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即眼、耳、鼻、口、舌。
五官是人体最为重要的感觉器官组合。人有了五官,才能感知世界,感知心灵,品味生活,品味人生,审视美的标准,它们是人类感性思维的源泉。人体五官的端正、漂亮又是人体俊美靓丽的内涵和标准。
总之,灿烂的生活离不了健康的五官,而健康的五官则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在生活道路上,认识并呵护自己的五官,让快乐、美丽、健康长期拥有。
一、人体五官的功能
1.眼睛:人的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一个感光器官,它也可把光信号数码信息,贮存在大脑中。眼睛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架最灵巧、最完美、高度自动化的“数码照相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工作都离不开它。这个道理无人不知,而且经常把爱护眼睛比作爱护珠宝。但是要使这种爱护能真正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则需要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了然于胸。
眼睛的上下眼睑之间的眼球部分分为中间的黑眼球和周围的白眼球。
白眼球由不透明的白色膜包裹,它之所以呈现白色是因为在半透明的球结膜下有一层白色的巩膜。
再看黑眼球部分,其中央有一个非常黑的圆形部分,周围略显茶色。中央圆形部分叫瞳孔,周围部分叫虹膜,这两部分由前面的角膜覆盖。
瞳孔通常呈圆形,后方有晶状体,相当于眼内的镜片,起调节作用。瞳孔周围的虹膜内色素丰富,故外观多为茶色。虹膜内色素多的人种可呈深褐色,色素少的人种呈茶色,色素极少的人种如白人则显蓝色。
眼球外观部分的构造可以一目了然。
下面再看眼球的内部构造:
眼球的直径大约有24毫米,眼球壁由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中膜又称葡萄膜)、内膜(视网膜)三层构成,其内部则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随着人们对眼睛结构和功能的了解,人们形象地把眼睛比喻为“数码照相机”,其中眼球壁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箱,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全自动光圈(快门),照相机的底片——视网膜,相当于感光的彩色胶卷。令人称奇的是:人体眼睛的这种高网膜,其大小远不及一张最小邮票的1/4大,其厚度比一张邮票还要薄。但视网膜在1/10秒内,就能接受和传递一个新信息。其速度和信息量,绝对不亚于“计算机”。
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过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其中,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称为屈光系统,它们相当于一组综合的凸透镜。
这一组综合的凸透镜必须完整无损,并保持其透明性和正常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把外界的物像准确无误地落在视网膜上。而且,科学研究还发现在视网膜上的物像,正如照相机底片上的景物,是一个“倒立的影像”。然而,人们感受到的,却是直立的正像。其奥秘何在呢?
原来,视网膜上倒立的物像,经视神经传到大脑皮质后,经过视觉中枢的处理、解读,把“倒像”纠正过来,最后出现正位的立体感觉。
科学家研究认为,大脑在影像形成之前,总是会把眼睛传来的信号,进行一番神秘的处理,过滤了一些不必要的或夸张了的某些细节,最终形成人们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看清楚最相关的物像。所以,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的两三岁幼儿,倒着看连环图画,并不属于异常的病态。
更有趣的是,法国的国旗最初是用等宽的蓝、白、红三色组成,但人们总是觉得其宽度并不相等。后来,索性将蓝、白、红的比例改成30∶33∶37,结果人们反而觉得一样宽了。这种“错觉”视像,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是由于光线折射不一样的缘故。
于是,人们将错就“错”,巧妙地加以利用。例如,聪明的服装设计师,常给瘦型人穿横条纹衣服,会产生丰满的感觉,肥胖者则穿竖条纹的衣服,会显出苗条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耳朵:收听天籁之音的听筒
小桥流水潺潺,枝头鸟语声声……当您细心倾听,必然会心旷神怡。大自然赋予人类美妙的声音感受,总是令人陶醉不已。然而美妙声音的获得,离不开耳朵。
我们如何能听到频率不同、响度各异的声音呢?就得先了解一下耳的构造。
耳朵从外往内,依次为外耳、中耳、内耳等3个部分。它们彼此互相连接,但又是互相隔开的。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形似喇叭,主要是收集声音和辨别声音的方向。
从外耳往里,就是中耳。中耳是传导声音的主要部分,有鼓膜、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几个部分。其中,鼓膜犹如一张半透明的薄膜,俗称耳膜。它很像话筒中的振膜,有较好的频响特性和较小的失真度,是首先接受声波振动的部位。
鼓室是中耳内部的一个含气小腔。鼓室内有一套传音的“零件”——3块听小骨,按形状分别名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它们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3块骨头的总重量不超过50毫克。
3块听小骨互相连结,构成传音的杠杆系统——听骨链。听骨链中任何一块听小骨被炎症破坏,都能造成这条传导声音的听骨链中断,使听力下降。尤其是患急性中耳炎后,更容易破坏听骨,是造成传音性耳聋的原因之一。
当您用食指在耳廓后触摸时,有一个明显的凸起,称为乳突。在2岁时,乳突始可辨认,到4岁时才近似成人的外形。乳突内有蜂窝状的小腔洞,称乳突小房。它借鼓窦(乳窦窦)入口与鼓室相连。所以,乳突小房、鼓窦和鼓室一样,同属于中耳的含气系统。作为鼓室的副腔和空气的贮存器,它们在鼓室内压力急剧变化中,能起到缓冲作用。
