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眼界决定境界
14920700000025

第25章 眼光越独到,思维越灵活(2)

学会反观自己才能获得认识上的升华

现实中,一个人要对自己主动进行认识很难,而要对自己日已形成的习惯进行斧正更难,如果有谁针对自己完成了这一自我认识那就是一大进步。而事实却往往是另一回事。比如:

每当有人问起,特别是当他失望的配偶或顽皮的孩子问起时,他一定矢口否认地说:“我一切都很好呀!”然后立刻举出他拥有的各式资产,以证明他的确是功成名就,不虞匮乏。但事实上,他早已不再雄心依旧,惰性、故步自封已侵蚀了昔日的头脑。

我们需要具备一种反向思维来反观自己,这样才能找到症结所在。

社会学家老早就警告过世人,以产品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会使人性渐失。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不断提醒人们要“认识自己”,但是古圣先哲却没有提出具体准则,让我们知道如何行动,才能获致足以支配个人命运的“自我了解”。

古希腊德尔菲的女祭司说“认识自己”时,她并非只对希腊人而言,这句话也对全人类点出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之于个人生存,就如同食物、衣服之于肉体一样。

西塞罗也说过,“认识自己”的格言不仅旨在防止人类过度骄傲,也在于使我们了解自己的价值何在。

对自己认识不清的人将大祸临头,因为不胜枚举的现代疾病,夺去了人类特有的免疫力。他拜倒在电视机前,接受各式各样误导自我认知的谎言,面对这排山倒海的压力,他毫无抵抗力。出于对自己社会阶级的罪恶感和对安全感的渴求,他加入了追逐名利的行列,疯狂地卷入竞争的漩涡,却置本身的天赋本能于不用。大多数人都过着平静而绝望的生活。

“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这是我们一生中要努力追寻的目标。哪一种事情适合自己干?如何让周围的朋友喜欢自己?可以说是你事业成功的关键。

唐代有一个和尚,叫惟信禅师。一天他对众徒弟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说了这番话,禅师问众徒弟:“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众徒弟皆默然……

禅师的话其实一语道破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降临世间,从此就注定踏上了人间的漫漫道路。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孩子气的眼光来关注和审视我们的世界,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物总是那么的美好和充满了奇迹,我们的人生就好像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可以确定的,是可以确信的,我们所见到的一切让我们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和渴求。但是当我们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当我们以少年的情怀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时候,当我们尽情地挥洒青春时光的时候,当我们做着很多自以为是的事情的时候,当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多的时候,当我们给自己加了许多人生本来不需要的条条框框的时候,世界在我们的眼中不再是从前的世界,它是虚伪的、光怪陆离的,我们常常形容人世的一句话就是人世险恶、活着真不容易,此时便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然而当我们在历经了沧桑之后,回过头来再细细思量和反思我们的人生轨迹的时刻,却蓦然发现: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上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世界还是那般的世界,此时便是那“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地了。然而,在此阶段人生往往已经过去了大半,我们中很多的人都只能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

是啊,纯真的人生其实很简单。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停下来思考的机会,打破那些在俗世中我们强加给自己的条条框框,还给自己一个真实、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呢?做到这一切并不难,只要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给自己确立一些基本的处世原则,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常常换一个思考的角度,改变一下行为的方式。

生活快乐,源于凡事看得开

假如我们在生活中能从自己独特的角度上看待事物,那就会减少许多面临的烦恼。下面,我们用几个现实的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落大海中,只见他用手摸了一下头,看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看起报纸来。另一个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谢谢!”他仍继续读报。“可那帽子值几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虑怎样省钱再买一顶呢!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它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人又继续看起报纸来。

一位70多岁的日本老先生,拿了一幅祖传古画上电视节目,要求宝物鉴定团的专家做鉴定。据老先生去世的父亲生前说,这幅画是名家所作,价值数百万。老先生自己不懂,因而想请专家加以鉴定。结果揭晓,专家认为它是赝品,连一万日元都不值,全场唏嘘……主持人问老先生:“您一定很难过吧?”来自乡下的老先生脸上却变得无比的柔和和憨厚,微笑着说:“啊,这样也好,不会有人来偷,我可以安心把它挂在客厅里了。”

小李的钱包被盗了,很让人心烦,不光是钱不见了,里面还有他的身份证,这让他愁眉不展,因他是东北人,现在北京打工,办身份证还要来回跑,挺麻烦的,以致这几天他心情都不好。

不过,这样的心情没有持续很久,一位朋友的话让他顿悟,心情也随之好转。朋友对他说:“钱包已经不见了,你再怎么想,也不可能重新出现在你的面前。钱丢了事小,如果好心情没了,影响你的情绪,让你忧伤,让你不安,这会影响你的食欲,影响你的健康,就太不值得了。身份证办起来是很麻烦,却让你多回家几次,增加了与家人的沟通,这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呀!”朋友的话让他反思了很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生活中又有什么让你感到烦恼的事情呢?

