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高于一切
14923100000006

第6章 社会秩序的实质来自心灵秩序——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守护神(1)

社会需要秩序,而秩序从何而来?从表层上看是来自社会既定的规则,而从深层次上看则是来自于人的心灵信守。纵观古今中外,几乎一切社会乱局都首先来自于人心紊乱。人心乱了,人的言行也就没有了章法,社会就会呈现一片混乱局面。所以,心灵秩序是引领社会秩序的中枢神经。而心灵秩序则来自于人的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之后的平衡定式,这种平衡定式便是人人都必须恪守的道德标准。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社会秩序的实质来自心灵秩序,而道德则是社会和谐的守护神。

1.诚信开天下,道德载万物

信用属于社会道德底线的基本层面,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为利益正名,为个人利益正名,确立起义利统一的新观念,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成为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杠杆,也成为经济活动的直接价值目标。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拜金主义泛滥起来,一部分人不能适应剧烈的市场竞争,成为“见利忘义”的俘虏。大量的假冒伪劣行为涌现出来,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上造成了难以计量的经济损失,而且在思想道德上严重地腐蚀了人们的心灵,给道德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道德建设的层面上把道义与利益、权利与义务、权益与责任统一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建立一种社会的“善恶报偿机制”,要依法落实公民的各种权利,使他们获得正当的利益;与此同时,要引导人们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优先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义利统一,我们必须要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在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时,言不及个人之利,否则认为必然会导致个人主义抬头。这种认识和做法只会导致人们对集体主义的怀疑甚至是否定。另一种是鼓吹个人利益至上。把社会和他人看作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讲个人实惠,应该充分乃至无限满足个人利益的实现。这是与社会主义义利观格格不入的,也是与集体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一个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比任何事情都可怕。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曾参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不料,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发现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生气地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人不能言而无信,对待孩子这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

诚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诚信不能以他人的诚信为前提。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身体力行,影响周围,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在边城乌鲁木齐,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

一位名叫吴玉兰的75岁老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她的丈夫和儿子——两位至亲至爱的人,都因重病久治无效,相继离她而去。丈夫和儿子走了,却给吴玉兰老人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一贫如洗的家。

悲痛欲绝且在这个世界上已无任何牵挂的吴玉兰老人,曾以服药自杀的方式试图追随丈夫和儿子而去。然而,当她清醒过来后,想到家里因给丈夫、儿子治病还欠下了5.4万元的债务时,她又强咽下自己的悲伤,重新振作起来,开始走上一条九年拾荒还债的漫漫之路。

九年的时间,可能对有的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可是,对于吴玉兰老人来说,这九年可谓是千辛万苦、度日如年。这期间,老人捡过废品、卖过破烂。后来听人说钢渣好卖,她又开始每天凌晨4时到附近钢厂捡钢渣。捡满一袋钢渣约20公斤,每天老人总要捡满五六袋的钢渣。而且,为了让自己的钢渣一公斤能多卖几分钱,她总是要多走十多公里到另一个收购点去卖。不仅如此,九年来为了还别人的债,吴玉兰老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节俭和苛刻,可能也是我们许多人都无法想象的。这些年来,老人没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子,甚至是一双袜子。无论寒暑,老人几乎都是冬天不烧煤、夜晚少开灯(据说,有时一个月她仅用了1.2度的电)。

为了节约开销,老人每天有时间还要去菜摊上给人帮忙,为的只是每天收摊时,别人能送给她一些没有卖完的剩菜……在吴玉兰老人九年的漫漫还债路上,有许多好心人给了她极大的同情和帮助,而且,所在社区的领导得知她的情况后,也专程上门看望和慰问。然而,这位吃尽了千辛万苦的善良老人,面对大家的帮助和领导的慰问时,却显得有些难为情和不自在,甚至还因为自己的事情给大家添了麻烦而自责。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管多难,我都要自己还清。”这是吴玉兰老人在这漫漫九年中和事后接受采访时,最爱说的、也是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2008年,吴玉兰老人终于靠着自己的省吃俭用和手拉肩扛,还清了所欠全部5.4万元的债务。据说,那一天,如释重负的吴玉兰老人一个人在家里开心地唱了整整一天的歌。事后,老人为了奖赏自己,还特别花了30元钱,为自己买了十多年来唯一的一件毛衣。