由于乳突在体表明显,易触摸,所以它也是头部常用的骨性标志。
内耳是感音的地方。它除了掌管听觉外,还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所以,有些患内耳疾病的人,不仅有耳聋症状,还会伴有眩晕。
内耳深藏在头骨的颞骨里,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前者管听觉,后二者负责平衡感觉。它们体积不大,但构造极为精细,很像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工艺品,管道盘曲,好似“迷路”。
耳蜗的外形很似蜗牛壳,因而得名。耳蜗内有许多听觉细胞构成的特殊结构,称为螺旋器(也称为柯蒂器),听神经就伸入到螺旋器内。
当声波经外耳道传到中耳的鼓膜,经听骨链的机械振动,再经卵圆窗传到内耳,转化为内耳淋巴液的波动,从而使螺旋器也被振动并兴奋耳蜗里的毛细胞,再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在这里经整合、分析而产生听觉。
由此可见,听觉的产生,包括声音的传导(外耳、中耳)和声音的感受(内耳)两个紧密的过程。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声音的空气传导。
另一种声音传导是骨传导。即声波直接冲击颅骨产生移动或挤压,使内耳淋巴液移动,影响螺旋器,再经听神经传至大脑。
耳朵是个重要的器官,没有耳朵,没有听觉,我们就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那该是多么伤脑筋的事啊。
不仅如此,在许多情况下,耳朵还担任着比听更重要的任务哩。
乘过汽车、火车的人会知道,要是突然来个急刹车,人体会不由自主地猛地向前倾去,可接着,大家又能迅速地调整好体位。有时你被小石子绊了脚,也往往只是踉跄一下而没有跌倒,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都是平衡器官的功劳。
主要负责平衡的是我们内耳里三个半圆形的半规管,它们一个负责上下平衡,一个负责左右平衡,一个负责前后平衡。要是半规管及其邻近的“伙伴”有了毛病,人就会天旋地转,不敢睁眼,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耳鸣等症状。
有趣的是,经常在摇篮里被轻轻摇晃的孩子,内耳的平衡器官会变得更“健壮”些,这样的孩子往往也长得特别好。
3.鼻子:世间百味的探测仪
鼻子在整个面部中属于中心地位,它的形状、大小决定了一张脸的美学价值,鼻子在人的生理功能上同样不可小瞧,它吐故纳新,洞悉百味,让人活在一个有滋有味的世界。
在我们脸部的中间,有一个突起的器官,这就是鼻子。
据观察,20多天的胎儿就已露出鼻子的雏形了,后来经过千变万化,待到婴儿出生时,它终于耸立在脸部的中央了。
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
外鼻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所组成。外鼻突出于面部,容易受到外伤。外鼻的静脉汇流海绵窦,如炎症处理不当,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鼻腔的前部称鼻前庭,有鼻毛,并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疖。鼻腔的顶部是颅前窝底部一部分,较薄,与硬脑膜粘连甚紧,有嗅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可引起脑脊液流出。鼻的内侧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丰富的血管网,叫鼻中隔,易出血区。鼻腔外侧壁表面不规则,有三个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
鼻窦有四对,即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
额窦,位于额骨的下部,后壁为一薄骨板与颅前窝相隔,底壁相当于眼眶的内上角,甚薄。发生急性额窦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
筛窦,位于眼眶与鼻腔外上方之间的筛骨内,由极薄的小骨板组成蜂窝状小气房,分前后组。其外侧面与眼眶的内侧面为纸样板,菲薄如纸,故筛窦或眼眶炎症可互相感染。
上颌窦,居于上颌骨体内,为鼻窦最大的一对,其平均容量约13毫升。上颌窦的开口位置较高,不利于引流,故比其他的窦易发炎。
蝶窦,位于鼻腔后上方蝶骨体内,其顶、外、后壁均借骨板与颅中窝及颅后窝相隔,与眶尖关系密切,故蝶窦炎时可引起视神经病变。
鼻子虽说是人体一个较小的器官,可它的作用并不小。
人必须呼吸,鼻子是“打头阵”的呼吸器官。吸进新鲜空气,呼出二氧化碳,正是鼻子的一种重要职能。肺对进入的空气要求很严格:温度宜在35℃;湿度宜在95%,应不含灰尘。对此,只有鼻子才能办得到。新鲜空气通过鼻子,经过一番过滤、湿润、加湿之后,才能符合“卫生”要求,所以鼻子是空气进入肺脏的第一道门户。
一个成年人每分钟约需呼吸16次,年龄越小,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越多。即使以16次计,一天也得呼吸二万三千次,鼻子的“工作量”真不小,鼻子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鼻端有个无形的宇宙。”芝加哥神经学家兼嗅觉味觉专家艾伦·赫舒说。这位专家所作的嗅觉研究之中,有一些非常古怪,引起广泛争论的结论。例如他发现:青苹果的气味也许能减轻偏头痛;烤肉野餐会的烟味会使人觉得空间缩小;闻香蕉、青苹果或薄荷有助减肥。
鼻子如何辨别气味。两个鼻腔上方各有一种嗅觉感受体,名叫嗅觉上皮,面积和一般邮票相仿,含有千百万个有纤毛、在黏液中游动的感受体细胞。我们对这些细胞的功能仍然不大了解,对感受、辨别气味的过程也知之甚少。
物质要发出气味,首先必须本身要易于挥发,能释放出分子。因此,大理石、玻璃没有气味,乳酪却逃不过我们的鼻子。
带气味的分子随空气钻入鼻孔。我们正常呼吸的时候,只有一小部分空气接触到鼻腔顶部,所以如果想嗅某种东西的气味,必须加点劲,多吸入些空气,以便让感受体细胞接触更多气味分子。然后,这些细胞把所收到的信息传达到大脑。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如果一切都变成了烟,鼻孔就会把它分辨出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鼻嗅觉的本领的确很大。科学家说,一般人大约能辨别4000种左右的气味,而高度灵敏的鼻子则可辨别1万种!
