现冷酷;眼神能表现出尊重,也能表现出鄙视。在整个演讲中,眼神的表情达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经验的演讲者总是恰当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出丰富而多变的思想感情,以影响和感染听众,加强演讲效果。人们常说“眼睛会说话”,它能够表达出一些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极其微妙的思想感情,此言极是。

凡是亲耳聆听过周总理演讲的人,无不为他那刚毅、睿智的眼神所吸引,从中得到激励;凡是亲耳聆听过陈毅演讲的人,无不为他那英灼、敏锐的眼神所慑服,从中受到鼓舞。

一般来说,演讲眼神变化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前视法

演讲者的视线要平直向前流转,统摄全场听众。一般来说,视线落点应放在最后一排听众的头顶部位。演讲者除了特殊需要外,眼睛应保持平直向前,注视所有听众。这样的视线,可以使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讲”,引起注意;也有利于演讲者保持端正美好的身姿,观察听众的情绪和变化。

有些缺少经验的演讲者,在演讲时,或每每仰望天花板,或时而俯视地板,或忽而左右环顾,或引目张望门窗以外,这些都是不应有的动作。

(二)环视法

即有节奏或周期性地把视线从会场的左方扫到右方,再从右方扫到左方;从前排扫到后排,再从后排扫到前排,不断地观察会场,与所有听众保持眼睛接触,增强相互间的感情联系。运用环视法不宜太频繁,反对“眼睛滴溜溜地转”,这样会使听众不知所以而感到滑稽可笑。

(三)虚视法

这是演讲者观察时运用的一种转换性的目光,就是演讲者的眼睛好像看着什么地方、什么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虚视尽管什么也没有看在眼里,但它是良好的观察力的一种过渡。这种眼神可克服演讲者分神、紧张的毛病,显示出彬彬有礼、端庄大方的神态来,又可以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演讲的内容上来。

(四)闭目法

这是视线变化的特殊表现,是一种无方向的视线,无视线的视线。闭目法有它特定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当演讲的内容使演讲者和听众的情绪极度高涨,情感难以控制的时候,或讲到某位杰出人物激起人们极大地敬佩的时候,演讲者可以短暂地闭一下眼睛,以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此时的“无视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点视法

就是重点地观察,注视不安静处或不注意听讲的听众。一般听众发现了演讲者的目光,就会触目知错,停止骚动、私语。

情真意切的效果

所谓情真意切的演讲效果,指演讲者在演讲中不言词虚浮,不矫揉造作,能够保持说话人的自我本色,使人一听就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这其实就是一种质朴而良好的礼仪表现所赢得的理想效果。

林肯和美国参议院议员道格拉斯是竞选中的对手。他们曾在伊里诺斯州进行过一场轰动美国的演讲。这一次的演讲,林肯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博得了誉满全美的“诚恳的亚伯”的称号。道格拉斯却被听众戏称为“小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