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的孩子,你究竟在想什么
14926700000029

第29章 孩子希望父母能为自己点亮一盏指路明灯(1)

实事求是地讲,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无不希望自己能独立做事,特别是渴望做成一件事或做好一件事,给小伙伴儿看看,给同学看看,给父母看看,但坦率地讲,多数的孩子们有这样的心,但还缺少这样的能力,他们有时做不好事却还要犯错误、受挫折,这时的孩子迫切需要的是,父母们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良好动机,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为他们的成功指明方向。

孩子渴望父母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

现在有许多父母以为现在的孩子教育条件已经够好的了,几乎是要啥满足啥,孩子不成才是孩子自身的事,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和学校教育还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需要。举个例子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在这个过程中,更能发现一个人的智力优势。但是,现有的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使孩子的发展空间很有限。看现在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难发现,除文化课以外,也开设了体育、美术、音乐、手工等课程,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孩子的要求;第二,这些课程往往因为文化课的重压,使得孩子无心顾及,学校也视而不见,这些无法改变的事实,使孩子发展的空间很有限。

可一个天才的诞生,往往都是挣脱出了惯有的教育束缚,例如,王永民小时候能在父亲的“车间”做手工,在当时,学校就没有手工课,但王永民并没有拘泥于当时那些课程的设置,一头钻进去而不顾其他。家里的这个条件,使他的发展空间比一般人宽广,这也是他能成为天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父母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善于拓展孩子的发展空间。一个优秀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以下条件。

1.认识空间

可以说,对学校以外的天地,在孩子的认识上是盲区,当然,我们不要求孩子超越认识自身的局限,能认识到精神、生命、社会、自然这些高深的东西。按照孩子的特点,我们至少要让孩子认识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让孩子了解不同的职业类别、科学类别和人文类别等,能使孩子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智力优势的事去做。

因此,父母要以孩子的发展为准则,来拓宽孩子的认识空间,不然,孩子就会变得僵化刻板。宽广的认识空间,能让孩子的发展有更多的机会——有时天才的诞生,不就是比别人多发现一些机会吗?

2.硬件条件

一个优秀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比一般人特殊一些的条件,因为他们的思路宽广,对硬件的需求就会比一般人特别。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些特需的条件,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举个例子说,我们只有为孩子配备了电脑,也才有可能让孩子有成为一个电脑行家;我们为孩子买了一架钢琴,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弹钢琴的高手……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接触电脑、钢琴……那他们就没有机会成为这一方面的人才。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们无法为孩子提供千万种硬件让孩子去选择,父母在硬件上为孩子发展空间的拓宽,就需要父母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利用社会资源,勇于让孩子去尝试;二是家庭的教育硬件资源的配置,一定要拿准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孩子多一些发展条件,让孩子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有兴趣的事去做,这样,孩子某些天才的特质就不会被埋没。

总之,为孩子拓宽发展的空间。能让孩子考虑到自身优势,选择最有兴趣、能发挥自己特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事去做。给孩子一个最好的定位,他在所学的领域内才能有所建树。

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

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像大人一样的做事情,但他们需要大人的帮助和指导,做父母的对此绝对不可不理不睬,而孩子也只有养成自己动手的意识才能做有所成。

让孩子学会做事情,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天才的造就,往往就源于此。

1.让孩子做事,使能力得到提高。

一个人能力的高与低,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文化水平,而是他在实践中有过多少锻炼。古语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就是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性。一个人书读得再多,如果缺乏做事的经验,也不会有什么超强的能力,所以古人又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因此,我们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只注重文化的学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动手去做一些事情,这样使孩子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有的父母以为孩子的能力培养就是让孩子学着弹弹琴、画画画、跳跳舞……其实不然,能弹琴、画画、跳舞固然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却不是一个有能力的基础,但让孩子做事,能使孩子获得的能力更全面,这种能力能使孩子很好地学会弹琴、画画和跳舞。比如,让孩子烧水去沏一壶茶。孩子如果从没有做过这件事,他就会先看水开了才会去洗茶壶、放茶叶,这样就会费时、费燃料,水开的时间太长喝了还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这是缺乏做事经验的结果,但如果孩子经过多次烧水有了一定经验以后,他就会摸索出一些提高做事效率的方法:在烧水的空隙里,他会洗茶壶、放茶叶,这些备好后,等水一开立马就可以泡好茶了。这样,就会省时省能源。潜移默化中孩子在这件事上就学会了统筹规划,以后在做事的时候,他就会知道如何提高做事的效率、如何运用一些做事的技巧等。这样,孩子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孩子去学习弹琴、画画和跳舞的话,一定比没有经过锻炼的孩子学得要快。

