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懂大数据
14928800000022

第22章 大数据精准的营销推广(2)

大数据下用户体验的威力

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一个成功的用户体验决定一个产品的成功营销。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那时的苹果公司已经是奄奄一息,很多人认为苹果公司会在3个月内倒闭。戴尔公司创始人甚至建议苹果赶紧关门,将钱还给股东,别浪费钱。然而,苹果并没有关门,乔布斯慢慢地把苹果带回了正轨。2006年1月,苹果电脑的股票疯狂上涨了12%。使得公司股票市场总价值达到721.3亿美元,一举超过当时的电脑巨头戴尔的719.7亿美元。乔布斯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给公司所有员工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写道:“同伴们,看起来迈克尔·戴尔先生并没有很好地预测苹果的未来,从今天的股票价格来看,苹果已经击败了戴尔。也许股票市场还会波动,不过今天仍然是值得纪念的一天。”2007年,苹果推出了闻名于世的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之后的几年,其他手机厂商的命运完全改变:诺基亚业绩滑坡严重,最终被微软收购;摩托罗拉一蹶不振,被谷歌收购……2010年,苹果推出了平板电脑iPad,虽说这不是第一款平板电脑,却是第一款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平板电脑,从此,平板电脑开始普及,人们进入乔布斯所说的“后PC时代”。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时,苹果公司的股价徘徊在5美元左右;在乔布斯回归之后的13年间,乔布斯把苹果带到了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位置,苹果公司的股价涨幅为70倍。是什么造就了苹果公司今天的辉煌?主要是因为乔布斯追求完美的态度,他极度追求完美的产品用户体验。

苹果的产品是个人工具,帮助个人解决问题。苹果一直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以个人作为目标客户,而没有选择机构或企业。事实上,苹果公司也从来没有推出过一款成功的面向企业的产品,这也使得苹果公司对个人用户体验相当专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苹果公司的成功来自苹果对人们如何使用电脑设备的透彻理解,以及开发“酷毙了的产品”的高度承诺。

作为一个生产电子数码产品的企业,苹果一直坚持的是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不断推出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体验的产品。

即使在产品非常畅销的时候,苹果也没有止步不前,依然推陈出新。从iPod到iPod Touch,从iPhone到iPhone6S,从iPad到iPadAir,苹果公司每一次产品升级,都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在上一代iPod Touch、iPhone、iPad依然热销之际,苹果公司开始研发并连续推出新一代产品。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苹果公司对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用户体验?为什么苹果对用户体验如此关注?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指人们对于正在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事实上,大部分的公司早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为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这样看来,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比如,360公司董事长周鸿伟对公司员工多次强调,所有的员工要像“傻子”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行动。也就是说,他希望员工能将每一个潜在用户设想为电脑白痴,从而创造出最简便、最易操作的客户体验,反映在产品上的例子则是:你安装其他浏览器需要花费几分钟时间,而安装360浏览器只要一秒钟。

这样,你享受到的用户体验更好,对于360这个品牌的亲切感也会相应提升。又比如,苏宁易购对电子商务业务一直雄心勃勃,但现在还是没办法战胜当当和京东,原因之一便输在用户体验上。京东的送货在全国20多个城市已经实现“211限时达”,意思是上午11点前提交订单当日送达,晚上11点前提交订单第二天上午送达。而此时,苏宁易购的送货速度还比不上一些单一的淘宝卖家,这样的用户体验自然不会很好,评价不会很高。

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关注用户体验设计的背后,不能忽视的是,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消费者的行为和思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买个东西货比三家就算是很仔细很辛苦的了,现在客户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够货比万家,而且还可以从销量、信用评价、好评等多个维度来进行比较。这些现象让企业不能以和它们的祖辈父辈一样的方式去赚钱,而是需要进行更多的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逆转。基于这样的对客户需求变化和社会化行为演变的深入思考,IBM甚至提出CEC——“首席执行客户”的概念。

事实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提升用户体验带来更大的可能性。首先,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整体数据,不会出现1万名消费者购买了,商家手里却只有其中100个人的相关数据,这样可以完全消除抽样调查带来的误差。这些可信的整体数据将为判断客户的需求与喜好提供参考,进而有助于用户体验设计。谷歌公司就是这么做的,谷歌打通了旗下多个产品与渠道的用户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让谷歌给每个用户勾勒出一幅画像,了解每个用户的偏好和需求。通过打通并集中管理用户偏好信息的方式,谷歌可以让旗下的每一个产品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另外,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个性化分析,这样有助于企业为每个不同特征的用户群量体裁衣,进行个性化营销。大数据时代,用户需求逐渐细分,市场越来越关注用户的个性化。而大数据可以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让企业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营销。针对不同的客户,在不同的时间,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营销,最终将用户群变成企业或产品的粉丝群。个性化营销给客户带来快捷、舒适和亲密无间的体验。企业可以成为用户的“好友”,也可以充当用户的“闺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有助于建立牢固的品牌忠诚度。

