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压力决定动力
14920800000014

第14章 让压力成为鼓励学习劲头的动力(2)

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科学法非常重要。

1.延伸式学习。

(1)空间范围延伸:终身学习就是把人们带进了学习社会。在学习社会里,全民学习意识普遍形成,人们的学习是自愿的,而且这种学习不仅单独存在于学校和类似机构中,并且也出现在工作中、家庭中、娱乐场所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它“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人人是学习之人”。

(2)时间范围延伸:顾名思义,终身学习它是一种开始于生命之始,终止于生命之末的学习,这种学习并不一定要绝对集中时间,甚至连续不断地去学习,而是以“学习—劳动—学习—劳动……”的模式进行反复回归,交替循环。最终使“文化知识”和“劳动经验”不断升华和飞跃。

2.选择式学习。它不同于传统学习过程那种强调系统性、全面性的学习模式,而是一种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且针对性很强的学习。人们可以从社会已蕴藏着的,或正待创造出的大量而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广泛而多样性地选择学习(或受教育),使自己尽可能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并且还能达到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的目的。

3.创新式学习。终身学习最突出的特征是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它之所以有别于传统学习,是因为传统学习模式是通过学习获得原先已经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用以对付已知的和重复发生的情况,但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必然是:导致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个人的止步不前,造成人们只有服从危机的任意摆布。问题还在于,人们活着的意义远远不止是为了适应社会,生命的价值应该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为己任,而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因此,要创造新社会、创造新生活、创造新文化,就必然要创造性地学习。创新学习,就是要让每个人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

总之,终身学习和受教育不再是人生阶段性的任务。依托信息化社会的便捷,学习和受教育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龄段,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和工作不再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而是可以在人的一生中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同时,终身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时而是教师时而是学生。

要经常有“归零心态”

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的时候,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

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躲在角落里抽烟,或和工友偷懒聊天,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刺激。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里的世界,一切都充满乐趣,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生活节奏是那么的快,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的加大。每过一段时间,或每到一定的阶段,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摆脱的压抑和烦躁,主动地寻求排解和减压是很正确的做法。在连得三届NBA总冠军后,神话般的飞人乔丹也未能免俗,当他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需要他证明的时候,他感到了空虚和茫然,于是选择了退役,改行去打小时候就很喜欢的棒球。结果不但反应太慢,而且脚步不够灵活,勉强在芝加哥白袜队混了个板凳队员。每天有大批的球迷涌进棒球场,他们不是来看棒球的,而是喊着排山倒海的口号,请求乔丹回去打篮球的。虽然成绩不佳,但乔丹依然非常快乐,他对朋友说:我需要换一种方式前进。直到公牛队面临着连续两年失利的关头,乔丹才像个贪玩的孩子一样回到球队。那一天,克林顿在白宫早会上说:截止今天,我们今年总计创造了60万个就业岗位,现在是60万零1个——乔丹回来了!随着一句简单的“I"mback”,乔丹重返NBA,与伙伴们一鼓作气,又取得了一个三连冠,成就了NBA历史上一个遥不可及的王朝。

归零心态最容易创造工作热情,他要求每一次工作都应从零开始,前面无论多少都不能计算成绩!一切从零开始!每一天都是一个新原点,每个任务都应以一种崭新的心态去学习新东西并完成。永远不要把过去当回事,永远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全面的超越!就如同“空杯心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了结清空。这是每一个想在职场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最重要的心态。

1993年,郭士纳接手了连比尔·盖茨都预测将在几年内倒闭的IBM。显然,外界对他并没有寄予厚望:他来自食品与烟草的职业背景和不懂IT技术的短板,让许多批评家和分析家认为他在IBM的CEO职位太荒谬。结果让那些“大家”大跌眼镜。因为不受固有的环境和思维的束缚,这位“外来和尚”比懂行的精英们更能、更会大胆变革,从而让IBM这只大象跳起舞来。

把过去“归零”,我们就不会成为职场上那只背着重壳爬行的蜗牛;把过去“归零”,我们才能像骨骼中空的鸟类那样轻盈地飞翔。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当我们以“归零心态”去面对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时,我们就会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创造新成果。

定期给自己复位归零,清除心灵的污染,你会发现:原本枯燥、缺少激情的生活和工作原来是那么的美好。放下包袱,扫掉阴霾,热爱生活,尽情地享受生活。

学习永远不晚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不学便老而衰”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长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就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绝非耻辱之事。”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致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中年后又当了二十多年的小官吏,当他毅然弃官就学、立志著书时已五十四岁了。

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三十岁才开始学画。后来成了国内外著名的画家。这些名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智慧背囊》里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日语学习班开学报名的时候,来了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

“给孩子报名?”负责登记的小姐问。

“不,给自己报。”老人回答。

小姐愕然。屋里那些年轻的报名者也愕然。有的甚至止不住嗤笑起来。

老人解释:“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里咕噜的,我听着着急。我想听懂他们的话。”

“您今年高寿?”小姐问。

“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