2.让孩子做事,能让他把小事情做到极致。

实践证明:一个人对一件事接触越早,就会对这件事了解得越深,他把事情做起来时也会越精,让孩子做事的目的也在于此。一个天才,往往就是对一件事比其他人有更深的了解,这样做起来就会比别人容易得多,这种与众不同就是常被人称作“天才”的原因。

安徽皖西有个著名的茶叶大王叫柯友强,他的茶叶生意做遍全国各地。他不仅把霍山的黄芽茶推向全国,自己还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小时候,他的父母从来不娇惯他,总要他去劳动。他家有块茶园,每当春季来临的时候,父母总会留下一块茶地,让上中学的柯友强在课余时采摘。孩子的零花钱,父母都要他在这块茶地上获得。开始时,柯友强摘下青茶就卖给了茶贩子,不久柯友强发现,如果把青茶炒成干茶来卖的话,价钱能翻好几倍,于是,他就学着在家里把青茶制成干茶来卖。在制茶的过程中,柯友强又发现同一种茶炒得越好价钱就越高,这是决定茶叶价钱的关键。于是,他又钻研如何把茶炒得更好。渐渐地,柯友强摸索了一套炒制黄芽茶的方法,他发现,如果用米来炒茶,这样能更好地控制茶味、茶形和火候,引得当地很多茶农都向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学习炒茶技术。就在柯友强上大学的第一年,他还发明了用小滚筒炒茶技术,他发明的小滚筒还申请了自己的专利,因此,柯友强被当地人称为“制茶专家”。后来,他在家里建起了茶厂做起了茶叶生意。没过几年,他把当地的黄芽茶做成一个品牌推向了全国各地,有一部分精品茶还出口到日本。

所以说,让孩子从小做一些事情,因为他们接受能力强,并且有一定的闯劲,他就能很好地掌握做事的技巧,能把别人看似平常的事做得与众不同。因此,一个天才的造就,就是让他在小时候就学会做事情,在做事中锻炼,在做事中成长。

孩子在六个方面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

子女各种需要轻重不一,母亲一定要想一想孰重孰轻。子女最需要妈妈什么帮助?

“没有母亲的孩子,遇到困恼事该怎么办?”名著《小妇人》女主角有过这样的问题。

妈妈和爸爸就是不同,直到今天,在一般家庭里,通常还是由妈妈帮助子女克服成长期的困难。

许多妇女觉得不知所措。有位做母亲的说:“我看到的文章全是说子女需要这个,需要那个,令我感到自己永远做得不够。有时我感到精疲力竭,像块挤于了的洗碗布。可是,我真想为子女克尽本分。”

然而子女各种需要轻重不一,母亲一定要想一想子女最需要妈妈什么帮助?

一、性情培育

母亲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待人接物要亲切有礼,知道这和学业成绩、运动表现同样重要。

性情培育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感情智慧”,即了解他人需要的能力。这样的人会有较佳机会出人头地。贝尔实验所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工作表现最好的工程师不一定“智商”最高,却最善于和同事协调合作。

二、少评多赞

我们都知道受到赞美对我们会起多么奇妙的作用。过分批评会渐渐令孩子过度自我批判,不敢冒险争取成功。

工商管理顾问杰克·罗森勃隆说,称赞孩子也要讲究方式对错。大多数父母批评孩子时讲得很具体,赞赏之间却空泛——“不错,很好,很乖”之类赞美让孩子感到光彩一阵子,很快就消散了。因此,赞美的话要具体。不要说:“你真勇敢。”要说:“你摔倒了还能起来,再骑上自行车,真帅!”要说明白为什么值得赞美。

罗森勃说,我们都有个“节骨眼”,赞要赞在节骨眼上,因为那才是我们在乎的。身为母亲,孩子在乎哪些事你应该比较清楚,也许是音乐、运动,或者某一门功课。如果你不知道,不妨问问孩子。

最后,由于孩子听一次赞美所能吸收的不多,赞美之词要经常说,每次赞美少许。100次1分钟的称赞,胜过1次赞美100分钟。

三、要谈“禁忌”

