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高于一切
14923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一把标尺,衡量着高尚与卑微;它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它更是一种力量,鞭策着人们与真为邻,与善为伍,与美同行。

我国向来就是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度。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及后来“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语言,是人们纯洁内心弹奏的最美妙的音符。从尧舜禅让到孔融让梨,从舍生取义、以身报国的革命先烈到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一个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是人们崇高品德绽放出的最美花朵。翻一翻中国的历史,不管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现代史,无不闪烁着道德的光芒,无论何时都会让人们心潮澎湃、无限敬仰。

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物质达到了空前的丰足后,社会道德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贫乏。当众生喧嚣几乎遮蔽凶手连捅受害者八刀的残暴,当留日学子将屠刀挥向自己的母亲,当瘦肉精和染色馒头大行其道,当躺在车轮下的小悦悦面对的只是路人冷漠的眼神……面对这一切令人咂舌的惨剧,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了?我们的社会俨然迎来了必须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分”。

“经济在发展,道德在滑坡”、“市场在繁荣,人心在恶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管理者面临的不争事实。是谁糟蹋了我们的道德?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良心?是谁折杀了我们的诚信?是谁倾覆了我们的公平?是谁掀翻了我们的正义?面对社会上不断上演的一幕幕道德沦丧的丑剧,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身后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课题已经展开,警钟已经敲响,挑战已经到来:

拯救道德,拯救诚信,拯救人心,拯救公平,拯救正义,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同呼唤。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精神,器就是物质,两者必须平衡,才能维持社会的和谐关系。人类几千年来都一直被这两者撕扯着,纠缠着,社会管理者也一直在做着平衡的努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曾经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国家,人们的社会生活,处处被绑架上了道德法庭,接受道德的拷问和质询,乃至于忽略甚至践踏正常人性的底线,“道德杀人”曾经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这无疑代表了时代的巨大进步,但我们需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物质主义的糟粕之中,导致道德上的虚无、沉沦、扭曲与异化。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只有真正构成平衡关系、和谐关系,才能重建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高地。

道德是一种心灵的自觉,体现为自觉的信守,自觉的遵循,自觉的修正,自觉的行动和自觉的习惯,并最终上升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管理境界。

道德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机管理和效果管理,“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和“做到什么效果”必出于一种自认为合乎某种情理的动机,也必产生某种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关系的效果。这种动机总是源于对某种欲求进行满足的目的,同时在效果上又不背离于自身对善恶判断的标准,而正是这个标准才具有了一种对动机的实施进行制衡的力量,这便是道德的力量。这个标准也就是道德标准。如此说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而只有大家趋同并形成共识的道德标准,才具有至高无上的普世价值,才是管理者们应该倡导并竭力推行的社会道德标准。

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是站在心灵制高点上的公正的法官,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德问题不能完全靠体制,个体的修炼和塑造同样至关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官员也好,学者、公众也罢,都应上有对精神信仰的敬畏,下有对制度约束的顾忌,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正视道德失范现象,正是为了促进道德重建。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身边依然有不少人,固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有着自己高尚的道德追求和道德操守。道德重建,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精辟深刻的论述,阐释了道德的深刻内涵以及道德修养的简便途径。无论你是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领导、普通员工,还是在校学生,都有必要沉下心来好好读读本书,因为只有重建全社会的道德高地,只有驱除自己心中的乌云,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灿烂的星空。

本书阐述的是道德问题,其实也是管理问题。靠什么管理社会?靠什么管理国家?靠什么管理企业?靠什么管理自己?表面看靠的是制度,实质上靠的是道德。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同样要从管理心灵开始。而道德就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并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

本书既可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自省读本,也可作为各行业新老员工和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培训手册。

作者

2012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