鼻子的功能自然远不止这些,有关专家告诉我们,仅是它的生理作用就近30种。
现在,为了方便治疗或减轻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医生有时会让鼻子“吃药”;对于那些暂时无法吞咽的病人来说,“鼻饲”又是补充营养的最常用的方法。最奇特的是,东南亚有些民族喜欢用鼻饮酒;美国有位妇女具有以鼻代嘴、用鼻子进食的特殊本领。
由鼻子分泌出来的大量溶菌酶,不仅使鼻子成为身体最清洁的器官之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眼睛,使之不受病菌的侵犯而能够保持眼睛的明亮,因为鼻与眼是可以相通的。有人还把鼻子看作是保护眼睛的盾牌。试想,假若一拳打到脸上,首受其害的不往往就是鼻子吗?
唱歌的人怕感冒,有其他严重鼻病的人也难以发出清晰、悦耳之声。因为鼻子有“共鸣”作用,语言经过鼻适当加工,才会变得更加好听。
鼻子虽小作用大,愿你能爱护自己的鼻子。
4.口腔:消化食物的第一站
口腔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位于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具有咀嚼、分泌唾液、搅拌与吞咽食物等初步消化功能,还具有辅助发音、维持正常的面容形态、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
口腔的前部是嘴唇,两侧面是颊部,后部是咽腔,上部为腭、下部是口底,而舌头位于其中,整个口腔内侧表层为黏膜组织。牙龈、咀嚼肌群、表情肌群及三大口腔唾液腺为软组织。牙齿、牙槽骨、颌骨为硬组织,特别是牙齿为身体中最硬的组织,故能发挥切割研磨食物的作用。舌头由肌肉组成,在口腔内转动灵活,故能辅助发音、搅拌运送食物。舌头表面有许多小的乳头和丰富的味觉感受器,能感觉和辨别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舌头下部正中有舌系带,起到连接舌头与口底部的作用。如果舌系带过短则舌头活动不便,发音不清,需动一小手术矫治为宜。
口腔内有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唾液腺。每天可分泌约1.5升的唾液,以润滑口腔、混合食团、便于吞咽。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有许多消化酶,对食物有初步的消化作用。唾液还含有溶菌酶及免疫蛋白抗体,对细菌有溶解、破坏及抑制的作用。充分的咀嚼可通过神经反射而促进唾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口腔卫生。
口腔内的细菌种类复杂,平时口腔不发生疾病的原因是由于口腔有防御机制。口腔防御机制包括口腔解剖和生理屏障作用,白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抗体和细胞中介反应。
(1)口腔解剖和生理屏障作用
具有屏障作用的有:口腔黏膜、咀嚼动作、吞咽动作、牙齿、唾液等。
①口腔黏膜:是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正常生理状态下,上皮细胞不断更新,新生上皮组织代替角化上皮组织,口腔细菌可因角化上皮被替换而脱落到唾液中,被排出口腔之外。这个更新替换作用起到了限制细菌数量和种类的作用。
②咀嚼和吞咽动作是口腔的一种保护功能。附着在牙齿咬合面的细菌,通过咀嚼,随同食物和唾液一起被吞咽下去。
③牙齿的保护功能是通过牙本质生长形成,起到保护牙髓的作用。
④唾液的防御功能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溶菌酶具有抗菌特性。
⑤龈沟液是炎症性分泌物,具有保护牙龈功能。龈沟液携带脱落上皮向外移出口腔,阻碍微生物进入沟底,对预防牙龈疾病有密切关系。龈沟液中还含有尿素,尿素可以抑制牙菌斑形成。龈沟液可通过咀嚼运动、压迫牙龈或刷牙等挤压而流入口腔。
(2)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具有吞噬细胞功能的细胞主要指白细胞。吞噬功能大小与细胞数量有关。白细胞的数量在清晨和夜间最低,白天增加。它可能有助于对口腔微生物的控制,是口腔的主要防御屏障。
(3)体液抗体和细胞中介反应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产生的,抗原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口腔某种损伤物质。抗体、抗原的简单关系就好像是矛和盾的关系。如果矛作为抗原,必须有抗体作为盾来对待。不同的抗原产生不同的抗体,医学上称为特异抗体。
细胞中介反应,也可说是细胞免疫反应。细胞中介反应一词,来源于国外,是翻译过来的。细胞指的是T细胞,T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到中间介导作用。
5.牙齿:人体最坚硬的器官
牙齿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织器官。人们日常摄取的各种食物,都必须经过牙齿咀嚼后,再输送到消化道消化分解,各种营养物质才能被吸收和利用,身体健康才有保证。因此,了解自己的牙齿,对人体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牙齿由牙冠、牙体、牙根和牙颈组成,这是人们从外部观察到的牙齿形态。牙冠部显露于口腔,牙颈部为牙龈所覆盖,而牙根位于牙槽骨中。牙齿冠部组织从外向内分别为牙釉质、牙本质。牙釉质半透明且有一定的光泽,其硬度可与石英相比。因为如此坚硬,所以能够承担咀嚼的压力与长期的摩擦。牙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等无机物。尽管牙釉质异常坚硬,但是质地脆而易裂,缺损后不能再生,必要时需用人工方法来修复。牙釉质内层为牙本质,是构成牙齿的主要部分,色泽淡黄。牙本质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牙本质微小的管道内有牙髓神经伸入,所以当牙釉质磨损及龋坏使牙本质外露时,遇到温度改变、化学及机械的刺激便可产生难忍的酸痛感觉。牙骨质覆盖于牙根表层,色泽淡黄,硬度较牙本质软。牙骨质的主要作用是借助于牙周膜纤维将牙齿固定在牙槽窝内。牙骨质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依靠牙周膜提供的营养物质重新形成牙骨质。
