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4945600000047

第47章 清以后的儒学(2)

此后,又曾经召开了几次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些会议的召开对弘扬儒学,加强国际儒学的国际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我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

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4月9日挂牌。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孔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为推广汉语文化,我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我国儒家文化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二、儒学名家

清王朝灭亡以后,儒学不在是我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有一些儒学名家出现,特别是熊十力、梁漱溟等一大批新儒学名家的出现,更为儒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马一浮

马一浮(1883年~1967年),名浮,字一浮,浙江绍兴人。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马一浮对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刘师培

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

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入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撰处。

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国粹派。1919年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刘师培作为儒家经学大师,在继承儒学经典《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

他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读书随笔》、《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具有开创意义。

关于《左传》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

他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吴承仕

吴承仕(1884年~1939年),字絸斋,又称检斋,安徽歙县人。经学家、国学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儒学大师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

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任教。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任教授、系主任多年。与在南京大学任教的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

吴承仕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重要的代表作为《经籍旧音辨证》;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古代名物制度的探索。

他以自己“小学”研究的成果作工具,广采浩繁典籍资料作参证,深刻探求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特点与规律。

著名的代表作为《三礼名物》、《三礼名物略例》是其研究三礼名物的纲领。

熊十力

熊十力(1885年~1968年),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熊十力的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黄侃

黄侃(1886年~1935年),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他主张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我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等。

张君劢

张君劢(1887年~1969年),我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

曾留学日本、德国,学习政治经济与哲学。回国后,推崇唯心主义哲学,被称为“玄学鬼”。

张君劢学贯中西,一生循着一个传统儒者的德性,主张以传统中华文明为根基,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力图以改良而不是革命的方式,把我国建成一个与本民族传统相适配的民主宪政国家,并毕生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但随着国共内战日见分晓,张君劢彻底地转入儒学的探究。

胡适

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我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其中儒学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说儒》等。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

他在儒学方面的著作有《驳说儒》等。

顾颉刚

顾颉刚(1893年~1980年),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我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他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在当时教育界影响很大。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我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

在儒学方面,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

梁漱溟

梁漱溟(1893年~1988年),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我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冯友兰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南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我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从1939年至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6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我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钱穆

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新儒学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江苏无锡人,钱穆著作等身,遗著有71种,1000多万字,涉及到史学领域的多个方面。

早在20岁,钱穆就撰写了《论语文解》一书。随后他又将阅读《墨子》一书的批注汇集为《墨经语暗解》陆续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

后来他在任无锡师范国文教师时,将他自学和教学《论语》、《孟子》过程中的心得,撰写成《论语要略》、《孟子要略》两书。《论语要略》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诠释,《孟子要略》对孟子的“性善”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67年起,钱穆寓居台北后,又撰写了《朱子新学案》、《钱穆学术通义序》等巨著。此外,他关于学术思想方面的论著汇集还有《庄老通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学术通义》等多种。

周予同

周予同(1898年~1981年),初名周毓懋,学名周蘧,又一学名周豫桐,浙江瑞安人。

1921年,周予同到上海工作,直至1932年。他当过商务印书馆编辑,担任过教育杂志社主编,并一度在上海大学执教。

这十余年,恰风华正茂,是他学术上大有建树的时期。1925年,他在《民铎》杂志上发表了《经今古文之争及其异同》,次年改题名《经今古文学》出版。

后来,又出版了《经学历史》注释本和《朱熹》等著作。从1959年起,他恢复了经学史的系统研究,开设全国独一无二的课程“中国经学史”,并悉心培养学生,指导学生和二届研究生撰写专题论文。

方东美

方东美(1899年~1977年),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曾用笔名方东英,安徽桐城人。

方东美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始终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

他曾自我评价,从家庭传统来说他是一个儒家,从气质上说他是一个道家,从宗教启示上说他是一个佛教徒,从教养上说他是西方的。他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新儒学看成我国哲学的四大传统。

贺麟

贺麟(1902年~1992年),四川金堂县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

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在我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贺麟学贯中西,在我国哲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是“新心学”的创建者,被尊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贺麟的著作主要有《近代唯心主义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等;主要论文:《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知行合一新论》、《宋儒的思想方法》等。

唐君毅

唐君毅(1909年~1978年),我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

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

一生著作颇丰,有《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等。

牟宗三

牟宗三(1909年~1995年),被人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