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态度决定高度
14920600000009

第9章 在做人态度上提升高姿态——态度是高姿态的“校正仪”(4)

那种心态容易“不平衡”的人,常常看到自己身上的光环,却忽视了自身的缺点。而善于调整心态的人,则有强烈的反省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努力。因为他很明白,所有杰出的人士,都经历过无数的“不平衡”。不是吗?多少大饭店的老板背后都有一段备受歧视的跑堂“小二”的历史,又有多少当今走红的歌手,曾经为生计奔波于酒吧、夜总会,忍受着歧视、冷漠、无奈……但恰恰是这些辛酸,奠定了他们通向成功的道路。

面对生活,我们必须学习他们在逆境中平衡心态的本领,学习他们面对艰辛顽强拼搏的精神。什么是心理平衡?就是学会化解生活中的那些痛苦,悟出人生的真谛,坚信是块金子,尘土是埋不住的,从此埋头努力,一步步走向自己的辉煌。

有“舍”才有“得”

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我们不否认我们有着强烈的欲望,比如追求金钱、权势、声名和感情,欲望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欲望这头猛兽常常使我们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产生了太多的悲剧:有人愈是要获得愈是获得不了;有人终于获得了却大受其害。

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翻读古书,历史上有过了许多著名人物,韩信能胯下受辱方成大器;勾践卧薪尝胆终得灭吴;苏轼仕途坎坷,于是舍弃安逸闲适的生活,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放绝唱;诸葛亮自出茅庐,火烧赤壁,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谓之,舍私益,得百世流芳。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运用“舍得”智慧堪称绝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可是联合国设在什么地方,一时间成了一个颇费周折的问题。

按理说,联合国的地点应该设在一座繁华的城市。可是,在任何一座繁华的城市建立联合国的总部都必须有大量的土地来建造楼房,这些土地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一说起成立联合国,各国首脑无不热心,但一提起费用问题,就都保持沉默了。

正当各国的首脑们商量来商量去的时候,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出巨资870万美元在世界级的大城市纽约买下了一块土地,并且同时买下了这块土地周围的全部土地。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洛克菲勒家族把这块870万美元买来的土地无偿捐给了联合国。

联合国大厦建起来之后,周围的土地价格立即飙升上去。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洛克菲勒家族经营这片土地到底赚回来多少个870万美元。

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能够收获这丰厚的回报,就是因为他们播下了一粒“舍得”的智慧种子。这是睿智,这是胆略,这是智谋。

舍得是智慧,也是自然规律。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沙砾中淘出,按摩是疼痛后的舒服,春天是走过冬天的繁荣。回顾我们经历过的事吧,许多时候我们因没有小忍而坏了大谋,许多时候我们吃了一点亏懊丧不已不久却赢取了利好,为了保持我们的本真没有被一时的浮华迷惑,声名太盛则又使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自在。舍舍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满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绎着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舍得实在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

舍得,得舍。何得?何舍?刚者则柔不足,柔者则刚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诈,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无有完美,对应其优点必有缺点!

舍弃与得到之间的利弊用什么权衡?造化弄人,舍得间是痛并快乐着!

舍得是选择、舍得是承担、舍得是忍耐、舍得是智慧、舍得是痛苦、舍得是喜悦,《左传》中有句话“君以此始,则必以此终。”你选择了一个人、一个事物的某一点,就相应的要承担你的选择所带来的连锁反应,选择了一个人的勇猛就要迁就容忍他的暴戾,选择了一个人的智慧就要迁就容忍他的狡诈,选择了,舍得了,无非是要真正地知道你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你是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红尘俗世有多少人真正地把自己活丢了。舍得,舍得,何舍?何得?

贾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说的也是《舍得》,诚如先生所言: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是个参悟透了人生的奥妙与玄机的人,的确,“舍得”二字,其实已经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

追根溯源,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佛经《了凡四训》。在传入中国后,迅速与中国传统的老庄道学思想相互融会,成为“禅”的一种哲理。随着光阴的流转,舍得这一禅理,又迅速渗透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演进为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这是人们对佛教“布施”观念在寻常生活中的运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给予的意思。舍得,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舍得还是一种时空的转换,精神和物质的交流,人情和礼节的传达,是物质世界的“流通”。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达到统一。

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

心里永远都不要揣着仇恨

人往往不愿轻易放过心中的愤恨,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让心情暗无天日,与快乐无缘。

有位妇人恨了她的丈夫十几年,因为在她首次分娩之日,她丈夫还到外面钓鱼。十多年来,无论他如何道歉、弥补,她仍记恨在心,白白浪费了许多两人可以共享的美好时光。不愿轻易“放过”别人,而长久怀怒,到最后真正吃亏的还是自己。

还有一位青年,恨极了他的母亲,因母亲在改嫁后,把他留在孤儿院。后来母亲回来找他,这位青年却始终不愿认她。更常见的,是在婚姻关系中,有一方曾经不忠,后来虽痛改前非,另一方却不肯放下自己心中的恨意,不是经常旧事重提,想引起犯错一方的罪恶感(事实上却常引起反感),就是以收回自己的感情作为惩罚,使双方都生活在感情的冰窖中,没离婚是因为道德风俗的约束,否则就是已经“习惯”了一起生活。

这类长久怀恨的人,常会说自己身不由己,就是无法释怀。从表面上来看,他们的确有很好的理由长久地怀恨下去,其实,我们想要怨恨别人之时,都可以轻易地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生活中,用博爱和宽容面对一切人和事,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生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它既种植希望和成功,也会播种仇恨。但你要记住,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撒了这种仇恨的种子。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的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们的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我们的生命。

有位朋友曾接到一封爱发牢骚的亲戚写来的信,他说:“我永远记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的生日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没有对我说一句祝贺生日的话。”这句话的言语之中就埋着仇恨的种子,对于这种仇恨的种子如不及时根除,迟早它会发芽、生长,直至结出恶果。另外,在医生对众多的医症患者进行调查发现:

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和严重的疲倦等,是怀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状。某医学院曾做过一次调查,报告中说:与心情较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经常进医院。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里却被强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会造成意外事件。交通问题专家说:“发怒的时候永远不要开车。”心里总是惦记着丈夫如何不懂体贴的妇女,比起那些心里毫无杂念的妇女,更容易在家里发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面,爱与同情则有激发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学博士所说:“宽宏大量乃是一服良药。”

与怨恨情绪作战的第一步,便是先要确定怨恨情绪的来源。如果我们能坦白地检讨,十次之中有九次,我们会发现其来源是很接近于自己这方面的。忽略自己的缺陷与弱点,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而后加以无以名状的怨恨。例如,在每一个离婚案件中,几乎很明显的,所谓无辜的一方往往并不如其所描述的那般无辜。

“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别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因此,我们对待已出现的怨恨苗头的态度是:一旦发觉则务须尽全力去对付之,接着要做的就是在心里忘记它。有理智的人并不仅以把宿怨掏干为满足,他们还经常用新的梦想和热诚,填进他们生活中的洼地。据心理学家说,我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强烈的情感,既要爱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记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帮助别人。

在帮助别人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世界,善意总是多于恶意的。

一所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百分之六十五至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的。因此,人们常说:

“爱产生爱,恨产生恨。”意思就是提醒人们,对待人和事要多一份爱,要坚决忘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