牙齿的内部有空腔,内含牙髓组织。牙髓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及其他细胞成分。牙髓通过根尖孔与牙周组织、牙槽骨组织相连接,营养代谢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如果牙髓失去活力而坏死,牙釉质和牙本质就失去营养支持而变得很脆弱。牙釉质失去原有的光泽度,甚至变色而且容易折裂。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与恒牙。乳牙(俗称“奶牙”)共有20只,上下颌各10只,一般6个月前后开始长出第一只或第一对乳牙。乳牙一般在2岁半时出齐,约6岁半时恒牙逐渐萌出来替换乳牙。除第一恒磨牙(“六龄牙”)外,恒牙先以牙胚形式位于乳牙根侧方。随着身体的发育,恒牙胚也开始发育,向上移动与乳牙根接触。乳牙根逐渐吸收、松动而为恒牙所继承替换。各个乳牙的脱落与恒牙的萌出均有一定的时间与顺序。乳牙在口腔中有引导功能,存留的时间最短约6年,长者达10年左右。直到12岁以后乳牙方才逐渐全部为恒牙所替换。一般的情况是:下颌牙较上颌同名牙萌出早,女孩又较男孩萌出早。
6.舌头:一专多能的典范
人的舌头,通过分泌黏液——唾液能舔取食物,帮助吸吮和吞咽食物。它不仅是语言的重要器官,而且还是灵敏的味觉器官。
舌是味觉器官。这是由于舌背(上面)分布着许多“品味大王”——味蕾。味蕾是以味细胞为主及支持细胞、基细胞组成;其顶端有一孔称为味孔。据估计,成人的舌约有2000~3000个味蕾。
味细胞呈梭形,顶部有味毛伸入味孔而通于口腔;味觉细胞的基部,与许多味觉神经末梢相联系。当溶于唾液中的各种物质经味孔与味毛接触时,味毛接受的刺激转化为味觉。
味蕾的分布和味觉,有明显的年龄差别。儿童的味蕾,较成年人分布更广,味觉更灵敏;老年人的味蕾由于萎缩而相对减少,故味觉敏感度也相应减低。
十分有趣的是,舌头上不同部分的味蕾,分别对某种味觉特别敏感。例如,舌尖主要感受甜味与咸味;舌的侧缘,主要感受酸味;感受苦味的味蕾在舌根部。服苦味药后,舌根久久不去的苦味感,许多人都会记忆犹新。
口腔内不仅有味蕾,而且在舌和口腔还有大量触觉和温度觉感受器,特别是在嗅觉的积极参与下,在中枢神经内,这些综合起来的感觉能产生多种多样的复合感觉。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入口后那种色、香、味俱全的舒适感受,总是令人久久难忘。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写诸葛亮舌战群儒,说得有理、有节,终于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作者笔下的诸葛亮,词锋凌厉,能言善辩,其出色表现无不令人拍案叫绝。诸葛亮清晰精炼、令人折服的语言,舌头的参与功不可没。
舌是肌性器官,有知成倍肌和舌外肌。舌内肌呈纵、横和垂直3个方向排列,主管舌形态的改变;舌外肌有颏舌肌、茎突舌肌和舌苔肌,负责舌位置的改变。
舌肌是横纹肌,可随人的意志所控制。所以,舌在口腔内能运动自如,并不会感到疲劳,帮助人们准确无误地发出各种性质的声音。
试想一下,人的舌头有点毛病,哪怕是小小的毛病,清晰的语言都会大打折扣。如果是脑出血患者,会招致半边的舌肌瘫痪,舌肌运动不灵,以致语言不清,感到构音困难。所以说,舌是语言的最佳“助手”,歌唱家的最佳“搭档”。
中医检查疾病时的“望诊”,内容之一就是观察舌苔。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舌是外露的内脏,通过经络与其他内脏相连。有关内脏疾病的“蛛丝马迹”,总会在舌头上有所表现。
从“望诊”的内容来看,舌象包括了舌质和舌苔两个内容。
舌质是指舌苔下面肌肉组织的色泽;舌苔是舌背白色、丝状乳头尖端的上皮角化、脱落的角化细胞。有病的时候,舌苔可逐渐增厚。
通常认为,正常舌象应该是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淡红,深浅适中,活动自如。
在病理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象。如白色舌苔,多见于怕冷、发热、头痛、鼻塞等一些疾病初起的“表证”和畏寒、四肢发冷、大便清稀,以及各热性疾病初起阶段的“寒证”。
此外,患贫血、B族维生素缺乏的病人,会显现舌面光滑如镜的“镜面舌”;心脏病患者紫暗的舌质上,有淤血斑的“紫斑舌”;身体虚弱的人,舌背上常有不规则的红斑,边缘呈黄色稍高起,形似地图的“地图舌”等等。
舌所谓“一专多能”,还有其他“杰出”表现。例如,口腔在咀嚼食物过程中,舌能起到“智能搅拌”作用。当食物进入口腔后,咀嚼肌的收缩运动,有序地形成复杂的反射性动作,为了使食物磨碎,上、下列牙齿起着主力军的作用。但在嚼碎食物的过程中,舌肌和颊肌的收缩运动,准确无误地把食物置于上、下齿列之间切割、磨碎,并能反复进行,最终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吞咽开始时,舌尖上举触及硬腭,在其它肌肉收缩协助下,把食团推向软腭后方,经咽峡至咽部,然后有节奏地蠕动,使食团进入胃内。在实现吞咽开始动作中,舌的运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看似简单的舌头,构造和功能尚且如此复杂,至于其他器官就更可以想见了。
在正常情况下,舌有条不紊的动作都是在大脑皮质的调控下完成。由于全身性疾病,如营养缺乏、造血功能紊乱或中毒(外来毒素,如汞、铅中毒)、内毒素(尿毒症)等引起的口舌痛,以及神经系统疾患所引起的麻痹或瘫痪,都可以改变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咀嚼和吞咽困难。
二、人体五官的保健
1.精心爱护眼睛,预防眼部疾病
眼是人体的视觉器官,如果不注意眼的保健,不论患眼病或眼外伤,轻则影响视力,重则失明。人们常用“像爱护眼睛一样”这句话来表示对事物的珍爱,可想而知,眼的保健是何等重要。
