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连续多次之后,实验者停止给白鼠奖励,结果实验者发现,白鼠依然能够正确地按照声音提示向左转,并通过迷宫。这说明白鼠已形成了碰到岔路口就向左转的习惯。为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实验者向奖励白鼠的巧克力牛奶中加入了会导致白鼠产生轻微的恶心的药物。结果,白鼠还是会正确地按照声音提示向左转,并通过迷宫。不过,白鼠在向左转后,不再饮用实验者放置的巧克力牛奶。这足够证明,白鼠已养成向左转的习惯。
接下来,实验进入第二阶段。实验者继续让白鼠走T型迷宫,但是在白鼠到达迷宫岔路口的前几秒时,实验者利用光基因技术(利用光照抑制个体特定细胞活动的技术)抑制白鼠脑部下边缘皮质的细胞活动。
结果实验者发现,白鼠几乎立刻就忘记了遇到岔路口向左转的习惯,不再按照声音提示向左转。
实验者采用其他方法继续干扰白鼠走迷宫,使白鼠向左转的习惯被打破,且很快地形成了遇到岔路口向右转的新习惯。就算提示声音是向左转的,白鼠的选择仍是向右。
白鼠形成向右转的新习惯后,实验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实验者再次在白鼠到达迷宫岔路口的前几秒时,利用光基因技术抑制白鼠们下边缘皮质的细胞活动。结果,实验者惊奇地发现,白鼠立刻恢复了按照声音提示向左转的旧习惯。
通过实验所得结果,实验者得出:习惯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与大脑下边缘皮质有关;个体养成的旧习惯并不会被遗忘,大脑只是用新习惯取而代之。
心理学家们认为,在上述实验研究中所得的结果,显示了大脑下边缘皮质对个体的行为习惯有选择作用。但是这个实验还不能确定,对习惯的选择有作用的是下边缘皮质中的哪些神经元细胞。为进一步了解“大脑选择行为习惯”的真相,心理学家们正在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
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行为习惯对行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生理基础。比如上述实验中的大脑下边缘皮质区域。我们可以把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看做一次性光盘的刻录过程。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是刻录在光盘上的歌曲一样,只要刻录上去,就无法擦除,不会消失。而我们只能在不同的行为习惯上进行选择,就像是选择歌曲一样。因此,我们在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鉴于行为习惯不会被遗忘的特点,我们最好不要让自己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应该有意识地让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刚开始上班的人,应该注意不要养成打开电脑先将微博信息浏览一遍的习惯,这很耽误时间;可以培养自己早睡早起的行为习惯,这样可以让人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我们说了,最好不要养成坏习惯,但是有些坏习惯却已经存在。面对已经存在的坏习惯,我们应该怎样控制它们对行为的负面影响?
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知道,大脑下边缘皮质可以选择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可以为通过下边缘皮质提供新的、积极的选项,来降低旧的、消极的行为习惯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我们可以借鉴上述实验中的方法,来让自己养成新的、积极的行为习惯。首先,你需要确定目标,确定将要养成的行为习惯。然后,你开始养成习惯。一开始时,你需要对目标行为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让自己坚持该目标行为。比如,当自己准时起床时,奖励自己一顿美味的早餐。
当你认为行为习惯已经养成时,就将奖励慢慢地撤掉。比如,当你已经能够准时起床时,可以将早餐换回普通早餐。就这样,新的行为习惯被养成。而我们的行为选项多了一个,我们的行为不会再只受以前的旧习惯控制。
我们通常会通过意志力来抵制某些坏习惯。比如,很多人在早上起床时,都会努力地通过意志力来克服自己的赖床习惯。但是,通过意志力抵扰坏习惯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对喜欢赖床的人来说,早起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出,可以通过加大行为执行的难度来控制行为习惯,比如,你在晚上睡觉前少吃点饭,适当多喝点水,到了第二天早上,你就会觉得肚子很饿,很想上厕所。这让你难以继续赖床,你只能选择起床上厕所、找饭吃。这样,你的赖床行为就会成功得到控制。因此,当你这时的意志力不够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控行为执行的难易程度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
把遵守纪律培养成一种习惯
人内心的意志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遵守纪律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一个人不遵守纪律,那么他的意志力就不会有保障。哈佛大学里有一句名言:“一名合格的哈佛毕业生必须被打上纪律的烙印,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无论多么残酷的条件下都能完成任务。”