我们从以上几个小故事中可以感悟到:世事难以预料,倒霉和不幸的事谁也不想发生,但如果发生了,你应怎样去面对呢?生活的挫折和磨难来临时,我们应以一颗乐观、豁达、健康的平常心面对,这样生活会美好得多。

许多人都有过丢失某种重要或心爱之物的经历:比如不小心丢失了刚发的工资,最喜爱的自行车被盗了,相处了好几年的恋人拂袖而去了,等等,这些大多会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阴影,有时甚至因此而备受折磨。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只沉湎于已不存在的东西,而没有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人们安慰丢东西的人时常会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事实正是如此,与其为失去的自行车懊悔,不如考虑怎样才能再买一辆新的;与其对恋人向你“拜拜”而痛不欲生,不如振作起来,重新开始,去赢得新的爱情。

人世间就是有许许多多自己制造的烦恼。烦恼是很不讨人喜欢的词,因为它令我们感到无助、劳累。

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失去和拥有。拥有快乐,失去烦恼;捡到幸福,丢掉悲伤。不管将来你要怎样选择,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开心地面对。

生活中,我们难免失去,如果失去什么之后,我们再失去快乐的心情,岂不是失去更多了?

有的人大富大贵,别人看他很幸福,可他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心里老觉不痛快;有的人,别人看他离幸福很远,他自己却时时与幸福邂逅。

有对下岗的年轻夫妇,在早市上摆个小摊,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这夫妇俩过去爱跳舞,现在没钱进舞厅,就在自家院子里打开收录机转悠起来。男的喜欢喂鸟,女的喜欢养花。下岗后,鸟笼里依旧传出悦耳动听的鸟鸣声;阳台上的花儿依旧鲜艳夺目。他俩下了岗,收入减少了许多,还乐个不停,邻居们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俩。

是的,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我们的境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没了工作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快乐,如果连快乐都失去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因为快乐是人的天性的追求,开心是生命中最顽强、最执著的律动。

荣启期在泰山,优哉游哉,鼓琴而歌,孔子路过,就问他为何这等快乐?

荣启期回答道:“天生万物,惟人为贵,我得为人,何不乐也?”

正如荣启期所说,生而为人即是一种快乐,快乐是人生的主题。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豁达的胸怀去面对人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对生活,就能快乐度过每一天。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对生活的正确领悟。

不管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

珍珠是一种珍贵的物品,可许多人只知它贵重却不知它的来历,蚌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软体动物,它长有两个椭圆形外壳,可以开闭。蚌在它生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或大或小的麻烦,在这一点上,它和人类有相似之处。就在某一天,或许是在美美地饱餐一顿之后,它舒畅地在海底嬉戏,乐极生悲,就在它尽情地享受生命的华美的时刻,一颗沙子钻进了它的体内,生命的烦恼或者说痛苦由此开始。

多少次它试图解决这个麻烦,它不断地折磨自己,用各种方式寻求摆脱痛苦的方法。最后,在它不断地砥砺和挣扎之下,那颗粗壮的沙粒天然变成了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

生活中,会有很多事情会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忘怀的痛苦和悔恨,甚至会因此仇恨他人,发誓不报仇就不为人。这样,你不仅给自己的一生造成不幸,也给别人造成苦恼,给社会造成危害。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这样度过,还有什么意义?

不管我们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永远难以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感到愉快。怨恨就像毒素一样,影响、侵蚀着我们的生命。

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和严重的疲倦等,是怀恨的人常有的病理症状。一所权威的医学院曾经作过一个调查,调查报告中说与心情较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会经常进医院。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里却被强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会造成意外事件。交通问题专家说:“发怒的时候永远不要开车。”心里总是惦记着丈夫不懂得体贴的妇女,比起那些心里毫无杂念的妇女,更容易在家里发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面,正如同怀恨会产生破坏性一样,爱和同情则有激发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学博士所说的那样:“宽宏大量乃是一副良药。”

与怨恨情绪作战的第一步便是:首先你要确定怨恨情绪的来源。

如果我们能坦白地检讨,那么十次之中有九次,我们会发现,其实怨恨很多是来源于我们自己这方面的,忽略自己的缺陷与弱点,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然后加以无名状的怨恨,例如,在每一个离婚案件中,几乎很明显的,所谓无辜的一方往往并不如其所描绘的那般无辜。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别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怨恨的根由发现了之后,我们必须尽全力对付它,因此第二件要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便是忘记它。有理智的人并不仅仅以把宿怨淘干净为满足,他们还经常用新的梦想和热诚,填进他们生活中的洼地。我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强烈的情感,既要爱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记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帮助别人。

在帮助别人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善意总是多于恶意的。一所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百分之六十五至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引起男男女女对对方友谊的反应的。因此,主持此项研究的博士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老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切换角度看得失

多数人都熟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成语,它的典故就是塞翁由独特的眼光看待命运而产生高境界的过程。有位李先生从小生活在一个家境很好的家庭,备受父母宠爱。后来考上了大学,读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也没费什么周折,进了一家大型企业。那年,他才20岁,尚是一个毛头小伙子。

他满怀希望,也满怀信心地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让他始料未及,单位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而他却是那么单纯,甚至有些天真,他说话做事都率性而为,不懂得收敛。渐渐地,他听到了一些议论,说他年轻气盛,做事毛糙等等。从小就养尊处优惯了的他,那一段日子很是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