(1)精心爱护眼睛
爱护自己的眼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医学认为,许多眼疾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贪食辛辣和油腻食物易引起麦粒肿、结膜炎等;易发怒,大动肝火,过度兴奋和忧愁等不良情绪是引起眼底出血,青光眼的重要病因;吸烟、饮酒过量,性生活过度,可诱发多种眼病。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做好眼保健的重要条件。
②正确擦洗眼屎和眼泪
眼屎是眼睛分泌的一种油脂物,患结膜炎或用眼过度、强光刺激时眼屎较多。去除眼屎要注意手的卫生,可用洗脸的方法洗掉眼屎,不要用脏手去擦。也可用干净的手帕擦拭。因患眼疾眼屎很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洗眼睛,然后滴眼药。
眼泪有湿润眼珠,保护眼睛的作用,过多或过少都不好。眼泪过多,常常是因患沙眼所致,眼泪过少时眼睛干燥不适。擦拭泪水时要用干净的手帕,不要用手去擦。发现眼泪过多或过少时,应及时进行检查,并对症治疗。
③灰沙入眼时,采用妥善的办法去除
可用泪水冲洗异物使其自然排除的办法。首先用洗净的手向前拉眼皮,使眼珠与眼皮之间有一缝隙,眼泪就会把异物冲出来。此法无效时,应该求助别人,把眼皮翻开,用干净的手帕或软布把异物拭去。
④防止强光照射
受到强光如电焊光、电弧光、雪地反光照射后,出现流泪、眼睛疼等症状时,可用冷水毛巾冷敷。如症状重时应到医院治疗。
⑤防止化学物质进入眼内
强酸、碱、农药、石灰等化学物质进入眼内,应立即用干净水冲洗,有症状时应到医院诊治。
(2)预防眼部疾病
保护眼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眼病早预防、早觉察、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注意对眼病的防范,才能有效抑制眼病的发生。
①麦粒肿的预防
麦粒肿是指眼睑局部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在麦粒肿尚未成熟时,千万不可用针头挑,或用手指挤压,特别是当眼睑红肿伴有硬结,即使有脓点露出,也不能用手指去挤脓,可通过热敷方法,让脓自行排出。
预防麦粒肿首要措施就是讲究卫生,不要用脏手、脏手帕揉擦眼睛,其次是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锻炼,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不可盲目忌口,那种不能吃鸡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可吃些清淡、清热的食品,如马兰头、冬瓜、西瓜、苦瓜、绿豆等,少吃些热性、辛辣刺激的食物。对于那些双眼多发性麦粒肿,或一年内反复发作的病人,要警惕有无糖尿病的可能,最好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②淋菌性结膜炎的预防
淋菌性结膜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急性化脓性结膜炎,是由于感染淋病球菌而引起。病菌可来自自身或他人,在新生儿,则多由母体阴道炎症分泌物所感染。
本病为接触传染,患有淋病性尿道炎(即白浊)者应积极治疗,必须了解患本病的严重性,经常用肥皂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特别在每次小便后,一定要用肥皂洗手。对用具如手帕、毛巾、面盆等,也要严格消毒,如一眼患病,必须设法保护另一好眼,并防止传染给他人。医护人员为淋病眼冲洗时,应自带保护眼镜,以防分泌物溅入自已眼内,为病人冲洗完毕,要把手浸入千分之一的汞水内消毒,绝对不可用手揉擦自己的眼睛。
产妇必须作产前检查,如发现有淋病感染,应即彻底治疗。
对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预防,可采用以下方法:
在初生儿尚未洗澡之前,先将他的眼睑周围用干燥纱布小心地由睑裂向外揩拭干净,然后用纱布缠裹手指,扳开睑裂,滴入1%硝酸银溶液于两眼之结膜囊内,这是全世界通用的预防新生儿脓漏眼的最佳方法。
患有淋菌性结膜炎的产妇应绝对避免用不洁的手或毛巾为新生儿洗脸。
本症属于接触性传染,只要处处留意,是可以预防的。
③青光眼的预防
青光眼是以眼内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眼病。由于眼内压升高,影响视网膜及视神经功能,造成视力下降,视野缩小,最后导致失明。当眼内压升得很高时,在瞳孔区可显示绿色的反光,所以有这个病名。
预防青光眼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危险因素的人们,这些因素包括解剖、性别、年龄、遗传与屈光等多方面。常可由精神上不良刺激等因素诱发眼压升高而导致青光眼,所以为了预防青光眼的发生,这些有发病倾向的人们,必须排除一切可以增高眼压的有害因素。
情绪波动是青光眼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很多急、慢性发病,多数与过分忧虑、抑郁、惊恐、暴怒等有关,所以必须避免,特别是避免精神上的过分紧张不安的情绪。要加强精神上的修养,重视七情的调节,要保持心情安定,乐观豁达,胸怀宽阔,万一遇到不愉快的事,也要想得通,想得开,务必排除一切杂念,使精神保持稳定。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早起早睡,保持睡眠充足,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同时要坚持午睡,早晨起床,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一天的生活起居、工作学习、文体活动等都要适当安排,养成规律,持之以恒。
不注意饮食,也能诱发高眼压。在饮食中,必须避免暴饮的人,更有必要定期作眼的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务必积极治疗。配合医疗,加强预防,则显得更为必要。