阿里巴巴曾经推出一项针对商家的大数据业务,称为“聚石塔”。凡是购买该项业务的商家,都可对消费者进行多种数据分析。这意味着,只要有顾客来询问过,商家就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了解到这个顾客以前购买过什么样的东西、浏览过什么样的网页、有什么样的购买偏好,这样就可以针对特定特征的用户“对症下药”,为顾客推荐最适合的商品。当用户接触这样的商家,感觉就像遇到一个老朋友一样,这样的用户体验效果很好。

从苹果公司重视用户体验逐渐成为科技霸主到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在重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的威力不言而喻。如果说苹果当年的用户体验更多来自乔布斯追求完美的态度,那么,大数据时代的用户体验则更多来自大数据分析的结果。

大数据下的预测性营销推广

在大数据下,有人能预测客户未来的购买意向,让自己的营销推广更精确。听起来这好像是天方夜谭,但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营销推广是可以实现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塔吉特百货是美国的第二大超市。一天,一名男子闯入塔吉特的店铺,他怒吼道:“你们怎么能这样!居然给我的女儿发婴儿尿片和童车的优惠券,她才17岁啊!”这家全美第二大的零售商居然会搞出如此大的乌龙?店铺经理觉得肯定是中间某个环节搞错了,于是立刻向来者道歉,并极力解释说:“这肯定是个误会。”然而,这位经理不知道,公司正在运行一套数据预测系统,男子的女儿会收到这样的优惠券,是一系列数据分析的结果。一个月后,那位父亲非常沮丧地打来电话道歉,因为塔吉特的广告并没有发错,他发现他女儿的确怀孕了。

在这名男子自己都还没有发觉的时候,塔吉特居然就已经知道他女儿怀孕了,为什么呢?难道塔吉特有神奇的读心术吗?当然不是。这件事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

原来,孕妇对于零售商来说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顾客群体,商家都希望尽早发现怀孕的女性,并掌控她们的消费。塔吉特的统计师们通过对孕妇的消费习惯进行一次次的测试和数据分析得出一些非常有用的结论:孕妇在怀孕头3个月过后会购买大量无味的润肤露;有时在头20周的孕妇会补充如钙、镁、锌等营养素;孕妇都会购买肥皂和棉球,但当有人除了购买洗手液和毛巾以外,还突然开始大量采购无味肥皂和特大包装的棉球时,说明她们的预产期要来了。在塔吉特的数据库资料里,统计师们根据顾客的内在需求数据,精准地选出其中的25种商品,对这25种商品进行同步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哪些顾客是孕妇,甚至还可以进一步估算出她们的预产期,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她们寄去最符合她们需要的优惠券,满足她们最实际的需求。

塔吉特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了全新的广告营销方案,它的孕期用品销售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塔吉特将这项分析技术向其他各种细分客户群推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2002年到2010年,其销售额从440亿美元增长到670亿美元。这家成立于1961年的零售商能有今天的成功,数据分析功不可没。

那么,塔吉特是怎么收集数据的呢?

塔吉特会尽可能给每位顾客一个编号。无论顾客是刷信用卡、使用优惠券、填写调查问卷,还是邮寄退货单、打客服电话、开启广告邮件、访问官网……所有这一切行为都会记录进顾客的编号。这个编号会对号入座地记录下顾客的人口统计信息:

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住址、住址离塔吉特的车程、薪水、最近是否搬过家、信用卡情况、常访问的网址等。塔吉特还可以从其他相关机构那里购买顾客的其他信息,如种族、就业史、喜欢读的杂志、破产记录、婚姻史、购房记录、求学记录、阅读习惯等。这些看似凌乱的数据信息,在塔吉特的数据分析师手里,将转换出巨大的能量。

塔吉特并不知道孕妇开始怀孕的时间,但是,它利用相关模型找到了她们的购物规律,并以此判断某位女士可能怀孕了。这个案例揭示了企业对于数据应用的一个新阶段。企业不仅利用商品的相关性促销,还利用事物的相关性预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

这种预测是利用事物的相关性来发现事情的变化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