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看来,汉、宋两派确实各有所长。宋学之长,在其对于思想领域的推进。例如今文经学、尤其是春秋公羊学,在我国思想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国思想史上有两次思想大转型,都与春秋公羊学有密切关系:一次是从上古宗法奴隶制王国到中古地主制帝国的意识形态转型,以董仲舒的公羊学为代表。另外一次是从中古到近代资产阶级立宪制度的意识形态转型,以康有为的公羊学为标志。
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思潮活跃时期,往往与今文经学有关。汉学之长,在其对于纯粹学术的推进,尤其对于古典文献学,如目录、版本、校勘,传统语文学如文字、音韵、训诂。
编撰《四库全书》
编撰《四库全书》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中的一件大事。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撰《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撰《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撰过程共分四步:
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结束,历时7年之久。
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选择一精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
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储存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称“北四阁”。
从乾隆四十七年七月至乾隆五十二年又抄了三部,分别储存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称“南三阁”。
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九曲溪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即1183年所建。
武夷精舍的学术兴盛在宋朝,而它的巨大荣誉却是是在清朝。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和以它为教材实行完好的教育实践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他所创立的学派史称“朱子学”,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即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
他始创“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他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加以权威性的阐述、诠释,名之为《四书集注》。
朱熹在以《四书》为教材进行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促使它成为官方科举取士的标准教科书。果然,由于朱熹及其门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懈努力,当元朝统一中国以后,朱子学自南向北传播,被朝廷定为一尊,成了国家的正宗思想,武夷理学文化也就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文化;至明清两代,“朱子学”一直是文化的正宗,达七八百年之久。它成为历代理学家讲述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的基本纲领和政治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
特别是清朝康熙天下大治之时,武夷精舍所推行的朱子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康熙皇帝亲颁御匾“学达性,赐予武夷精舍”,改为紫阳书院。书院也改为官办,由朝廷委派山长管理书院。
朱熹牌位也从“从祀”孔庙,改为与孔子嫡传弟子别列的“十哲”之一,康熙还下令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编撰《朱子大全》,这一切,都是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兴教传学打下的基础。
钟山书院
钟山书院,位于江苏南京。清雍正元年,即1723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倡议修建。
清雍正十一年赐帑金千两,定为省城书院,复加修葺。乾隆元年,院长杨绳武定规10条,强调立志立品,勤学读书,穷经通史,判明制义得失。
乾隆四十六年,总督萨载定书院规条,院长钱大昕定条约,师长由督抚学政延聘,生徒系由道员稽查,州县择选,市政使等再加考验,方准入学肄业。
乾隆时期,钟山书院已经颇具规模,院内生徒已达数百人,分内课、外课、附课三类,外籍者有本学学官印文可附试,并拨给驻防八旗子弟名额,附课无额,后无论本省、外省士子均可肄业,规模甚大。
每月官师课各一次,逢科举年,一月三次,官一师二,每试扃门,有午饭,肉一方,蔬一盂。课程初以科举诗文为主,乾、嘉、道间主讲者多欲改之。
钟山书院汇集了许多当时的大儒,他们在这里教学,也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儒学著作。卢文弨两主院事,历时10年,《钟山札记》即其在书院校勘所积,又曾精选少年新生四五人专习古文,不课时文,以图其潜心于经学。
钱大昕掌教4年,教士以通经读史为先,《廿二史考异》即在此写成。
姚鼐自乾隆五十五年起,先后掌教主讲20年,嘉庆二十年老死于钟山,以古文义法教生徒,门弟子知名者甚众。
道光九年布政使贺长龄筹款新建院中斋舍,为书院课艺集作序,勉励诸生“毋以文视文,而反之于心,必求其有得”,出所编《皇朝经世文编》以教士。
诂经精舍
诂经精舍,是清代嘉庆时期的著名书院。诂经精舍地处浙江杭州府治孤山之阳,左三忠祠,右照胆台,面对西湖。
诂经精舍为阮元所创建。阮元江苏扬州人,乾嘉大学者,清代名臣。乾隆六十年,阮元调任浙江学政,从此开始了他倡导实学的教育改革。
除经生常业外,他常以“近代兵制”等内容来课士,还“以天文算学别为一科”选拔人才,让那些“拙于时艺”,但在天算方面颇有造诣的读书人有机会入学深造。
嘉庆二年,阮元在杭州孤山南麓构建房舍50间,“选两浙经古之士,分修《经籍诂》”,次年书成;嘉庆五年,阮元出任浙江巡抚,第二年,阮元将昔日修《经籍诂》之房舍辟为书院,名之为“诂经精舍”,“选督学时所知文行兼长之士读书其中”。
诂经精舍成立后,王昶、孙星衍等著名学者被聘为主讲,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教师讲解指导为辅。舍中奉祀许慎、郑玄。考课为月课,这与当时的官学及大多数书院专习八股时文的做法迥然不同。