在哈佛大学,你可以学习成绩不好,但如果你不能遵守纪律,那就只能选择离开。哈佛大学从学生进入校开始就十分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关于纪律,哈佛大学博士威廉o拉德说:“我经常告诫学生,你必须做个聪明人,动作迅速,精神饱满,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不至于在走进社会后而忧心忡忡。你不该在思虑后才去行动,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先行动再思考。只有纪律才能使你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努力不至于白费。没有纪律就没有事业,你会碌碌无为地活着。有了纪律,你才真正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突尼斯卡塞林山口同德军的战役中惨败,第二军军长弗雷登道尔被就地撤职,巴顿临危受命,被要求将第二军训练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部队。
巴顿是1943年3月6日正式接管第二军的,而战役的总指挥亚历山大将军把军事进攻的日期定在3月17日。也就是说,巴顿只有11天的时间进行战斗准备。当务之急是使萎靡不振的军队恢复士气,提高战斗力。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根据长期的治军经验,巴顿认为一支纪律松懈、军容不整的军队是不会获胜的。所以,巴顿决心从整顿军纪入手,采取“不民主和非美国的方式”,将这群“乌合之众”好好地收拾一番。
已顿首先从严格作息时间抓起,并以身作则。他到任后的第二天早上7点钟,巴顿按作息规定准时到食堂就餐,结果发现只有他的参谋长加菲来了,他当即命令厨师马上开饭,一小时后停火,并发布命令:“从明天起,全体人员准时吃饭,半小时之内完毕。”巴顿抓住了吃早饭这一环节,杜绝了军人迟到的现象。
随后,巴顿发布了强制性的着装令:凡在战区,每个军人都必须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后勤人员也不例外。这项命令还适用于战区的医务人员和兵器修理工。对于违反此项命令的人规定了罚款数额:军官50美元,士兵30美元。巴顿半开玩笑地说:“当你要动一个人腰包的时候,他的反应最快。”
但是仍有些人对纪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解这一情况后,巴顿亲自带着人四处巡视,把不服从纪律的军人强制集中起来,进行了非常野蛮的训斥:“各位听着——我不会容忍任何一个不执行命令的兔崽子!现在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要么罚款25美元,要么送交军事法庭并记入档案,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些士兵只好认罚。
尽管巴顿的这些做法招致许多人的反感和咒骂,但他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震动了第二军,部队官兵一扫过去那种松松垮垮的作风,士气大振。
另外,巴顿继续以特有的方式激励部队。他跑遍了四个师的每个营,督促军官,鞭策士兵,顺便还要检查军容风纪的执行情况。他的检查极为彻底,甚至连厕所也不放过,因为上厕所的人最容易忘戴钢盔。他鼓励官兵们要有攻击精神,像狮子一样残酷无情地打击敌人,号召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冲杀,但不是为之死亡”。虽然官兵们对巴顿这种做法一时还难以理解,但他的高压整治确实给士兵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他们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后,巴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自己的战斗精神输入到了这支部队。虽然有人恨他,但是官兵都很尊重他,并开始效仿他。部队有了铁一样的纪律和秋序,士兵们恢复了自信和勇气。巴顿欣喜地看到,在短短的几天内,第二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将士们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军纪严明,这群“乌合之众”被锤炼成了无坚不摧的优秀团队。
战斗再度打响后,德军发起强大的攻势,但遭到第二军的顽强抵抗,他们表现得十分英勇。最后,德军无功而返。这是美军在北非战场取得的又一个胜利,足以证明第二军已经不是十几天前的那群“乌合之众”了,事后,巴顿自豪地说:“硝烟一散,我们看到没有一个美国士兵后退一步。”
什么是纪律?纪律就是依照规章认真执行,毫不含糊;就是指挥官让你一小时完成任务,你就不能拖到一小时零一分;就是当你站岗值勤时,蚊虫叮咬面颊,也不去拍打;就是像英勇的战士一样为了不暴露目标,纵然火烧全身仍然一动不动!你拥有良好的纪律,也就拥有了超强的意志力。
有了严明的纪律,才有执行力。一个行为散漫、工作拖拉、没有纪律观念的人,不会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不会自动自发地完成任务。纪律反映在每个细节中。对于哈佛大学的学生而言,就是准点上下课,按学校要求着装,按时按量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不违反学校、的每一个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