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亚瓦纳科城址西南部有一个称为“普马·彭克”的地区,散乱分布着大量加工过的石头。这儿有一个长160米、宽140米、高6米的土台。据1540年光顾这里的西班牙人留下的笔记资料记载:这些土台上曾砌有墙壁,石头均经过加工,有的重量起过300吨,而且还有狮形人雕像。这座城市附近没有采石场,在现代条件下,将这些笨重的巨石从遥远的地方运来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更何况古代的印第安人呢?高原地区气压很低,空气中含氧量稀薄,体力劳动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地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古代的印第安人居然能做出今人都难以想象的事情,建立了这座巨大的城市,该作何解释呢?难道能够简单地归之于借助外星人的力量吗?而外星人光临地球只能算是一个大胆的假设而已。
大量的巨石上发现有T字形或I字形的沟槽,显然蒂亚瓦纳科的居民已掌握使用榫卯结构垒砌巨大的石壁,他们还发明了铜和青铜制成的金属工具,并用之于加工石料,雕刻心目中的庇护神。
蒂亚瓦纳科还留下了众多发人深思的石刻浮雕像。除了太阳门上神奇的太阳神像外,在半地穴式神庙的中央祭坛上,有一块红色砂岩雕制的大神像,高7.5米,重达20吨,呈四棱柱形,头戴四角形头饰,手持容器和贝类。大神像上刻画有几百个十分精致的符号,有人认为这些符号记录了大量的天文学知识,而这些天文学知识以地球是圆形为基础的。在普马·彭克地区发现的石刻狮面人像高1米,右手握着一根权杖,左手提着一颗人头,据此可知蒂亚瓦纳科人信奉猫科动物神,祭祀活动充满了血腥味。太阳门中心部位刻着的太阳神,尽管从整体上看像人,然而头部却像美洲狮或美洲虎,再从太阳神头部周围有表现太阳光线的放射状图案来看,似乎可以将它解释为是猫科动物神和太阳神的融合体。
在这座古城附近尚未发现当时一般平民的居住遗址。在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建立起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确实匪夷所思。据最近的生态学研究成果表明,蒂亚瓦纳科城北的喀喀湖鱼类资源丰富,濒湖地带土质肥沃,良好的土壤条件为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而且高原上牧草丰饶,适宜放牧骆马和羊驼。所有这一切,都为居住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古城居民奠定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蒂亚瓦纳科城布局规范,设计精心。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层阶金字塔、神庙和石砌平台等建筑物就分布在这两条大道的旁边。20世纪以来,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和玻利维亚考古学家桑切斯通过调查发掘还发现蒂亚瓦纳科城并非一时完成的,而是从公元前后至公元600年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如今,由于历经沧桑兴变,古城昔日的风貌已湮没难辨。
蒂亚瓦纳科在公元600~1000年一直是南美印第安文化的中心。公元600年前后,以这座城市为代表的文化范围仅限于的喀喀湖沿岸地带,公元700年左右,文化开始向外传播,至公元1000年前后,这儿的文化几乎浸润到安第斯全境。秘鲁中部高原重镇瓦里和中部海岸城市帕恰卡姆成为继承和发展蒂亚瓦纳科文化的两个中心,此后,这一地区的文化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公元15世纪中叶至公元16世纪中叶,形成南美大陆史前时代拥有最大版图的帝国——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作为南美文化的基石逐渐被世人遗忘。
今天,在蒂亚瓦纳科城附近,有一些野草丛生的人造小山。这些小山山顶平坦,面积达4000平方米,山里面极有可能隐藏着建筑物。如果有朝一日,学者们能够将这些平顶小山逐个进行发掘,说不定能为这座神秘的古城提供令人振奋的线索。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漫游蒂亚瓦纳科的人们,在惊叹古代印第安人非凡创造力的同时,面对这座蓝天白云映照下的废墟,怎不产生无限的感慨和忧伤!
