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14924200000019

第19章 父母一定要了解的幼儿敏感期(3)

喜欢哼唱的音乐敏感期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才华横溢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与生俱来的才能,这就是我们日后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能力。当孩子发现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会创造出一种叫“音乐”的东西时,他们便进入了音乐的敏感期。

在音乐的敏感期,孩子会用音乐的方式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感受:

3个月的我,最喜欢妈妈抱着我,轻轻哼歌给我听。当妈妈不理我的时候,我就放声大哭,如果妈妈只是很烦躁地抱着我走来走去,遗忘了给我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这个程序,我就会哭得更厉害。

我6个月大了,一觉醒来没看到妈妈,就哇哇直哭。即便爸爸讲故事给我听、拿玩具打发我,我也不吃这一套。咦,不知怎么的,爸爸突然碰了我的玩具电子琴,这动听的旋律就像妈妈抱着我时哼唱的歌,我不哭了,爸爸也松了一口气。

快两岁的我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学大人唱歌。外婆教我《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轻而易举地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一次,妈妈回来了,外婆唱到“世上只有……”故意停住,我呢,立马接上“妈妈好”。妈妈亲了亲我,说了声“谢谢宝贝!”可是,后来妈妈听多了说我是条件反射,说我像只小麻雀,唧唧喳喳不停歇。我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了,真记住了歌词和旋律,所以才会自然地接唱,好想反驳她!

我已经4岁了,能完整地唱一首歌了——《小燕子》,身子也会随着韵律扭来转去,每次这么小露两手,总会赢来一片掌声。虽说我很喜欢唱这首歌,可是我不喜欢每次一有客人来,妈妈就推我出来叫我演唱,就好像学唱歌就是为了表现自己似的。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当我们再次梳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认知与发展的轨迹时,便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岁的幼儿能够把握节奏;3~4岁的孩子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以后,孩子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且能够自发地用动作表达出来;6~8岁时,孩子已经能够深深地沉浸在音乐中了。

很显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用听觉在感觉音乐,还在用整个身体的肌肉和心灵去感觉音乐,而只有身心两方面真正投入到音乐中时,孩子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同时,由此产生的动作也才是充满生命的,而这一切皆源于孩子对音乐的渴求。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对其施以不同的音乐教育,才是父母最需上好的一门必修课。

而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大多出现在4岁左右。在这个敏感期,孩子很喜欢亲近音乐,等待或寻找特别的音乐环境,实际上,这个具有艺术天性的群体正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方式和思维方式表达他们对眼中世界的真实感受,毫无疑问,这对发展他们潜在的音乐天赋大有裨益。事实上,这也在暗示我们父母,只有耐心地观察、真诚地接受孩子的这一自然天性,才是为人父母培养孩子最应该做到的。

丰富的情感表达敏感期

事实上,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成人想象的复杂,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成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也并不是所有成人都能以孩子的方式与之沟通交流,并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又一个关键时期。

孩子4岁半的时候,母亲去外地学习,每周周末回来一次。

后来有一段时间,就连孩子的爸爸也总是要出差,那段时间,夫妻俩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小姨照看。

可是,最近一次当一家三口团聚时,孩子突然拉着被子的一角,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时间不能像被子一样可以拉过来,还可以拉过去呢?”

孩子这么一问,让妈妈有点迷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把时间拉来拉去呢?”

孩子双眼一眨一眨地说:“那样的活,我就能回到小时候(他总把3岁以前叫做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天天在一起,这有多好呀!”说到这里,妈妈顿了一下,没有说什么,孩子又接着说:“妈妈,你和爸爸不在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觉,想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当妈妈听到这里,眼前突然浮现出每周周一早晨,急匆匆地去赶火车,而孩子总是故作潇洒地说“妈妈,一路顺风”的场景。想到这里,这位妈妈禁不住泪如雨下。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4岁多的孩子竟然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感人的表达方式!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小孩进入了情感表达的敏感期,对于情感,他们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父母外地出差没有时间陪伴他们的时候,当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按时去幼儿园接送他们的时候,当父母疏于理解没有及时理解他们行为以及情绪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哭闹、伤心的一面,因为父母的这些做法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形成这样一个讯息: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爸爸妈妈不再喜欢我了。其实,并非父母不爱孩子了,只是父母没有了解孩子的“心事”,孩子误读了父母的“反馈”。只有当父母回归孩子的真实生活时,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孩子3岁之前,当父母与孩子分离时,他们必定会哭闹,不过此时的哭闹中所含的情感因素并不是很多,因为此时的孩子尚不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也许,就在前一个小时,面对外出的父母,孩子还认为父母是消失了;然而,到了下一小时,面对又回来的父母,孩子很可能就会以为父母又突然出现了。事实上,孩子的这种因为分离而表现出的哭泣反应只是因缺少安全感而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情绪反应。

