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懂大数据
14928800000014

第14章 大数据下的商业运行

将信息变成一种企业竞争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所谓的“信息技术”的关注往往会偏重于其中的“技术”部分。一家网络公司的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其实就是购买和管理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获取数据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存储和预测的能力,正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我们看到,在信息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那些较早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能更快地发展并超越他人,从事相关技术开发的企业更成为当下最强大的实体。

微软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以公司内部电子邮件作为标准的沟通机制。在当时的中国,许多企业仍在犹豫是否采用电子邮件的时候,电子邮件已经成为外国企业讨论招聘、产品决策、市场战略之类事务的标准沟通机制。

接受大数据,并在不同的组织之间使用数据,用数据找出组织内部的关联,这给企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优势。不少企业会建立企业内部公用的数据库,通过将内部数据分析平台开放给所有跟自己公司相关的分析师、管理者和执行者,企业让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能提出跟商业有关的数据问题、获得答案并迅速行动。

脸谱的前任大数据领导人阿施什·图苏尔说:“新技术已经将我们的话题从‘储存什么数据’转化到‘我们怎样处理更多的数据’这一话题上了。”脸谱将大数据推广成为内部的服务,这意味着该服务不仅是为工程师设计的,也是为终端用户,即生产线管理人员设计的,他们需要运用“查询”来找出有效的方案。因此,管理者们不再需要花费几天或是几周的时间来找出网站的哪些改变最有效,或者哪些广告方式的效果最好。他们可以使用内部的大数据服务,而这些服务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设计的,这使得数据分析的结果很容易在员工之间共享。

有人断言,过去的20年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接下来20年的主题仍会是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而公共数据资源和内部数据资源一体化将带来独特的洞见,使它们能够远远超越竞争对手。正如“大数据创新空间曲线”的创始人和首席技术官安德鲁·罗杰斯所言,“你分析数据的速度越快,它的预测价值就越大”。企业如今正在渐渐远离批量处理数据的方式而转向实时分析数据来获取竞争优势。

如今,来自于大数据的信息优势不再只属于一些大企业。开源技术让其他企业可以拥有同样的优势。无论是老牌财富100强企业还是新兴的小公司,都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利用大数据来获得竞争优势。

与以往相比,大数据带来的颠覆不仅是可以获取和分析更多数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取和分析等量数据的价格也正在显著下降。但是价格日趋走低,需求却蒸蒸日上。科技进步使储存和分析数据的方式变得更有效率,与此同时,公司也将对此做出更多的数据分析。简而言之,这就是为什么大数据能够带来商业上的颠覆性变化。

从亚马逊到谷歌,从IBM到惠普和微软,大量的大型技术公司纷纷投身于大数据;而基于大数据解决方案,更多初创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基于云服务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大公司致力于横向的大数据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小公司则以垂直行业的关键应用为重。有些产品可以优化销售效率,而有些产品则通过将不同渠道的营销业绩与实际的产品使用数据相联系,为未来营销活动提供建议。这些大数据应用程序意味着小公司不必在内部开发或配备所有大数据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可以利用基于云端的服务来解决数据分析需求。

响应潮流,企业构建大数据战略

IBM的高层曾这样说:“我们每天都在创造大量的数据,大约是2.5×1011个字节——仅在过去两年间创造的数据就占世界数据总量的90%。”据福雷斯特产业分析研究公司估计,企业数据的总量每年以94%的增长率飙升。

过去几年,大数据一直致力于以较低的成本采集、存储和分析数据,而未来几年,数据的访问将会加快。当你在网站上点击按钮,却发现跳出来的是一个等待画面,而你不得不等待交易的完成或报告的生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沮丧的过程。

再来对比一下谷歌搜索结果的响应时间。2010年,谷歌推出了即时搜索功能,该产品可以在你输入文本的同时就能看到搜索结果。通过引入该功能,一个典型用户在谷歌给出的结果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页面的时间缩短为以前的1/5~1/7。当这一程序刚刚被引进时,人们还在怀疑公众是否能够接受它。如今,短短几年后,人们却难以想象要是没有这种程序生活该怎么继续下去。

