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4945600000039

第39章 清代儒学(7)

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

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

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在《四库全书》的经部中,收录的儒学典籍有《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孝经》、《尔雅》、《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在《四库全书》的子部中,收录的儒学著作有《荀子》、《说苑》、《帝范》、《政训》、《潜书》、《新序》、《盐铁论》、《潜夫论》、《近思录》、《郁离子》、《传习录》、《呻吟语》、《孔子家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

关于乾隆修《四库全书》的评价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修书对保存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也有人指乾隆以修书为名,禁锢思想为实。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对儒学经典的一个注解集。

所称“十三经”,指的是《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13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注疏”是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古代关于“十三经”的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阮元主持编校的这部《十三经注疏》全书共416卷。其中,《周易》采用的是魏朝王弼、晋朝韩康伯注,唐朝孔颖达等整理;《尚书》魏朝王肃伪、孔安国传作注,唐朝孔颖达等整理;

《毛诗》汉朝郑玄注、唐朝孔颖达等整理;《周礼注疏》汉朝郑玄注,唐朝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朝郑玄注,唐朝贾公彦疏;《礼记》汉朝郑玄注,唐朝孔颖达等整理;

《春秋左氏传》晋朝杜预注,唐朝孔颖达等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朝徐彦疏;《春秋榖梁传注疏》晋朝范宁注,唐朝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朝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朝郭璞注,宋朝邢昺疏;《论语注疏》魏朝何晏集解,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朝孙奭疏。

《仲氏易》

《仲氏易》共30卷,清朝毛奇龄撰。据载,先是毛奇龄之兄锡龄研治《周易》,而未著书,仅时时口授其子毛文辉。后来,毛奇龄做官后回归故里,其兄已故,毛奇龄根据毛文辉所闻的,并以己意润饰成书。

《仲氏易》认为“易”兼有五义:一为变易,一为交易,此两义为伏羲之易,已经为前人之所知,也即易之原始意义。

此外,毛奇龄认为尚有反易,即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如“屯”转为“蒙”,“咸”转为“恒”之类即是。

又有对易,还有移易,称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如“泰”为阴阳类聚之卦,移“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为损;“否”为阴阳类聚之卦,移“四爻”为初爻。“四阳”来而“初阴”往则为益之类即是。

并且,毛奇龄认为,反易、对易、移易三义,是为文王、周公之易,实为汉、晋以来诸儒所不知,故以《序卦》为用反易,以《分篇》为用对易,以《演易系辞》为用移易。

《仲氏易》有《四库全书》本,《皇清经解》本及《西河合集》本传世。

《周易通论》

两江总督采进本《周易通论》共4卷,清朝李光地撰。《周易通论》综论《易》理,各自为篇。

1卷、2卷阐发《上、下经》大旨。3卷、4卷则阐发《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

冠以《易本》、《易教》两篇,次及卦爻、象彖、时位、德应、《河图》、《洛书》以及占筮挂扐,正变环互,无不条析其意,并且推究其所以然。

《周易述》

《周易述》,清代惠栋撰。惠栋是清代《易》汉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书主要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并且参照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融会其义,自己作注、疏正。

《周易述》目录40卷。从1卷至21卷,均训释经文。体例重复《周易》之旧,经、传分释。22卷至23卷是《易微言》,均是杂抄经典论《易》之语。

24卷至40卷为《易大义》、《易例》、《易法》、《易正讹》、《明堂大道录》、《禘说》,均有录无书。

从王弼易流行,汉学便断绝,宋、元诸儒,大都以意见揣测,去古甚远。中间言象数之人又把它分为图书之说,其说越变越繁杂。

惠栋能够一一原本汉儒,推阐考证,虽属掇拾散佚,未能备睹专门授受的全部,但其引据古义,颇具根底,较那些空淡说经者远胜。因此,以此书与惠氏《易汉学》《易例》合观,可得汉《易》之概。

此书收入清代的《四库全书》、《皇清经解》,今浙江省图书馆有乾隆庚辰书刻本。

《易通释》

《易通释》共20卷,清代焦循撰,为焦氏《易》学三书之一。《易通释》初稿成于嘉庆十一年,一再改订,数易其稿,于嘉庆十八年定稿。

全书对《卦辞》、《彖辞》、《象辞》、《爻辞》一句一字,各为条分屡析,珠连绳贯,以观其通《易》之数。也均以旁通、时行、相错、比例等法解之。

焦氏《易》学三书,发挥精义备于此书,《图略》则表其象,章句以释其文,实为焦氏《易》学著作中最重要者,三书互相发明,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并受到清代学者好评。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有21卷,清代王鸿绪等撰。从元代延祐年间恢复科举以来,朱熹的《诗集传》对《诗经》的解读居于统治地位。

但朱熹的观点多有偏误,鉴于此,康熙末年圣祖康熙命王鸿绪等人仿《周易折中》的体例编撰此书,雍正五年编撰完成后,清世宗写序,并由内府刊行。

因此,《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为康熙帝命人编撰的“传说汇纂”系列著作之一。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为凡例共6条、引用姓氏和《诗传图》、《诸图世次图》、《作诗时世图》,三图从各方面提供了有关《诗经》的资料。

卷首下为《纲领》3篇、《诗序》和朱熹的《诗集传序》。《纲领》辑录的内容有:历代诸家对于《诗经》的论述,关于《诗经》的流传过程及学习《诗经》的方法,评论诸家解经的短长等。

