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眼界决定境界
14920700000006

第6章 眼光越深邃,认识越理性(1)

人们认识问题是否理性,思考问题是否合乎逻辑,判断问题是否实事求是,与其看问题的眼光深浅密切相关。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对客观事物擘肌分理,层层剥茧,触到要害,抓到关键,这样的眼光才是深邃犀利的,才是洞幽烛微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人看问题总是很片面,很肤浅,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抓不到问题的实质,说话说不到点子上,动辄跑题;做事做不到要害上,经常跑偏。这不但大大影响了工作的质量,也大大影响了做事的效率,而且更事关水平和素质。有道是“眼光越深邃,认识越理性”。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让自己的眼光在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淬火,努力给自己安上一双火眼金睛,力求把问题的本质看穿,把事情的内幕看透,这样,我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才能拨云见日,开门见山,删繁就简,深中肯綮。

放弃完美,回归现实

也许每个人都喜欢追求完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这个世界最终却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人存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我们经常见到,经常听说,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也说明了人的眼界和境界是不断提升的,在不断的追求中,人是可以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新的高度的,并且永远都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待自己。

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领会其中的真意。在尝试着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许多人获得的却往往是一个不完美的结局,甚至获得的却是一个悲剧的人生。因为,他们太注重完美,从而忽略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一份幸福和快乐!

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盘子想要找回完整的自己,于是决定去寻找自己的那一小片。由于它不完整,所以它滚动得很慢,因而它有足够的时间欣赏到沿途美丽的鲜花,和小虫子们聊天,充分享受阳光的温暖。它找啊,找啊,找到了许多不同的碎片,但没有一片是它自己的……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可是,完美无缺的盘子滚动得太快了,它错过了花时,忽略了小虫子,再也无法去尽情享受温暖的阳光了。当盘子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它毅然决定放弃经过千辛万苦才找回来的那一小片……

现实就是这样,它总是喜欢和我们开一下玩笑,有时甚至这个玩笑很过分,只有真正能够懂得和把握现实的人,才能够在现实的玩笑中品味和把握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开放得绚烂多彩!

只有那些勇于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那些能够坚强地面对各种不幸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如果把浪漫凌驾于现实之上,把幻想寄托于现实之外,去追求一种超越人生现实的终极完美,必将奏响自己人生悲剧的序曲,必将在一种虚无的痛苦中凌迟自己的生命之躯!

尼采想要和太阳一样,他疯了。

断臂的维纳斯,却照样成为了美的经典。

其实,片面地追求完美,便不免走向狭隘。一是对自己,二是对他人。要求自己完美的人,往往不能清晰地去审辨自身所处的环境,很容易忽略外人外物的存在,很容易忽略现实生存环境对自身的影响,从而使自己徘徊、痛苦、挣扎于现实与理想之间而难以自拔,沦丧自我。认为自己完美的人,往往自负,也往往会要求他人他物达到自己心中拟定的理想标准,当这种要求不能达到时,便往往产生痛苦和偏见,使自己孤立于超完美意识的藩篱之中而无法自拔,同样使自我沦丧。

有许多人拿刘邦和项羽来进行比较。刘邦的成功便是在很大程度上赖于他的自以为不足;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便是基于他的自负。

曹操与袁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曹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虽然他也多情,是个很多情也颇具浪漫色彩的诗人,但是曹操的多情与浪漫从不脱离现实,所以他旷达乐观、大度宽容,能够对现实存在的危机作出超前的预判;袁绍则不然,他自视太甚,心高气傲,虚情委人,目中无人,因而无法洞察潜流之暗涌,不能预见现实之危机,当危机来临时,他的气度的狭隘便也暴露无遗。

所以,有些看似完美的东西,却往往经受不了现实的琢磨,金玉其表,败絮其中!

有人问:维纳斯如果不断臂,又会怎样?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也恐怕没有人愿意去推敲。因为,现实中展现于我们眼前的断臂维纳斯就足以让我们惊讶于她的完美“无缺”了,又有何遗憾和可惜!任何试图寻求断臂,再造维纳斯“完美形象”的做法,无疑是愚蠢和可笑的。

大力神安泰不听母亲的劝阻,在诱惑下仅凭着一股血气便毅然离开了大地母亲的怀抱,结果他失败了,连性命也不保。因为他不知道,是大地母亲给了他力量,塑造了他“战无不胜”的完美形象。离开了大地母亲的怀抱,他便失去了力量,也失去了代表力量的完美形象,甚而失去一切!他所追求的超凡完美是不能独立于他的“力量之源”大地之外的,所以最终这个完美的理想也只能幻化为悲壮的血色浪漫。事实上,超现实的完美只能是一种空洞的概念,就如同镜中月,水中花,虽然可能在形式上难以挑剔,但却失去了灿烂的光华和醉人的馨香。

因此,放弃对完美形式的追求,把浪漫的理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孕育的才可能是真正完美真正甘甜的果实!

