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14922700000015

第15章 应对突发事件的必备能力(3)

2.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在全面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各基层单位要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组建工作

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重点流域的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县、乡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村委会,要组织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2)深入推进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

县乡级人民政府、村委会、国有林(农)场、森工企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草原风景区等,要组织本单位职工、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各有关方面要加强森林草原扑火装备配套,开展防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

要建立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地方政府要对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装备建设给予补助。

(3)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县级气象部门要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台风、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控,开展防范知识宣传,隐患和灾情等信息报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地质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给予保障。

(4)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应当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管理。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属地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建立队伍调运机制,组织队伍参加社会化应急救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可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5)推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

县级以下电力、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交通、市容环境等主管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织本区域有关企事业单位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

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6)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

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级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重要内容。卫生应急队伍的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费用由地方政府给予支持。

(7)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

县级人民政府建立由当地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应急能力。

3.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建设要纵向到底,深入到基层,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不留缺憾。并为此制定出相应的保障制度,以便使基层应急工作得到正常正确和有序有效的运转。

(1)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县级人民政府要对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确定各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气象、安全监管、环境、电力、通信、建设、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2)完善基层应急队伍运行机制

各基层应急队伍组成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立即集结到位,在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安排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3)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

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强知识培训。

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应急志愿者组建单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并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地方政府根据情况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给予适当支持。

(4)加大基层应急队伍经费保障力度

县、乡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

(5)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认真研究解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员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的免交过路费等政策措施。鼓励社团组织和个人参加基层应急队伍,研究完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登记管理制度,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研究制订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标准并配备必要装备。对在应急管理、应急队伍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示范工作,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必备能力

人民群众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既可能是受灾者,也可能是自救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互救者或救援者。所以,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政府的应急努力很重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更重要。

1.增强危机意识,普及应急知识

突发事件是一种意外事件,每个人都时时处在意外的危机、危险和威胁之中。人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必须树立危机意识,要想到随时可能会出哪些事、出了事应该怎么做?一旦发生了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作为普通个人,应该怎样有效地去应对?平时又该如何注意防范?这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的大事。所以人们要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心理,并有意识地学习应急知识,普及应急法规,识别各类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危害,掌握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和方法。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群众进行应急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现在很多地区都编了一些有关应急的手册,并派发到一些群众手中,其中系统地介绍了一些如何应对常见突发事件的知识。另外,还有一些专业应急机构,比如三防办、民防办、森林防火办等等,也都在做一些应急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比如深圳一度山火比较频繁,曾经在一天内发生4场大火,而且基本上都是人为造成的。所以有关部门就加强了森林防火宣传,在一些主要山坡地带,特别是在节假日市民喜欢搞登山活动的地方,都树起了很多牌子,提醒民众上山一定不能带火种,要注意安全等。通过这些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政府的危机管理也特别注重建立预防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经常搞一些防空演习或者重大事故处置演习等,提醒群众注意公共安全、防止危机发生。再比如你要到海外去旅行,哪些国家比较安全,哪些国家有危险,应该注意些什么,政府都会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来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帮助你搞好安全预防,这样就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此外,如果真的发生危机事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契机,有效转化为教育的资源、管理的资源,使得以后不让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采取积极行动,开展自救互救

应对突发事件,作为社会个体,也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一方面要配合政府,积极参与防灾救灾工作,一方面要根据情况采取有效的行动,开展自救互救,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主动实施对他人的救助。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还应该积极参与防灾或者应急演习,学习应急知识,提高应急技能。各地政府有时还开展一些“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的自救互救常识讲座,涉及地震、火灾、溺水、触电、交通事故以及地铁、商场等发生意外事故的危害和逃生、救护方式,人们在社会上一旦遇到意外,就会使自救和互救变得更为科学有效。特别是在互救方面,更需要一些救助常识。

比如搬运伤员时,一定要根据突发事件危害程度、伤情、地形等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工具和方法,迅速地将伤员搬到安全处包扎急救。搬运伤员应注意:

①搬运前,做好初步急救处理;

②搬运动作要轻快,避免不必要的震动,尽量减轻伤员痛苦;③搬运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伤情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头昏、眼花、脉搏细弱等,要立即送到最近医疗站进行急救或就地抢救,待伤情好转后再继续转送;

④冬季护送时肢体应注意保暖,防止冻伤和坏死;⑤利用担架或门板转送,伤员应头在后,便于后面担架员观察伤情;上坡时头在前,下坡时头在后,等等。

所以,如果不懂得自救和互救的基本常识,就会失去了救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