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然而,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从三鹿奶粉到染色馒头等等,这些都在表明诚信这一传统美德不是被发扬光大了,而是被某些人完全抛弃了。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值得我们深思。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企业家,他的身体里必须流淌着道德的血。这同样也是对我们公民的要求。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可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

有一位北京市民说:“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个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社会。”这句话很朴实,但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赢得他人的诚信成正比,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的诚信回报。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个个出力,个个受惠。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不但事关全社会的整体和谐,也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这个信用体系的建立绝非个人力量所为,而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足,还体现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如果把和谐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那支撑着这座大厦的基础,就应该由发达的经济、良好的环境、充分的民主、合理的制度以及高尚的道德等诸多因素构成。这其中,道德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作用尤为重要。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如下一段话:“我认为,我们的人文学家要有一个共识,就是今后的世界不是一个完全靠科学技术的世界,而是要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我们的文艺发展,让人类的社会朝一个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物质的科学技术,站在传统的根基上,发展我们的新文化艺术,让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成长起来,同时,把中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出来、开辟出来,贡献给全世界。这是我的一个梦。”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的道路,就是我们所说的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的道路。而构建这一社会的基础就是公民的道德建设。

在2011年9月20日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上,我们再次看到了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千里送薪,诠释“诚信”二字最珍贵的含义;“最美妈妈”吴菊萍不计后果爱心托举,给坠楼女童带来生的希望;“索道医生”邓前堆在溜索上来来往往28年,为当地百姓送去医疗服务……一幅幅震撼人心的道德“群英谱”,生动展示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一支红烛点亮一间屋,一片火把照亮半边天。这些道德模范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全社会激发起无数人向善的力量。道德在社会中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和谐的公德建设,可以成为整个国家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什么是幸福?就是安全、和谐、富裕、文明的总和。大家能够互助,互相支持,高尚的情操加上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就是组成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一个社会、一个家庭而言,道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模范家庭、平安家庭都要以道德为基础。有了很好的道德基础,不用去想,自然就会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这种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寓平凡于伟大之中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足,还体现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固然是公德建设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一个国家在道德方面世风日下,恐怕也很难实现长期的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追求礼仪道德的民族,历史上也有着无数感人的道德故事:

孔融让梨中的谦让、孟光梁鸿举案齐眉中的和睦、陶母言传身教中的爱子、乐羊子妻断机劝夫中的深明大义……每个故事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道德风尚,也成为今天我们增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生动教材。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和道德力量的重要,对于整个国家也是一样,愚公移山改造自然、苏武牧羊不辱使命、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每个故事都有着无穷的道德感召力,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张海迪、赖宁……每个人都曾激起亿万国人自强不息、建设祖国的热情。今天,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从根本上讲也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是基于对公民道德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2001年9月20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此后的十年中,我国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用榜样的力量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关系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努力学习楷模的精神,并把它们内化成自觉的行动,各级政府部门也要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活动,让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3.道德是秩序的无形维护者

秩序源于道德并成于规则。当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愿意遵守道德规则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有秩序。

伦理道德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使人格高尚起来。道德还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有实用性的人文知识,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在人类经济高度发展、科技急速飞跃的今天,人类在精神上守护这样一种理想,在文化上保持这样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伦理学以构建和更新人类文化价值体系,唤起人类的理性和良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开发人的心性资源,开拓更博大的人道主义和人格力量等方式来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里的“天地人”之间,我们看到了一种和谐。而和谐离不开其间的一个“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