坚守目标,顺应变化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知北游》篇中说: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宁静不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与人交往,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不化”。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的尺度和坐标,我们是要墨守成规呢,还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呢?这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理念是什么?经营者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有所坚持的,而坚持理念,实现这目标的同时,也会考虑市场的需求,生存的需要,不断创新改进调整,这些调整同样是为了达成所秉持的理念和坚持的目标。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

人人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使内心遭遇挑战。如何去做到处变不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只要有几个人跟你说话,三人而成虎,就能够影响人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七八个人一起鼓噪,那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容易的了。

一个人的朋友和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的屋里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后,你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于是他们打了这个赌,他真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第一天,有人来,见了空鸟笼子,问起,这人跟人解释。第二天,又有人来,问起鸟笼里的鸟之去向。此以后,不断的有人来,有以为鸟死了来安慰他的,有送养鸟书的,后来居然有人捧着鸟来了,让他不堪其扰。没到一星期,他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

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曾经,我们心里有很多坚持,但是日常生活总在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这和空鸟笼养上鸟是一个道理。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决定不乘电梯,走楼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不断有人碰见便问:今天怎么了?怎么走楼梯啊?迟到了吧?没坐到电梯?于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也许就想:要不今天坐电梯吧?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因为我们“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地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才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

眼界在寂寞中展开

也许我们还没有发现,其实,眼界高的人大多是在寂寞和孤独中,甚至在一片反对声中走向成功与辉煌的。正如“曲高和寡”一样,因为周围的人没有他那样高的眼界,没有人能看清他所做事业的发展前途。

而成功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耐得住这种寂寞和孤独。

有这样一句话: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大家想一想,一个跑步比赛,不管是一百米还是马拉松,冠军跑到终点之前,听众席上是没有掌声的;只有当冠军冲过了线,掌声才会响起。所以,落后的运动员听到的掌声比冠军要多。

冠军是在寂寞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人,而这种寂寞,最终会打开掌声的辉煌。所以,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其实这句话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启发。

回溯到古代,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沦落到为吴王夫差当马前卒,可他仍然忍辱负重,甘心忍受这寂寞的、漫长的屈辱史。最后,终于重建威风,打败了吴王夫差;司马迁,被害入狱,饱受了酷刑,可他没有放弃,而是在狱中,独自忍受着寂寞,专心写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闻名天下。相反的,如果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不忍辱负重,不甘受寂寞,而是与夫差争论或是大骂吴王夫差,他定不会有机会重振雄威,然后打败夫差;如果司马迁入狱后,不专心习作,而是虚度光阴,那么他就只能老死狱中,更不会闻名天下。好比项羽,楚汉相争,如果项羽能静得下心来想一想,忍得住寂寞,那么他就不会因想不通而自刎,那么得到王位的可能就是他了吧!

成功的路很艰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的坎坷,有很多的无奈,有寂寞,有孤独……当你苦苦追求时,却还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这时候,成功与否就要看你是否耐得住寂寞,能否守得住那份痛彻心骨的寂寞。

守住成功也是不容易的,世事变化飞快无常,又有多少人感慨“创业容易守业难”,同样,守业除了需要智慧、进取、执著之外,还需要耐得寂寞。

耐得寂寞是商人成功的前提条件,成功之前,只有你一个人踯躇独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人会把目光多留在你身上一点,你需要一天天在冷清中度日,而且得前行。

成功了,有了鲜花,有了掌声,但是你这时候,除了考虑自己,还要考虑更多,你的发展,你的社会使命,这个时候,你觉得压力会更大,鲜花和掌声的后面,是更多的要求,所以,你在繁荣一片的时候,还得继续忍住寂寞。

成功者,善于调整自己的各种状态,这样,才会永远地成功,成功者,也必须耐得寂寞!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只有在静默独处中才容易发现和感受具有终身价值的事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寂寞的求学之路上走出,那时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枯燥无味的那种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回想起那寂寞的路,付出的汗水以及永不停懈的努力,至今仍是记忆犹新。那是我们在寂寞的日子中,为了成功而前进的脚步。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悲壮的美,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领悟。鲁迅说过:“当我寂寞时,我感到充实。”

在寂寞中走向成功,是无数成功人士得出的实验结果,不在寂寞中死亡,就在寂寞中爆发。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拿得起成功。今天的寂寞暗示了明天的成功。

识人可就近,任贤不避亲

人们对于任人惟亲、“裙带关系”一直颇有微词,因为它是一种以“徇私”为出发点的管理诟病。但古人也有“任贤不避亲”之说,尤其是在当今一些家族的私营企业里任人惟亲、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就不应当受到非议。这并非是眼界短浅,而任人惟亲的核心还应在“贤”上。

在现代企业中,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国内外不少企业仍是由家族在经营管理,而且事业蒸蒸日上。如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已将公司的经营大权交给了他儿子李泽举;亨利·福特从其祖父老福特手中接过福特汽车公司的大印;洛克菲勒家族历经四代企业仍在发展壮大。

台湾首富王永庆也是如此。他的胞弟王永在是台塑集团总经理,是仅次于王永庆的第二号人物。王永庆的长子王文详任台塑集团牵亚塑胶第四事业部经理,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任牵亚第三事业部的经理兼台塑美国JM塑胶管公司的总经理。王永庆任用兄弟子侄不是因为他们是亲戚,而是因为他们有能力。

王永在与王永庆携手抵足共同创业,一向被台湾企业视为最佳搭配的“兄弟档”。台塑企业的严密而具有效率的管理模式,在台湾企业界常被引为研讨的教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建立台塑总管理处的原始构想,其实是源自王永在。比起王永庆的“固执”性格,王永在处理事情的“圆融”技巧,正好可弥补王永庆的不足,也因此外界认为:两兄弟各有所长,“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无疑是最佳的搭配。

王文详所在的第四事业部年营业额高达七十多亿元台币,一般公司几十家合起来营业额也没有这么大。可见王文详的地位多么重要,但他得到这个位置不是靠其父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