数据分析师、经理及行政人员都希望能像谷歌一样用迅捷的洞察来了解他们的业务。随着大数据用户对便捷性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持续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于大数据本身,而是更快的洞察信息的能力。即时搜索功能这样的程序就向我们演示了“立即获得结果”的强大之处。

在这样的高速增长之下,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大数据路线图,至少,企业可以把获取数据制定为一种战略,获取范围应从内部计算机系统的常规机器日志一直到线上的用户交互记录。即使企业当时并不知道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它们也要这样做,或许随后它们会突然发现这些数据的作用。正如罗杰斯所言:“数据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最初的预期——千万不要随便将它们抛弃。”

企业还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来应对数据的指数型增长。照片、即时信息以及电子邮件的数量非常庞大,而由手机、GPS及其他设备构成的“传感器”所释放出的数据量甚至更大。在理想情况下,企业应让数据分析贯穿于整个组织,并尽可能地做到实时分析。通过观察谷歌、亚马逊、脸谱和其他科技主导企业,你可以看到大数据之下的种种机会。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往自己所在的组织中注入大数据战略。

成功运用大数据的企业在大数据世界中添加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大数据所有者。大数据所有者是指首席数据官或主管数据价值的副总裁。如果你不了解数据意味着什么,世界上所有数据对你来说将毫无价值可言。

拥有大数据所有者不仅能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策略定位,还可以引导企业获取所需的对前景的预判。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应用大数据进行决策已有多年,它们在数据处理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现在,很多人都可以拥有这样的能力。

养企业一定要学会“养数据”

“用数据”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而“养数据”则是一种数据战略,是基于深入业务理解的更高层次的商业决策。

“养数据”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要决定收集哪些数据。这个决定不容忽视,因为这可能是公司数据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公司的做法是有什么数据就收集什么数据,完全没有主动性,这样做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公司自主思考的能力开始缺失,对该收集什么样的数据不甚了解。事实上,被动收集数据的行为是“收集”,而主动收集数据的行为则是“养数据”。

如果收集主体是一家母婴医院,那么对宝宝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和妈妈的姓名等数据的收集,就是收集数据,因为在档案和出生证明上,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是母婴用品要针对家庭进行营销,那么这些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宝宝奶粉的品牌、家庭收入、职业等信息则需要企业自己主动去收集,而这些数据也就是“养”出来的数据。

养数据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网站自身没有的数据,要用户主动提供的;另一类是公司拥有的,但没有进行收集的数据。

若要收集公司没有的数据,在“养数据”时通常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技巧。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个性化的手机购物应用,它们会根据用户的偏好进行商品的推荐,让每个人都有完全不一样的购物体验。具体的运作原理是:当用户第一次使用这些应用时,界面中会弹出一些问题,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收集用户的信息数据,比如会出几款衣服,让用户挑选哪一款是更喜欢的。

这样,在几个问题之后,应用就知道用户的喜好了。这类应用通常还会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会让用户点“赞”,这个点赞的功能,就是让用户明确地告诉应用自己喜欢什么,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告诉应用自己的偏好。这样一来,应用就可以“养”出用户的核心数据。

对于公司有数据但没有收集的状况,则更多的是因为内部资源协调和公司决策的问题。很多提供餐饮和团购类信息服务的网站,通常会有一个功能是“把信息通过短信发送到手机”,这样就不需要用户进行特别的记录,不过有些网站会记录用户的手机号,而有些网站则不会。那么,这些手机号需不需要企业存下来呢?这就是一个与业务目的和资源协调相关的问题,如果目的是记录,则必然会需要开发人员在后台进行功能的优化,如果不记录,那就会丢失这部分信息。当然是记录这些数据,也即是“养”数据,因为这不仅能够校验用户的手机号码是否有效,还能够慢慢地建立起企业与用户的社交关系。

总之,用数据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而“养数据”则是一种数据战略,是基于深入业务理解的更高层次的商业决策,数据养的时间越早,积累的数据也就越多。养数据同样也是一种管理和商业艺术,在养之前可能谁也不确定最终会出现什么后果,但一旦养成,数据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