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最喜欢的300篇哲理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14956700000022

第22章 把握成功篇(5)

青年诗人遗憾地说:“它不会指示时间,可表本来就是用来指示时间的。我带着它不知道时间,要它还有什么用处呢?有谁会来问我大海的潮讯和星象的运行呢?这表对我实在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老钟表匠还是微微一笑,把表往桌上一放,拿起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诗集,意味深长地说:“年轻的朋友,让我们努力干好各自的事业吧。你应该记住:怎样给人们带来用处。”诗人这时才恍然大悟,从心底里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与其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如脚踏实地地干些实事。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受青睐,立足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穷画家的故事

有一个落魄潦倒的穷画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了画画之外,不愿从事其他的工作。

而他所画出来的作品,又一张也卖不出去,搞得三餐老是没有着落,幸好街角餐厅的老板心地很好,总是让他赊欠每天吃饭的餐费,穷画家也就天天到这家餐厅来用餐。

一天,穷画家在餐厅中吃饭,突然问灵感泉涌,不顾三七二十一,拿起桌上洁白的餐巾,用随身携带的画笔,蘸着餐桌上的酱油、番茄酱等等各式调味料,当场作起画来。

餐厅的老板也不制止他,反倒趁着店内客人不多的时候,站在画家身后。专心地看着他画面。

过了好一会儿,画家终于完成了他的作品,他拿着餐巾左盼右顾,摇头晃脑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深觉这是有生以来画得最好的一幅作品。

餐厅老板这时开口道:“嗨!你可不可以把这幅作品给我?我打算把你所积欠的饭钱一笔勾销,就当作是买你这幅画的费用,你看这样好不好啊?”

穷画家感动莫名,惊异道:“什么?连你也看得出来我这幅画的价值?看来,我真的是离成功不远了。”

餐厅老板连忙道:“不!请你不要误会,事情是这样子的,我有一个儿子,他也像你一样,成天只想要当一个画家。我之所以要买这幅画,是想把它挂起来,好时时刻刻警惕我的孩子,千万不要落到像你这样的下场。”

坚韧不拔常常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但坚持错误目标而且始终不自觉,却是导致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画好底线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像,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挑水如同武术,武术如同做人。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是哪一把钥匙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5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5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4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4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一位刚移民美国的外国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目后,一下慌了手脚,因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英文题还是一道数学题。考试结束,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那是一道智能测试题,内容不在书本上,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师有权根据他的观点给一个分数。

外国学生在这道9分的题上得了5分。老师认为,他没答一个字,至少说明他是诚实的,凭这一点应该给一半以上的分数。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这个题目,却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盖茨带的是财富抽屉上的钥匙,其他的钥匙都锁在这只抽屉里。

后来,这道题通过E—mail 被发回了这位外国学生原来所在的国家。这位学生在邮件中对同学说,现在我已知道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凡是回答这把钥匙的,都得到了这位大富豪的肯定和赞赏,你们是否愿意测试一下,说不定从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

同学们到底给出了多少种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据说有一位聪明的同学登上了美国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他在该网页上发出了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函件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几乎每个人都想追求很多的目标。当你必须做出唯一选择的时候,自己的兴趣往往比名利更重要!

朝着确立的目标行动

有一位哲学博士漫步于田野中,发现水田当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得如此整齐,犹如用尺量过一样。

他不禁好奇地问田中工作的老农,是如何办到的。老农忙着插秧,头也不抬地要他自己取一把秧苗插插看。

博士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结果竟是参差不齐,不忍目睹。他再次请教老农。

老农告诉他,在弯腰插秧的同时,眼光要盯住一样东西。

博士照他说的做了,不料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线。

老农问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

“水牛边走边吃草,而你插的秧苗也跟着移动,你想这个弧形是怎么来的?”博士恍然大悟,这次,他选定远处的一棵大树。如果你的目标是漂移不定的,你将到达不了任何地方。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

有一位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赶着一只土拨鼠,土拨鼠突然钻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几秒钟后,从树洞里跳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后来爬上了一棵大树。在树枝上,兔子仓皇之中没站稳,摔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脱离了危险。

故事讲完以后,老师问学生们:“这个故事中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有的说:“兔子怎么会爬树呢?”

