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茶道(第二册)
14957600000036

第36章 附录(4)

茶水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茶肆》:“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诸市》:凉水有“甘豆汤、椰子酒……茶水、沈香水、荔枝膏水”。

森伯

茶的别称。宋代陶谷《清异录》:“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

粉枪

有白茸的茶芽。茶芽初萌,尖挺如枪,并带白毫,故名。宋代叶清臣《述煮茶小品》:“粉枪牙旗,苏兰薪桂,且鼎且缶,以饮以啜,莫不沦气涤虑,蠲病析醒,祛鄙吝之生心,招神明而达观。”

清人树

茶的别称。宋代陶谷《清异录》:“伪闽甘露堂前两株茶,郁茂婆婆。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嫱戏摘采新芽,堂中设倾筐会。”

酪苍头

茶的别称。宋代杨伯岩《臆乘·茶名》:“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苍头,古代私家所属的奴隶。

漏影春

古代特制茶名。以茶为主,加以其他果物,堆塑成花卉形。宋代陶谷《清异录·荈茗》:“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

凌霄芽

茶的别称。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铁龙道人卧人床,侈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宙,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道人乃游心太虚……白云微消,绿衣化烟,月反明子内间,予亦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隐隐于梅花间,小芸呼日:凌霄芽熟矣。”

葭萌

茶的别称。明代杨慎《郡国外夷考》:“《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葭茶

茶的古称。

芽以

少数民族对茶的称呼。清代陆廷灿《续茶经》:“《百夷语》:茶曰芽以;粗茶曰芽以结;细茶曰芽以完。”

茶生

茶的别称。广东方言。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每晨茶估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曰河南茶。好事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曰茶生。”

离乡草

茶叶的俗称。清道光末年,粤商在荆莞一带大量收购红茶外销,因此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所制均采嫩叶在暴日中揉捻,不用火炒,雨天用炭烘干。茶商以枫柳木作箱,外封以印,题卜嘉名。同治《崇阳县志》:“茶出山则香,俗呼离乡草。”

澶老

茶的别称。中原方言。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中原市语》:茶曰渲老。”

老婆茶

旧时浙江茶叶俗名。流传于宁波一带,指立夏节采制的茶。清光绪《鄞县志·岁时》:“清明后,近山妇女结伴采茶,以谷雨前所采曰雨茶,以立夏节所采日老婆茶。”

茗柯

茶树枝干。文学著作中比喻语言简短,文风朴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简文云:刘尹(刘惔)茗柯有实理。”注曰:“谓如茗之枝柯虽小,中有实理,非外博而中虚也。”

(二)处所

茶坞

亦称“茗坞”。种茶的山坞。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坞》:“间寻尧氏山,遂入深茶坞。种荈已成国,栽葭宁记亩。”罗隐《送云川郑员外》:“歌听茗坞春山暖,诗咏苹洲暮鸟飞。”

茶轩

①用作饮茶的有窗廊屋。唐代秦系《山中赠张正则评事》诗:“山茶邀上客,桂实落前轩。”唐代贯休《避地昆陵寒月上孙徽使君兼寄东阳王使君三首》:“朽声冷浸茶轩碧,苔点狂吞纳线青。”②旧时茶馆、饭庄用名。宋代陆游《湖村》诗:“渴鹿出林窥药井,驯鸥掠水傍茶轩。”

茶舍

①唐代宜兴采造贡茶处。《宜兴县志》:“茶舍,旧在罨画溪,去湖一里。唐代李栖筠守常州,有僧献阳羡佳茗,陆羽以为芳香冠绝地境,可供尚方,始贡万两,置舍洞灵观,韦交卿徙兹地。”②制茶房舍。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舍》诗:“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③亦称“茗舍”。烹茶供客之所。明代吴应箕《南都纪闻》:“金陵栅口有五柳居,万历戊午年,一僧赁开茶舍,宜壶锡瓶,时以为极汤社之盛。”

茗舍

即“茶舍③”。清昼、崔子向、陆士修《渚山春暮会顾丞茗舍联旬》:“谁是惜暮人,相携送春日。因君过茗舍,留客开兰室。”

茶房

①官府内饮茶处和茶事用房。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菊地才通履,茶房不垒阶。”《明会典·王府制度》:“茶房二间,净房一间。”②犹茶馆。《福惠全书·刑名部·词讼》:“出入茶房酒肆”。③旧时茶馆、旅店、戏院等行业专事供应茶水或杂务的工役。

茶亭

施舍和出售茶水的亭子。唐代朱景玄《茶亭》诗:“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此亭真寂寞,世路少人闻。”福建《闽侯县志·古迹》:“茶亭在南门外,昔有僧暑月醵金煮茗饮行者,因名。”清光绪《长汀县志·茶亭》按:“汀僻处万山中,行路之难,若比于蜀道,尝一二十里远隔乡村,无可以避风雨而解烦渴、为行人少憩息者。汀人士素多好善,每于其中相度地势,建亭煮茗,以利行人。”

茶瓯厅

唐代察院兵察厅之别名。赵磷《因话录》载,察院有三厅:“礼察谓之松厅,厅南有古松也;刑察谓之魇厅,寝者多魇;兵察谓之茶瓯厅,以其主院中茶,茶必以陶器置之,躬自参缄启故也。”

官培

亦称“贡焙”。官府设置的采制茶叶的场所。唐宋私焙的对称。由朝廷命官管理,负责造茶入贡。宋代官焙在建安(今福建建欧)北苑凤凰山,有龙焙、正焙、内焙、外焙、浅焙之分。初以制龙凤团茶为主,故又称北苑为“龙焙”或“正焙”,其他离正焙较远处的为“外焙”,距“正焙”不远在山内出的为“内焙”或“浅焙”。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又引丁氏旧录云:‘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具体为东山之焙十有四,南溪之焙十有二,西溪之焙四,北山之焙二。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建溪龙茶,始江南李氏。号北苑龙焙者,在一山之中间,其周遭则请叶地也。居是山,号正焙。一出是山之外,则曰外焙。正焙、外焙,色香必泅殊。”宋代赵桔《大观茶论》:“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体耗(枯竭)而味淡,方之正焙,昭然可别。”又云:“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

私培

民间制茶场所。相对官焙而言。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所造茶叶虽入贡,但主要流贩四方。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壑源诸处私焙茶,其绝品亦可敌官培,自昔至今,亦皆入贡,其流贩四方,悉私焙茶耳。”

茶市

买卖茶叶的官办市场。据《宋史·赵开传》:建炎二年,赵开推行新茶法,官方印发“茶引”售商人,“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仍于合同场置茶巾,交易者必由市,引与茶必相随”。清嘉庆《崇安县志》:“武夷以茶名天下自宋始,其时利犹未溥也。今则利源半归茶巾。茶市之盛,星渚为最。”

茶仓

贮存茶叶的仓库。《明会典·茶课》:“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有批验所。”设于河、洮、甘等州、西宁等卫,成都、重庆等府,以备召商中茶,接济边饷,或实行茶马贸易,充实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