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域要冲:阳关
14953900000012

第12章 重要影响

促使阳关走向辉煌的因素很多,丝绸之路就是其中之一。在海运未通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而阳关正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关口。因此,丝绸之路与阳关的兴衰结下了不解之缘。

阳关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海关”,有了通关文碟,才能出入阳关。后来在汉语中出现的“关照”“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等,都与阳关有很大的关系。

(一)阳关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中段有南、中、北三路,阳关是南路门户,在历史上,除去军事要塞的意义之外,阳关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与国外通商。它因为丝绸之路的繁荣而繁荣,也因为丝绸之路的没落而荒废。

提到丝绸之路,首先就要提及张骞的出使西域。正是因为有了张骞从阳关、玉门关的出行,才有了后来的丝绸之路。

西汉武帝执政时,为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当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通过阳关一带,来到西域。

在出行途中,张骞等人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于是,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出使西域归来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从此以后,汉朝通往西域之路被打开。

其实,早在张骞出使的几百年前,我国就与西域有了往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对西域的各种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携带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

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勇敢地跨出阳关、玉门关,进入神秘的西域,他们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首批商人的成功,吸引了更多人西出阳关、玉门关,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

从此以后,我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我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后来,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

丝绸之路开通后,为加强对西域诸地区的控制,汉王朝修建了阳关、玉门关,以加强对来往客商的管理。

在以后的发展中,丝绸之路的线路被分为几段,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可分为三段。除了三段的划分外,丝绸之路还有三条线路。

丝绸之路的东段,是从当时的都城长安到阳关、玉门关。由此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东段全在汉朝的疆域之内,线路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因此,丝绸之路东段的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丝绸之路的中段是从阳关、玉门关向西至葱岭。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时有变迁。由此,丝绸之路的中段被分为南、中、北三条线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和田、莎车等至葱岭。

中道则起自玉门关,而北道起自安西。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和东段、中段在汉朝开辟不同,西段是在唐朝开辟的。它与中段的北、中、南三线分别相接对应,连成一个完整的丝绸之路。

从丝绸之路的线路可以看出,阳关与它北面的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东段与中段的分界点,也是中原汉、唐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海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中原实力的提升,阳关的军事意义开始退居次要位置,而它陆上通商口岸的作用开始突显出来。因此,在历史上,阳关的辉煌与丝绸之路的辉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也使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汉王朝在西域的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一切事务。

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公元97年,东汉将军班超开始经营西域,他重新建立起了汉朝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条支,因而我国与埃及最早的官方沟通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

较晚的《后汉书》还有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我国,并在我国建立了大使馆的纪录。

当时,通过丝绸之路,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源源不断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各个国家流动。

远在西方的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取得的我国丝绸。

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商品。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这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还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衣。

丝绸在西方各地广受欢迎,自然也就刺激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当时,阳关外的阳关古道上,每日来自印度、波斯等的客商往来不断,使阳关这个军事要塞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当我国进入东汉以后,内患不断增加,汉哀帝以后的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内部纷争不断,商路难以通行。当时的东汉政府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经常关闭阳关、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绸之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停滞状态。

唐朝及以后的宋元王朝统治时期,丝绸之路又兴盛起来,但由于关卡林立,税赋太重,丝绸之路受到影响。进入明清以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保守,再加上西域地区越来越荒凉,曾经辉煌一时的丝绸之路逐渐荒废了。

与此同时,辉煌的阳关与丝绸之路一起荒废,只留下一片荒滩,成为流沙之中见证丝绸之路辉煌的遗迹。

(二)阳关与通关文碟

在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求人办事、请人帮忙,常会说:“请多多关照。”而这里的“关照”一词,就与阳关的通关文碟有关。

在汉唐时期,阳关、玉门关都是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关口。为了防止西北匈奴、突厥等势力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从西汉时期,当地政府就开始在阳关发放通关文碟,以作为出入阳关的凭证。这种凭证类似于后来的出国护照。

当时,驼队商旅们,包括一些僧侣,凡去西域,都得在阳关申拿关牒方可西行。而西域诸国,也很重视由阳关都尉盖印签发的关牒。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就曾多次提到通关文碟。

无论是西域人来汉,还是汉朝人西去,出入阳关,都须通过严格验证盖着阳关大印的关照才可放行。一照在手,便可以畅通无阻了,所以后来“关照关照”“多多关照”等语言,便流传开来,后人将“关照”引申,变成给照顾,行方便等意思。

在阳关博物馆里,还陈列有大约两千年前开始签发的阳关关照。

(三)阳关与阳关古道

阳关还有一个文化符号,那就是阳关道。阳关道的说法当然也是来自阳关。

阳关之外的那条道就是阳关古道,它也是丝绸之路的一段。在丝绸之路繁荣的时期,阳关通往西域的这条古道上,曾经商队络绎,驼铃叮咚,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一条路。

当时它到底有多么繁华,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尚存的阳关大道宽约一百二十米可以看出,当年的阳关道必是车水马龙,十分壮观。因此,后来的历史学者和文学家称这条古道,为“阳关大道”。

因为阳关的繁华,后来民间还流传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谚语。意思就是你即使有阳关道可走,前途一片大好,我只有独木桥可走,你也不要干涉我的事,我们井水不犯河水。

这里用独木桥和阳关道相对称,都属于道路的两个极端,独木桥的狭窄,正好反衬阳关道的宽广。

同样源于宽广的意思,阳关道这个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又被用来泛指通行便利的大路,也可以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成为康庄、光明、幸福之路的代名词。

阳关,也许只是昔日的一个军事要塞,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只是一堆砖石堆砌起来的一个建筑。然而,正是这堆砖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从此具有了文化意义,并成为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