还有的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呀?”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学生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在追求某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不要会被那些并不重要的细枝束节和毫无意义的杂事分散精力,忘记自己的初衷。

幼年时的兴趣

发明轮船的富尔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4岁的时候,他对制炮很感兴趣,和一个造炮工人结为朋友。他们时常坐一条小船,到河里去钓鱼。河水流得很急,船在逆水前行的时候,只靠一根竹篙撑动,又费劲,又缓慢。一次一次的劳累使爱用脑子的富尔顿思索起来:能不能造一样东西来帮人划船,既省体力,又可节省时间?

这个从生活需要所激发的创造思索,一天到晚都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父母时常看到他在“发呆”——他在煞费苦心地捕捉创造的灵感,决心把这个既像玩具又是机器的东西设计出来。

后来,他一头钻进舅舅家的工棚中——那里什么工具和材料都有,可以随着兴趣施展自己的本领——干了七天,带回一件新奇的玩意,大家都不明白它的用处。富尔顿又到那一条湍急的小河中,不慌不忙地把那一件东西装在小船上,用手摇动几下,就听到突突突的声音响起来了,人在船上也感觉到船的抖动,船尾有一股被搅动的浪花翻滚着。奇怪,今天再也不需要用竹篙划船了,它却走得比往天快呀!伙伴们围着含笑的富尔顿欢呼起来。那一件使大家惊奇得喊不出名字的东西,就是现在汽船上的轮子呀!

后来,富尔顿不断地摸索改进,不断地设计创新,使他终于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创造轮船的人才。富尔顿幼年时的兴趣,启导他选择了终生从事的奋斗目标。

一个人在生命的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他终生成就的能源。

25年前的梦想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中学B(2)班5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他本以为这些东西在德军空袭伦敦时被炸飞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25年。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学生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学生,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25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25年了,25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2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15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25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明确的目标和执著的精神是几乎可以让你实现任何植根于生活的理想,达成任何目标!

不再想当拳击家

小雷蒙6岁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要干什么。周围的人和各种工作都使他喜欢。

有时,雷蒙想当一名天文学家,为的是每天晚上不睡觉,用望远镜观察遥远的星星。有时,他又幻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到老远的新加坡去,到那里为自己买一只逗人的小猴儿。有时候呢,他渴望变成地铁司机,好戴上一顶神气的帽子到处走走。他也曾如饥似渴地想当一名美术家,在柏油路上为来往飞驰的汽车画白色的行车线。有时,雷蒙觉得当个勇敢的旅行家也不坏,光靠吃生鱼,横渡四大洋……第二天,雷蒙已经急着要当一个拳击家了,因为他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拳击家们你来我往打得真来劲!接着又播放了他们的训练情况。训练时他们打的已经是沉重的皮制的“梨”了,那是个椭圆形的有分量的沙袋。拳击家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来打这个“梨”,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攻击力。雷蒙看上了瘾,也想成为他们院里最有力气的人。

雷蒙对爸爸说:“爸爸,给我买一个‘梨’吧!”爸爸说:“现在是一月,没有梨。你先吃胡萝卜吧。”雷蒙大笑起来:“不,爸爸,我要的不是那样的梨!你给我买一个平常练拳用的皮子做的那种梨吧!”“你要那个干吗?”爸爸问。“练拳呗。”雷蒙说,“我要当一个拳击家啊!”“那种梨多少钱一个呢?”爸爸问。“值不了几个钱。10卢布,要不就是50卢布。”“没有梨,你就随便玩点别的吧。你反正什么也干不成。”说完,爸爸就上班去了。爸爸拒绝了他的要求,雷蒙很不痛快。妈妈马上看出来了,立即说:“我有一个主意。”她哈下腰,从长条沙发下面拖出一个大筐:里面装着一些旧玩具。那些旧玩具雷蒙已不爱玩了,“自己长大了嘛。秋天,爸爸妈妈就该给我买学生服和帽檐闪光的学生帽了。”

妈妈在筐里翻腾起来。她翻腾的时候,雷蒙看见掉了轱辘的小电车、哨子、陀螺、船帆上的碎片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玩艺儿。突然,妈妈从筐底下发现一个胖乎乎、毛绒绒的小熊。她把小熊扔到沙发上,说:“你看,这还是米拉阿姨送给你的呢。你那时刚满两周岁。多好的小熊,瞧那肚子多大,哪一点比梨差?比梨还好嘛!用不着买梨了。你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