《诗序》2卷收录《大序》和《小序》。《大序》除引《朱子辩说》外未作注解,因在卷首中已注,此处原文重复出现。《小序》则引诸家之说和《朱子辩说》为注。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对《诗经》逐篇逐章训解。经文用大字。训解首引朱熹《诗集传》对该章的解释,字型用中字,以示尊崇,前冠以“集传”两字。

再博采汉以来其他诸儒对此章的解释,用小字双行注出,前冠以“集说”两字。然后引历代学者与集传、集说不同的见解,凡言之有据,说之有理者也用小字双行注出,前冠以“附录”两字。

每诗之后引诸人对该诗总的论述,用小字变行注出,前冠“总论”两字。编撰者自己对某章、某诗的解释或论述冠以“案”字,放在注文的最后。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在清代有一定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有著录。

《诗经通论》

《诗经通论》是《诗经》的研究著作,共18卷。清代姚际恒撰。姚际恒,康熙时诸生。年轻时博览群书,潜心百家,后来放弃词章之学,专治经学。

50岁时始作《九经通论》,经14年才完成,《诗经通论》为其中的一种,又著有《庸言录》,末附《古今伪书考》,《四库全书》都未著录。

《诗经通论》既不依傍《诗序》,也不附和《诗集传》,主张摆脱汉、宋门户之见,从诗的本文去探求诗的意旨。

姚际恒在解说中并能注意阐发诗篇的文学意义,这种从艺术性上所作的独特发挥,在汉、唐人的经解中是没有的。至于他把《诗经》中的一些男女恋歌,说成“刺淫”之诗,则明显地反映出他也存在因袭传统的一面。

《诗经通论》有道光十七年韩城王笃刻本,又有1927年双流郑璋复印本和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标点本。

《毛诗传笺通释》

《毛诗传笺通释》是《诗经》的研究著作,共31卷,清代马瑞辰撰。

《毛诗传笺通释》论诗宗旨,标榜“汉学”,以《诗序》为准,疏通《传》、《笺》,辨正《郑笺》不同于《毛传》的各种解释,以申毛纠郑;偶有与毛、郑相违者,则必言之有据。

其诠释诗句,也参考三家,辨其异同,而且能够概括全书,说明同类义例;在文字声韵方面,以古音古义来纠正讹误,又以双声叠韵原理等来指明通假。书中有很多说解,能纠《毛传》《郑笺》及《毛诗正义》的失误。

此外,《毛诗传笺通释》驳正宋元以来诸儒臆说甚多,对朱熹《诗集传》也多贬抑。

全书着力于文字、声韵、名物、制度的考证,而对于诗篇的文学意义,则很少论及,其疏释也有沿袭《传》、《笺》失误之处,但仍不愧为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汉学”派《诗经》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毛诗传笺通释》有广雅书局刊本和1929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诗古微》

《诗古微》,《诗经》的研究著作。共15卷,清代魏源撰。

《诗古微》不附诗篇本文,也不训释词句。全书分若干章节,评论《诗经》各类有关问题,如《齐鲁韩毛异同论》、《夫子正乐论》、《四始义例篇》、《诗序集义》等共30多题。

本书持论专主齐、鲁、韩三家诗说,攻击《毛传》及《毛诗》的大序、小序,排斥古文经学派。不过,魏源好创新解,武断之处也不少,如说《关雎》为刺纣王之诗,《狡童》所指为申侯等,是不可取的。

《诗古微》有清道光刻本,并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另有清光绪十三年宜都杨氏重刊本和光绪十三年扫叶山房席氏补刊本等。

《尚书古文疏证》

《尚书古文疏证》,8卷。清阎若璩撰。阎若璩长于考据,著有《四书释地》6卷、《释地余论》1卷,校正前人关于古地名附会的错误。

其他撰著尚有《潜丘副记》6卷、《毛朱诗说》等著述,其中以《尚书古文疏证》最为重要,是阎氏的代表作。《尚书古文疏证》分成4卷,黄宗费为之作序,后又续成4卷,共为8卷。原来仅有矽本流传,阎氏逝世后40年,才由其孙学林刻于淮安。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21卷。清王顼龄等奉敕撰。

这里的《书经》即《尚书》,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档案汇编。此书序言称:“六经皆治世之书,而帝王大经大法昭垂万古者唯《尚书》为最。”

因此,康熙、雍正皇帝都十分看重该书,对其逐篇逐节注释而成《日讲书经解义》,后又指授儒臣荟萃汉、唐、宋、元、明诸家之说,参考折中而成此书,与《易》、《诗》、《春秋》诸经形成“传说汇纂”系列。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首列经文,以下逐节注释,援今据古,博采众说。注文中首列朱熹的弟子蔡沈《书集传》中对该节的解释,冠以“集传”两字;次引众家之说,冠以“集说”力量字;某些学者的歧异见解,冠以“附录”两字。

编撰者自己的见解,冠以“案”字;每篇之后引诸家对该篇的理解,冠以“总论”两字。为显出次第,经文用大字,顶格;集传用中字,低一格;集说以下各项皆用小字,也低一格。注文中各项冠词皆印成黑地白字以醒目。

卷首上《引用姓氏》共录从秦孔鲋至明章士俊凡276人姓氏。《书传图》采用了源于写本书时代的传统,形象地提供了《尚书》中涉及的谱系、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等资料。

其中的“大辂”图绘驷驾战车作奔驰状,戎装武士持矛立于车上,线刻劲整细腻,线条流畅,颇有气势。卷首下《纲领》3篇,介绍了《尚书》的流传情况、各家的争论、《尚书》的主要内容,并评论诸家注释的得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