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才艺智慧(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
14949600000035

第35章 心灵手巧(3)

由于他的父亲能诗善文,交友甚多,一些名家学者常有来访,或饮酒赋诗,或下棋交谈。这一日,父亲与一位来访客人在院子里下棋。萧颖士坐在旁边看,到了就餐的时候还未下完,于是撇下棋局,进室内用餐,打算吃完饭再下。但是,待他们吃完饭回来,好端端的一副棋局,不知被谁弄乱了,棋子滚得满地皆是。他们为未见输赢而互相埋怨。

客人十分惋惜地说:“我说下完后再去用餐,你非要用餐后接着下,这下好了,棋局乱了,想下也下不成了。”

萧旻说:“你是客人,能让你饿着肚子下棋么?再说,你只剩一车一卒,棋输定了,现在棋局乱了,你也输不成了,不正是个下台阶的机会吗?”

客人不服气地说:“算了吧,你只剩单车滑炮,赢谁去?而我虽然只剩下一车一卒,但过河的卒当车使,赢你已成定局!想必是因为怕输,才故意借吃饭的机会,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棋局弄乱的!”

……

这一切,萧颖士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见二人争执不下,生怕他们因为一局棋伤了和气,便笑着对他们说:“棋虽然撒了,重新摆上继续下不就行了吗?”

那友人说:“重新摆上?照原样子?想得容易!谁有这么好的记性?”

萧颖士说:“不妨让我试试,兴许能照原样摆出来呢!”

萧颖士说完,未加思索,便把棋子一个一个照样摆好,丝毫不差。客人看了,大为惊奇地称赞说:“像你这样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我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是了不起!”

公元735年,萧颖士进京考进士,对策第一,一举得中,轰动朝野。恰在这时,他的父亲萧旻获罪入狱,萧颖士来到官府,对府佐张惟一诉说父亲的冤屈,入情入理,催人泪下。

张惟一听后激动地说:“萧旻有如此才华出众的儿子,我就是为他受到上司的谴责,也不感到有什么遗憾!”随后,便对萧旻宽大处理,释放回家。

由于萧颖士高才博学,名扬天下,时有新罗国使者来到唐朝,对唐玄宗说:“我国的民众都想让萧夫子去做他们的老师!”

小水利家高超

高超,约出生于公元1033年,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北宋治水专家。

他小的时候,曾以“合龙门埽”三节沉压法,治住了黄河泛滥成灾的局面而被称为神童,其故事亦被世代传诵。

高超出生在一个世代为普通河工的家庭。他的父亲虽然也是河工,但读了不少有关治水方面的图书,以熟知水性而成为一名技术员。高超自幼聪明机警,父亲教他读书识字,能过目不忘。父亲见此,便一家人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一心想让他长大成才,入仕做官,为高氏家族增添光彩。但是,小高超受他父亲治水思想的影响很深,每天上学时,在学完老师的讲课内容后,便一头扎在《水书》之中。他还时常跟着父亲去治水工地,看河工们挖渠疏河,断流改道。他时常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既省工又省料,大都得到采纳。因此,河工们常常称赞他说:“别看高超年龄小,他脑子里装的治水方法不少;他提出的一些建议,有的比他父亲提的还高明呢!”

因此,12岁的时候,小高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时人称他为“小河工”。

公元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决口,造成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宋仁宗闻报,急派郭申锡为钦差大臣,前往治理。

郭钦差来到澶州,陶醉在当地民众的欢呼声中:

“朝廷派大官来治水了!”

“听说这位大臣是治水专家,经验丰富。”

“这下我们有救了!”

“真是大禹传人,李冰再世!”

“……”

郭钦差的治水方法是:从决口两头筑堤,最后用“塞埽堵决法”。所谓“塞埽堵决法”,就是用树条、秫秸、竹索编成长长的圆筒,塞进泥土石块,捆成埽,一只只沉下去,堵住决口。

成千上万民工被组织起来了,运砂子,挑石子,编圆筒,热火朝天。

郭钦差在地方官员们的簇拥下前来视察,这里指点一番,那里评论一通,脸上一直露着得意的笑。

大埽做好了,堵口就要开始。这可是关键,成败在此一举。

合龙开始了,郭钦差在前呼后拥中来到现场,坐镇指挥。

郭钦差捋了一下胡须,大喊一声:“开始!”

五个大埽被一下推入河中。

但是,凶猛的河水转眼间就把大埽冲走了。

“塞埽堵决法”失败了。郭钦差灰溜溜地走了,民工们难过得哭泣起来。

就在这时,小高超因父亲有病,代替父亲来到治水现场,提出了“三埽合龙法”,即根据浮力和阻力的关系,把大埽分成三个小埽,减少大埽下水时的阻力和水的向上浮力,就不会被冲走了。当有人把高超的意见报告给郭钦差时,郭钦差却冷笑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懂什么?大埽尚且不能减流,分成三个小埽就能减流?真是胡说八道!”

高超的意见未被采纳,郭钦差一意孤行,下令做更大的埽,浪费了很多的财力和人力,结果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郭申锡治水无能,最后终被撤职。

新任钦差来到了,小高超再也不愿看到国家的财富和百姓的心血白白浪费,便硬闯钦差府,力陈“三埽合龙法”的道理。

新任钦差望着滚滚河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又不想再步郭钦差后尘,决定试用小高超提出的方法。

高超详细地给民工们讲解操作要领,现场给民工做示范:每节埽只做十丈长,每三节合成一组。

民工们将泥土、石块塞进圆筒。

一个个“三节埽”终于做成了。

合龙又要开始了,新任钦差来到现场。高超指挥大家抬来“三节埽”。千万个民工的心提到了喉咙,全神贯注着这一关键时刻。

钦差一声令下,一只“三节埽”被堆入水中,没有冲走;接着,两只、三只、接二连三地又推入了数只“三节埽”,也没被冲走。

急流被遏止住了,决口终于堵住了。

“成功了!”民工们高声欢呼。

“奇才!神童!”钦差也高兴地称赞小高超。

皇帝听说后,为他记了大功。

张孝祥过目不忘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生于公元1132年,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西北)人。

公元1154年,宋高宗御批、钦点安徽籍学子张孝祥为头名状元。于是年仅22岁的张孝祥,就获得了科举中的最高荣誉,成为历史美谈。张孝祥之所以一举而为头名状元,正是所谓“天才加勤奋”的结果。

张孝祥出生在普通的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叫张祁,号总得居士,通晓经书,能诗善文,受诏入朝为官;他的伯父叫张邵,字才彦,自幼爱读书,喜藏书,博学多才,后也为官。

张孝祥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当年,他就被父亲带着去了芜湖(今安徽芜湖),是一个姓崔的奶妈把他哺养成人。在父亲和伯父的影响下,张孝祥从两三岁开始,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央求父亲教他背诗识字。他天资聪慧,学一遍便会背诵,数天不会忘记。父亲见他悟性甚好,在他刚刚五岁那年,就引导他读些经典著作;到他八岁的时候,已读完了《史记》和《左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