2.不可忽视耳的卫生健康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如果听力下降,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失去听力的人难以从事社会工作的,并且还得有人照顾,不少人在发现听力不好时后悔莫及,其实就是因为平时没有很好地注意耳的卫生。
耳与鼻有咽鼓管相连,鼻的许多疾病常影响耳的健康,慢性鼻炎,急性鼻炎,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后的鼻咽部炎症,常影响到咽鼓管,甚至引起急性中耳炎,因此,积极而及时地治疗鼻部疾病,也是保护耳朵的一种措施。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不宜乘飞机旅行,上呼吸道感染时,咽鼓管多不通畅,不易抵消鼓膜外面所受的空气压力。同理,一般的人乘坐飞机时,应常做咀嚼、吞咽动作(乘务员给旅客送糖块是一举两得的防病措施),以使咽鼓管通畅,平衡鼓膜内外经常变化的空气压力,噪音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应千方百计地消除,但如果必须在难以避免的噪音环境下工作时,应带橡皮耳塞或其他防护器。游泳时耳道进水常常难以避免,曾患过化脓性中耳炎、有鼓膜穿孔的病人,应竭力避免耳道进水,配带耳塞有一定作用,但在游泳结束时,要设法将水排出。通常是头偏向一侧,用手按住该侧耳朵,一按一放,即可将水吸出,辅以同侧单足跳跃,也是可以排出耳道积水的。“耳不掏不聋”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不少人爱掏挠耳朵,不但容易伤及鼓膜,还会将脏东西带入耳内,引起耳内化脓性感染,轻则出现耳道疖肿,重则引起化脓性中耳炎。其实,耳道内的分泌物——耵聍(俗称耳屎),是一种耳内保护性物质,当有昆虫误入耳道时,即可被分泌物粘住或受到怪味的刺激而爬出来。耵聍一般可以随着人体的运动自动掉出来,即使发生耵聍堵塞,一定要力争请医生处理,切莫自己乱掏乱挖。
以上皆是些生活卫生常识,但对耳的健康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还要重点预防一些耳病的发生:
(1)预防耳鸣
耳鸣是一种主观感觉症状,自己感觉耳内有声音。它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病,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耳鸣。还有另外一种耳鸣是患者自己能听到,同时他人也能从患者身边听到的一种耳鸣,称他觉性耳鸣。一般所说的耳鸣,是主观性耳鸣,由于他觉性耳鸣少见,所以在此不作介绍。耳鸣还可以是某些严重疾病(如听神经瘤)的首发症状,因此对第一次发生的耳鸣一定要重视,不能简单地用“上火”解释了之。
①耳鸣要早期诊治,治疗是否及时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暂时性耳鸣若能及时治疗,多能获得良好效果,因此耳鸣及时治疗,本身就是最好的预防。
②针对引起耳鸣的病因,及时治疗中耳炎或各种耳病。
③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不要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少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链霉素。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在前文已列出。如果是因病情需要应用耳毒性药物时,在用药的同时应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泛酸钙或抗过敏药,这些药物对内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联合或连续应用多种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利尿酸类药物同用,或几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用。对年老人、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已有耳鸣、耳聋者,更要谨慎用药。
④避免接触强噪音,加强个人防护。特别是在打靶或节日放鞭炮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屏蔽,加强防护。
⑤老年人要注意调节饮食,积极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防止动脉硬化。
⑥为改善脑部及内耳血循环,可适当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三七粉、川芎、西洋参等。
(2)预防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顾名思义为突然出现的耳聋。患者常于早晨醒来,或在1天内的任何时间,甚至在休息时,自己突然发现听力下降,在听力减退的同时,有时还有耳内阻塞感或耳鸣。听力下降程度可从轻度减退到全聋,以单侧为多。可同时伴有头昏或眩晕。老百姓将此称为“暴聋”。
预防突发性耳聋应首先治疗引起突发性耳聋的原发病,然后从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耳的保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注意防止感冒,当感冒或被病毒感染后有耳鸣症状时,要及时按突发性耳聋治疗。
②积极治疗可引起突发性耳聋的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血管硬化、颈椎病等。
③夏天注意防止耳部因贪图凉快而导致痹症。
④忌暴怒、喜怒无常。
⑤慎用耳毒性药物。