生活在这个危险的社会中,孩子很小时就会接触到毒品、酒精、性的问题。有些母亲视之为禁忌,避而不提。其实应该提。例如,研究人员1994年对加州南部五年级和七年级(相当初一)学生所作调查发现,曾与父母坦率讨论这类问题的孩子,吸毒和喝酒的可能性比较低。

由妈妈和孩子谈这些敏感的问题,效果特别好。首先,妈妈自己要熟悉有关问题,不论是毒品、饮酒,还是青少年的性问题,然后问孩子知道多少。六七岁的孩子可能在游乐场中听过一些故事,或者从电视看过一些东西。你要表明你谈这个问题为的是要孩子明白其中危险,而非对孩子不信任。要他们知道你乐于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乐于讨论他们担心发愁的事。

四、因时制宜

无条件的爱并不表示你不必立下规矩;立下规矩正显示你认为孩子对你多么重要。孩子如果逾越规矩,你要针对行为表示不满,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

孩子成长,限制当然要逐步放宽。儿子特别希望母亲少管。心理学家艾维兰·巴苏夫撰文说,男孩子有一种“内在的轰隆、轰隆声”,他们遇见第一辆玩具车就会引发。他们要冒险,要显显自己的男儿力量,那是很自然的。男孩渐渐成长,管教他们的方式也应改变,妈妈不必觉得孩子与她疏远了,也不要不敢管。18岁的儿子想自己开车上街,还是得照规矩来。

另一方面,女儿需要鼓励,以免拘泥于成规。巴苏夫认为,女孩子多半想讨人喜欢,因此需要知道如何享有社交生活而避免无谓后果。

儿女需要鼓励,而母亲在这方面作用很大。心理学家艾许顿·特里斯调查了250名学童,发现近半数的孩子喜欢母亲的职业多于父亲的职业。特里斯估计原因之一是孩子对母亲职业的性质所知较多,去看过母亲工作地点的机会也大些。

五、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德行指引:不仅要在大问题,大原则上灌输是非观念,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不可忽略。

有个母亲见到5岁的儿子在骑邻居7岁小朋友的自行车。她儿子说:“汤姆不骑。他上学去了。”孩子认为他的朋友不会计较,也许没有想错。可是她母亲坚决要他把自行车放回原处。她说;“不问自取是不对的。”

做母亲的若能注意涉及责任、诚实、忠诚之类的事情,就可为孩子树立价值观,让子女终身受用。最好的道德指引就是妈妈以身作则。如果她是非不分,罔顾他人权益,或者言而无信,她的子女将来也可能难当大任。

“我这是跟你学的。”你可不想听到孩子这样说吧。

六、亲子同乐

妈妈因为忙碌,往往只重“要事”:平常的管教,指导做家庭作业等等。可是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儿童更盼望的是能和妈妈一起欢乐。

这不一定花费太多的时间,只需要欢愉的心情,乐于给家庭作业加点轻松气息,或者将家务变成游戏。

史太太准备晚餐时,允许孩子和别人家的小朋友一起在厨房做作业,玩具、颜料、黏土等有时会与食物混在一起。多年后,她那念大学的儿子带一个老朋友回家晚餐。那朋友说:“伯母,我一直认为到你们家来是最好玩的。我们笑声不断,而且汤里面还有玩具呢!”

做母亲不容易,但不应是沉重的负担。有时也许要放松一点责任感,暂时放下对自己的要求,和孩子欢乐戏耍一番。

孩子烦恼时需要父母帮助来排解

生活经验告诉父母,孩子发脾气、使性子,那一定是遇到了烦心事,但父母们想过没有,此时的孩子想的是什么,父母要怎样去应对烦闷中的孩子,看这个例子:

“真烦,临近期末考试了,老师却让我参加元旦演出,这会影响我考试的成绩呀?”女儿一回家就开始嚷嚷。这点事就觉得烦了,那妈妈整天既工作又要干家务,也没觉得烦?你这孩子真是的。妈妈不无讥讽地说。

“你不是让我期末考试保持前三名吗?你以为有那么容易呀?现在再加上元旦演出,我怎么可能考出好成绩呀?”

一想到女儿的考试,妈妈马上转变了话语,“那要不跟老师说说,咱不去元旦演出了,你觉得呢?”

“要说你去说,我可不敢!”女儿瞟了妈妈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