但是,当孩子4岁以后,他们已经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喜欢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在这种时候,如果父母疏于陪伴孩子,疏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他们就会伤心、哭泣,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他们觉得这是父母不爱他们的表现。然而,哭过之后,孩子还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事”也就产生了。

因此,当父母面对爱哭鼻子、在意别人是否爱他的孩子时,你的情绪不要敏感,也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评,当然,更不能无视孩子的感情。学会接纳孩子的感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孩子增加交流的时间,孩子的心自然会敞开。其实这个时候的孩子,只是通过外在形式上的“退缩”去获取更多的关注和爱,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在为下一阶段要面对的外面世界而积蓄能量。

喜欢阅读的阅读敏感期

突然有一天,孩子开始热衷于拿支笔涂涂画画,甚至假装在写字,仿佛撰写文章似的……孩子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阅读和书写的敏感期,发觉了文字的魅力;作为父母,你的任务就是点燃孩子的读写热情,帮助孩子度过书写的敏感期。

对于孩子来说,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就会进入某个敏感期。一般来讲,当孩子到了五六岁,就会进入阅读敏感期。此时的孩子特别喜爱阅读,态度也是非常积极。事实上,在孩子的任何一个敏感期,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不会觉得这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一个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往往会呈现两条清晰的轨迹:第一条轨迹是他人阅读阶段,这条轨迹大约出现在孩子3岁左右,此时他们因为还不识字,所以常常要求成年人读书给他们听;第二条轨迹是自己阅读阶段,大约出现在孩子五六岁左右,此时他们已经有独立阅读简单图画书的能力。

我们常说,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些特殊行为往往可以断定他们进入了某一敏感期,但是阅读敏感期不同。在这一敏感期,尤其需要父母为孩子提供相应的环境刺激,这样阅读的敏感期才能被激发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或是很少接触图书,那么,他的阅读敏感期往往不会出现或是出现得很晚。反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有意识地让他接触书,为他读书,那么这个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很有可能会提前出现。

不过,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的意志力往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也很差,因此,这种时候,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人的兴趣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一定客观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这就要求孩子的父母,在我们激发、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时,一定要善于根据孩子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采取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当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发现艰巨的阅读任务是那么的令你轻松而愉快。

阅读是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神圣的书本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好多问题,所以把握好这一敏感期,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自然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

与阅读敏感期关系密切的就是书写敏感期,这一敏感期大约出现在孩子3岁半至4岁半这段时期,而当孩子到了五六岁,书写敏感期就会达到高峰。每个孩子在书写敏感期的表现也不大一样,有的出现得早些,有的出现得晚些,也有的甚至没有明显的表现。但凡进入书写敏感期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从开始用笔在纸上戳戳点点,到来来回回地画不规则的直线、不规则的圆圈,直至可以书写出规整的文字。

事实上,在孩子书写的每一个阶段,只要父母善于给孩子创造书写环境,他的书写敏感期就会提前出现或是爆发得更猛烈。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第一次用笔成功地在纸张上留下印痕的孩子,因为大受家人鼓舞,虽然只是一些不规则的小点或是歪歪扭扭的线条,但是,大人还会不断地激励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描述他“书写”出来的奇迹。

当然,在书写这一敏感期,父母对待孩子这种行为的态度,以及父母能否为孩子提供有利这种技能发展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孩子书写激情能否维持更久,书写技艺能否更精湛的原因所在。

因此,当家人面对孩子煞有介事的描述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赏识,并恰当地应对孩子的书写敏感期,毫无疑问,这是激励他们充满激情地走入书写世界的一种非常必要的方式。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千万不能为了急于培养孩子好的书写习惯,就不断地干涉、纠正他们的书写方式,否则,只会一点点地磨灭掉他们的书写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