4.“吐舌”图腾和追日崖画
在北美阿拉斯加州、夏罗特皇后(Queen chahottel)岛、温哥华(Vancouver)岛上的土著,竖有一种图腾柱,或称“托天波尔”,是祭祀时摆在房子前面的装饰。在托天波尔上描绘的动物,通常被族人认为和祖先有特别亲密的关系。有的作为族名,有的作为祖先神话,有的作为家族纪念碑等等。托天波尔是把巨大的红杉树(扶木)砍倒,剥下树皮后的白色原木,作为最佳材料。
在这种图腾祖先柱上,雕刻着鹰、雷鸟、青蛙、猴、熊等各种动物或人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吐舌”,这却是中国夷人、羌人、苗人、藏人的习俗。竖在英属哥伦比亚州的奇多望卡的尼西加族熊氏墓标,不是熊而是一只猴子。温哥华史列坦公园内的夸扣投或夸邱族托天波尔上部,是与夸父族鹰鹗造型一致的鹗鸟:头上有两个“毛角”,鹰下有“十”代表太阳:史列坦公园的海达族丧屋前的图腾柱,最上方是人面圆形太阳,下方是猴、鹗整合的人形。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的海达族图腾柱上,刻的是吐舌猴,最顶端的人却像戴着鹗冠,这种冠酷似中国仰韶文化彩胸盆上的人面鱼纹祖先像的鱼形椎状冠;而在猴头下面怀中人像,头上戴的梯形冠,又似商代和奥尔梅克文化以及南美查文文化的猴形人。而英属哥伦比亚州的缅闪族祭祀用的灵璧装饰,正中也是一个猴形吐舌人。
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举父逐日崖画。在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的加里斯梯奥(GALISTEO)附近的崖刻上,有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图像,据认为是今天印第安人的祖先。然而画面上印第安人的祖先却是一只猴子,他(她)的手中拿着一根管状物,放在眼前观看。他(她)的身后是两个有光芒的圆形太阳,太阳和猴的下面是一个人首猴身的人,人头上有长发。这是一幅名副其实的美洲夸父(狙父)逐日图。从图中可以得出许多启示:图下面巨大的人首猴身人是夸父,在他背上站着的是举(狙)父,举父身后的是禺谷落日,所以小些。举父前面的是汤谷朝阳,正在升起。举父拿着管状物向东观察,说明当时已有某种观测太阳的窥管——这可能同羲和使用璇玑玉衡的窥管有相同的功能。图中细节也很有嚼头,举父腿一前一后,说明是在奔走,面向东,向东逐日。而有人面猴身人的夸父却是头向西,是因为中华故地在西方禺谷之地。由此图可知,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含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的最初祖先,就是夸父族人。至于这幅崖画,可能是“夏州之国”夸父后裔的作品。
此外的考古证据还包括南美秘鲁查文人皇塔尔遗址(CHAVIN DE HU ANTAR)夸父祖先崖刻,及河套阴山扶桑猿猴鹗鸷崖画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有力地证实了夸父族人北移东迁的过程,并且在其所经历的地区留下了他们活动的文化遗存,令人不得不为之深信。
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南美洲北部沿海地区(今秘鲁境内)突然而然兴起了一种猴图腾的查文(chavin)文化。从它留下的文物看,其首级作猴头饰三羽毛、人身、手执斧与箭复合的权杖物、头戴梯形帽,或猴首、人胸、人手、蛇身、披发。他们的陶器上以写实的初变形的猴为主体纹饰,可见其族人是以猴为家簇图腾崇拜。其他如龙饕餮、金缕玉衣都和中国相同,特别是作为权杖意义的箭斧状复合武器和品字形梯形帽,都是古中国人特别是古戎羌人的特习之一。由此看来,查文人极有可能是南迁夸父人或其后代,查文人的遗迹,具有非常强烈的中国文化气质,尤其是仰韶文化气质,便不能不令人产生其与炎帝族系文化关系的联想。
夸父自认是太阳之子,“夸父逐日”族到了美洲后,仍以太阳为家族崇拜,因而在南美洲,不论是查文时代,还是印加时代,太阳为最高图腾信仰,“印加”人就自称为“太阳之子”。南美洲是比较单一的太阳崇拜,辅之以扶桑鹗鸷和猿猴。
夸父人到达美洲以后,大人国便在美洲繁衍开来,以至于印第安人如此崇拜猴子等动物。戏蛇等炎帝族习俗也传播成为某些印第安人的习俗。夸父人在文化上的贡献,便是恢复打通了因白令陆桥消失而造成新旧大陆隔绝的状态。
此外,夸父人的日历周天,是以13日为一周,每工作13日休息一天,则太阳因必赐福给儿女,夸父族代代相传,工作13天,再休息一日。这里有人传说,太古时代洪水成灾,女娲在王屋山炼石补天,积芦苇以平洪水,太阳才会复出。夸父族人说:炼石补天,需13根芦苇才能将天填好,才有日脐再生、日晕又现、日芒重射、日影方昃。女娲工作13天,天补地平,于是才休息一天,享受日丽之天的欢乐。于是在夸父族和查文族中流传着,有一日在中,13日在边的徽帜。