阮元督学浙江时就注意到的在天算方面颇有造诣的洪颐煊、洪震煊和周治平等人,都被选入精舍学习。对于学业突出、考课优秀的学生,不仅给予奖励,还将其诗文佳作结集出版。
嘉庆六年,阮元亲自主持选刻了《诂经精舍文集》,此后,选刻学生佳作便成为一项固定的制度。精舍的文集是其教学、研究水平与导向的重要体现。
嘉庆十四年,刘凤诰科场舞弊案发,阮元被问以失察之过,革去浙江巡抚之职,因官声较好,赏给编修,阮元从此离浙。此后,精舍无人主持,又无经费,遂停废。
道光四年,原精舍肄业生、嘉庆十年会元、曾任侍讲学士的胡敬呈请当时的浙江巡抚、布政使等修缮精舍。道光十年,巡抚富呢扬阿复加修葺,并定生徒员额,分内、外课亲加课试,精舍始渐中兴。
咸丰年间,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精舍再次停办。
同治五年,布政使蒋益澧捐资重建精舍。不久,经学名家俞樾主精舍讲席,此后掌教30余年。此时精舍肄业生徒,有从浙江其他三所书院,即敷文、崇文、紫阳选送者,可称当时全省最高学府。
光绪二十三年,浙江巡抚廖寿丰奏将杭州敷文、崇文、紫阳、诂经、学海、东城等六所书院酌筹改并,另设专课中西实学的求是书院。诂经精舍虽有掌教俞樾勉力支撑,未遽罢讲,但经费已大受影响。一年后,俞樾辞聘而去。
此后,黄体芳、谭献、汪鸣銮等先后为掌教。光绪三十年,精舍正式停办。
学海堂书院
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学海堂书院,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即1825年,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
书院创办者阮元不仅博学淹通,而且在当时的政界也身居要职,集封疆大吏与学术巨子于一身。阮元的治学提倡“崇尚汉学,实事求是”,主张通过音韵训诂,弄清古代经书中的本来意义,从而探求圣贤之道。
阮元主持学海堂时间不长,但他亲自授课,与学生讲经析疑。
阮元还颁定了《学海堂章程》,确立了学长制、季课制和刊刻制,并个人捐赠白银4000两作为学海堂的办学经费。在阮元的努力下,学海堂成为当时广东文化学术的中心。
学海堂书院从1824年创建至1897年最后次招生,历经70余年,培养出众多的著名学者和经世人才。作为旧式书院,学海堂书院在我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广雅书院
广雅书院,我国近代著名书院之一,位于广州城西北,光绪十三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张之洞是晚清政府颇具影响的封疆大吏,不仅成为近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勇于改革我国传统教育的著名学者。
1869年,他在武昌创立经心书院;1873年,又在成都创建尊经书院;1882年,在太原创立令德书院。然而这些书院的教育内容,基本不出传统的经世之学。
后来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与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接触,才开始了解西方事务和自然科学知识。1887年,正在广东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为培养精于洋务的干练人才,自己筹措经费,亲自选定书院院址,正式创办广雅书院。
广雅书院的课程分经学、史学、性理之学、经济之学和词章之学。后又改为经、史、理、文四门,分设四馆。
经学,以能通大义为文,不取琐细;史学,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理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文学,以翔实尔雅为主,不取浮靡。其中经济附于史学,兼及地理。
广雅书院的考课,分官课、斋课两种。凡宵课其间,先将经史理文四门务课卷收齐,送往本月主讲衙门,点核元误后,即仍发至书院,属其分校评阅,切实批点改抹,务就本门拟为名次,于卷面左方填注拟取某学第几名,不分几等,仍由监院汇齐,送至主讲衙门合阅评定,全院共为榜。
至于斋课,则分卷拟取,一切均照官课办理,仍内院长汇齐复加评点,将全院课卷合定名次,列榜宣示。不过这种考课与旧式考试的内容有明显差异,但在期限上没有任何区别。
广雅书院的官课期限为三天缴卷,斋课没有时间的限定。每课中又分为专门,各专治一种,考课时最少为两种。广雅书院的这种考课方式,也为后来梁启超所主持的湖南时务学堂所吸取。
广雅书院虽然有志于创新,开创之初,大致仍未跳出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直至浙江义乌学者朱一新出任广雅书院第二任院长时,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广雅书院的东西均为书斋,各有10巷,每巷10间,共200间。东斋是广东学生居读之所,西斋归广西学生用。
1899年,广雅书院率先附设西学堂。1901年,清政府颁布皇令“废书院,设学堂,改良私塾”,广雅书院遂改为两广大学堂,1903年再改为两广高等学堂。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再度颁令:改学堂为学校,继续改良私塾。于是原“广雅书院”又改名广东省第一中学,1935年改广雅中学,实行“六二三”学科制,广雅中学的称称一直延续至今天。
两湖书院
1890年4月,张之洞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200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40人。
1891年,张之洞札令湖北、湖南两省学使通饬各属,选调才识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名入学。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还可兼习有关科目,另设算学、经济两门为兼习课。每月朔日为官课,望日为分教师课,称“朔课”、“望课”。
两湖书院各课延聘名师分教,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书法家杨守敬、数学家和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勇植以及易顺鼎、杨锐、汪康年、姚晋圻、周树模、陈三立、屠寄、邹代钩等名流都曾任教该院。
两湖书院不设山长,而设提调一人主管,监院二人副之。后改提调为院长,以梁鼎芬充任,继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
两湖书院每月官、师二课,都严于考核,学生成绩提高很快。1893年乡试时,该院肄业生中试者达23人之多。1896年仿学堂办法进行改革,月课改为日课,分经、史、舆地、算学四门,后又增设格致、兵法、体操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