(3)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或病毒侵入中耳,引起中耳黏膜和黏膜下骨膜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其感染途径的主要来自咽鼓管的逆行感染、经外伤的鼓膜引起的中耳感染和致病微生物入血后达中耳腔引起感染。
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去除鼻、鼻咽及鼻窦的病灶,如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有变态反应者,应找出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
②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③如有上呼吸道感染,应及时治疗。
④在出现耳痛但尚未流脓时就应积极治疗,以防中耳化脓、鼓膜穿孔。急性炎症控制后,在鼓膜穿孔愈合前,要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进水。
3.日常生活中的鼻子保健
鼻腔是呼吸道的出入口,它既是阻止细菌侵入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有时也是散布细菌的源泉。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鼻器官保健,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鼻腔最前部有鼻毛,可以阻挡细菌的侵入,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还可将细菌粘住,正因为这样,鼻腔又是很多细菌聚居的一个场所,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及各种病毒,当打喷嚏或呼吸时,这些细菌又可能随着飞沫飘浮在空气中,从而传染给别人,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可戴口罩,患有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时,也应该戴口罩。据统计,一个六层纱布的口罩,可以阻挡70%左右的细菌,口罩还可以遮挡风沙,口罩是鼻及呼吸道一个很好的防御屏障。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常年戴有口罩或不注意及时换洗口罩,则会造成致病的有利条件。
鼻黏膜及鼻毛是鼻功能的主要结构,讲究鼻的卫生,首先要保护好鼻黏膜及鼻毛,有些人爱用手指挖鼻孔、拔鼻毛(还有剪鼻毛),都是不良的卫生习惯,不但容易损伤鼻黏膜,有时还会引起鼻腔的化脓性感染。这些感染也可能通过面部血管蔓延至颅脑内,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蔓延至副鼻窦引起副鼻窦炎。北方的气候多干燥,寒冷的冬天,室内多有取暖设备,空气更加干燥,过分干燥的空气,可使鼻黏膜的分泌液迅速干涸,黏膜因而容易干燥、破裂、出血,同时还限制了鼻纤毛的排尘运动。这种情况下,在室内炉子上坐着一壶水,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地面上勤洒些水,室内晾几件湿的衣服也有一定的作用。平时在鼻腔点滴复方薄荷油,口服维生素AD,也有一定的保护鼻黏膜的作用。
锻炼身体是强身的一种方法,已被大家公认,坚持冬季室外运动,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也可以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我们提倡冷水洗鼻,尤其是早晨洗脸时,用冷水洗鼻几次,这是对鼻黏膜短暂的寒冷刺激,还会引起鼻黏膜血管的收缩—舒张效应,如果能坚持下去经常反复给鼻黏膜以寒冷刺激,这是接触冷空气的适应性锻炼,可以增强鼻黏膜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鼻黏膜的抵抗力。不论在隆冬腊月,还是在寒冷的北方,坚持用冷水洗鼻是很好的健身方法。如果能每天点压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不仅有利于治疗慢性鼻炎,健康人也可用作鼻的保健。
除以保护鼻子清洁卫生之外,预防鼻部炎症尤为不容忽视。
(1)急性鼻窦炎的预防
急性鼻窦炎为鼻窦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上颌窦炎发病率最高,筛窦炎及额窦炎次之,蝶窦炎最少。急性鼻窦炎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是伤风感冒,也就是急性鼻炎继发而引起的。还有,如游泳后污水直接经鼻腔进入鼻窦,将病菌带入而发炎化脓;鼻外伤,细菌由伤处侵入感染而发炎。
在急性鼻窦炎的预防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②积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
③教育小孩玩耍时不要往鼻腔内塞东西。一旦塞进去,要尽快到医院取出。
(2)鼻出血的预防
鼻出血又叫鼻衄,是鼻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常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可发生在各种年龄的人。鼻出血有轻有重,轻者出血少,有时只流几滴,或鼻涕中带血丝,不治也可自愈。重者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反复的出血可导致贫血。
鼻出血有时反复发生,因此平时应注意预防。在饮食方面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并保持大便通畅。烟、酒对鼻黏膜有明显损害,应予戒除。在气候干燥的季节,可在鼻腔内涂些金霉素眼药膏,或滴些石蜡油、小麻油,以保持鼻黏膜湿润。有心血管、血液和肝肾疾病的要抓紧治疗原发病,以免鼻出血反复发作。
(3)萎缩性鼻炎的防范