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在中美洲奥梯华坎谷地特奥梯华坎太阳金字塔西侧,有公元14世纪阿斯特克人的贝尼霍夫石刻。无论是凿刻还是形象取义,都带有连云港将军岩画和阴山夸父崖画的明显特征,都具有鲜明的一致性。如此联系到墨西哥北部举父逐日崖画,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同是少昊——夸父族人的遗物。
随着上述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夸父逐日”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据推测,约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前,即距今7000~7500年前夸父人到了美洲,其后,少昊族东迁美洲汤谷,印第安人为纪念这“可尊敬的外来人”而以公元前3113年为玛雅历的纪元年。
5.是谁留下的《太级图》
(1)《太极图》古说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众说纷纭、争论最激烈的一张图。
虽然《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但汉代以后所传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极图》。直到宋朝道士陈博才传出《太极图》,并有“先天”、“后天”之分。后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陈博所传的《太极图》,写了一篇《太极图说》,发挥了《周易》的观点,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到朱熹撰写《周易本义》,才正式将《太极图》附在《周易》前面。他看出,离开了《太极图》,《周易》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占筮之书,根本够不上列群经之首。这其间,真正对《太极图》有精到研究的首推理学家邵雍。据邵雍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文王所作。并指出:“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矣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朱熹则认为《太极图》源自汉朝炼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后来的易学大家胡谓也说,“《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也。”由此看来,《太极图》的一个间接来源是道教,似乎是没有太多疑问的。但是,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它是否真像《周易》和道教所说的那样,是伏羲所作的呢?
(2)《太极图》今说
从《太极图》来看,具有浓厚的巫觋文化特征,能否进一步假设,《太极图》是中国上古巫觋文化的总纲、源头呢?
(3)《太极图》和伏羲
《周易·系辞传》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话:“古者包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事物之情。”同时又指明,伏羲时代,还是“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时代。从考古学上看,这时期尚处于迫于自然力量、穷于应付的原始部落状态。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和技术手段去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作如此玄奥的八卦太极图呢?这还得从伏羲的传说谈起。
伏羲,又写作伏牺、包羲、太昊、太等。《帝王世纪》中说他是“大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者,象日之明,是称为太昊。”
据今人考,伏羲的“伏”,为表音字,按上古音应当读为“溥”,“溥”就是“伟大”的意思。所以伏羲也就是“伟大的羲”,而这位“伟大的羲”又正是先秦典籍中的东方之神(太阳神羲和),也就是说,伏羲实际上可能和太阳或者东方的某一星座有关。从史籍上看,伏羲又与龙有密切关系。《左传》上说:“太昊氏以龙纪。”《拾遗记》也说:“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找到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