萎缩性鼻炎发展缓慢,主要是鼻腔黏膜萎缩,骨膜、鼻甲骨萎缩,鼻腔宽大,常有脓痂、恶臭,故称臭鼻症。女性多于男性,山区多于平原,我国云南、贵州等地区发病率较高。
这种病的原因仍未查明,所以缺乏有效的疗法,因此预防臭鼻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关键。平时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富有维生素A和B的食物,改善高温和粉尘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现鼻的疾病及时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鼻子发臭时,每天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可防止和减少结痂与发臭。口服维生素A、B2和烟酸等,有助于减轻症状。鼻腔可滴1%链霉素溶液、液体石蜡、复方薄荷滴鼻剂等,但禁用血管收缩药物。中医中药也有一定疗效。
4.关注口腔的清洁保健
口腔健康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一张口就露出满口的坏牙,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是不健康的,也是不文明的。
口腔的清洁主要通过漱口、刷牙和洗牙。其中刷牙既能清除牙菌斑,又能起到按摩牙龈的作用,最为有效。
口腔专家推荐刷牙的方法如下:
竖刷横颤法:竖向刷时,牙刷毛指向牙根尖,稍稍深入牙龈牙缝间,上牙由上向下旋转刷,下牙时由下向上旋转刷,上、下前牙里面要顺牙缝刷。横向刷时,以45°角将牙刷毛尖对着龈缘轻轻颤动,在嚼食物的牙面前后来回刷,认真刷完每颗牙的每个面。
每日刷牙至少早晚两次,每次刷3分钟。进食后三分钟是漱口的最佳时间,以茶水漱口为好。如有条件午餐1小时左右后,再刷牙一次。
刷牙的水温宜略低于体温,实践经验也证明,35℃左右的温水是一种良性的口腔保护剂,用这样的水刷牙或漱口,有益牙齿及咽喉和舌头,还利于清除口腔里的细菌和食物残渣,会使人产生一种清爽、舒服的口感。
口腔专家建议牙刷的选择:
挑选经专业检测磨毛率高的牙刷,有利于保护牙龈、牙釉质。成人用牙刷的刷头前端要小而圆,长度不超过30毫米,宽度不超过10毫米,牙刷毛要软而具弹性,高度为11~12毫米,毛束为2~3排,毛的直径在0.18~0.25毫米之间,毛的顶端圆而光滑。顶端磨圆的牙刷刷毛能全面有效地清洁牙齿,而又不会损伤牙齿。
除了这类保健型的手动牙刷,近年来出现的电动牙刷、声波牙刷、电动牙线以及可供全家人使用的电动冲牙器,也具有良好的清洁和按摩等性能。
环境专家认为牙刷(牙具)勿放置厕所、浴室:
浴室有洗澡水蒸气污染,而每次厕所冲水的时候,细菌便会散发到牙刷上,所以,应将漱口杯和牙刷放到朝阳房间或干燥、洁净处晾干。最好两把牙刷轮换使用,两三个月更换一次。
口腔专家提倡每年做一次“洗牙”:
除了每天刷牙和使用牙线清理牙齿间缝隙外,还需要每年做一次“洗牙”。“洗牙”就是用超声波去除牙结石的洁齿处置方法,是预防牙周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牙齿在彻底清刷后的半小时内即会有新的菌斑形成,在30天内可达到最大量,久而久之即成为牙结石,可引起牙龈炎、牙周炎、出血、口臭,最终引起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如果口腔、牙齿没有疾病或病变不严重,可选用较高级的传统普通牙膏,不必使用药物牙膏。因为药物牙膏大都有较强的适应症,选用不当,会产生副作用。
口腔疾病是常见病,当口腔发炎、牙齿疼痛时,除了影响进食与消化功能外,还会妨碍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造成精神与心理上的负担,所以,预防口腔疾病是关注生活、关注健康的一种积极表现。
(1)龋齿的预防
龋齿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范围广泛,历史很久。因此,龋齿的预防工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
龋齿的预防措施较多,主要的有饮水加氟、口服氟化物、牙膏中加氟化物和氟化物涂擦;其它如刷牙以清洁牙齿和减少食糖量来防止龋坏等。此外,祖国医学也有防龋措施如茶水漱口防龋。用茶水含漱防龋,在我国历史很久,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研究结果证明茶水漱口防龋效果可靠,因为茶水中含有氟化物。
(2)口腔癌的预防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同样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去除刺激因素
舌癌、颊癌和牙龈癌的发生同残根、残冠、错位牙、锐利牙尖及不良修复体长期慢性刺激有密切关系。应去除这些刺激因素,避免诱发肿瘤。
②及时处理癌前病变
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白斑、红斑、扁平苔藓、乳头状瘤、黑斑、黑色素痣、疣、慢性溃疡、皲裂、瘘管及角化不良等。这些虽然不是癌,但长期受各种刺激有可能发生癌变。要积极治疗,充分提高警惕,减少癌变率。
③加强卫生宣教,提高防癌意识
通过宣教使群众了解口腔癌的基本知识,包括口腔癌的早期症状,癌前病变特点。有可疑现象时应及时进行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平时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和刺激性饮食,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对预防癌症的发生也有重要意义。
④积极开展防癌普查
通过大面积普查和对重点高危人群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并得到及时治疗。平时应强调自我检查,发现可疑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