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14917400000036

第36章 在高与低之间走好人生路(3)

站在一旁的翻译黄华,立即把彭德怀的话译给斯诺听,斯诺站起来拍着彭德怀的肩膀跷起大拇指连声说:“OK,OK,还能拿200万现大洋奖金呢!”两个人的对话,使在场的人笑得喘不过气来。

彭总一挥手,招呼院子里几位干部,说:“走,就让他把我们的形象送给蒋介石吧!”斯诺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6人合影照片。从左至右是: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红一师师长陈赓、红一军团教育科长孙毅和一方面军参谋长聂鹤亭。

当年10月,斯诺回到北平。他把采写的文章、拍摄的电影和照片,陆续发往英美各国报纸、电台发表,对于扩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

次年,斯诺的力作《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问世,上面所说的斯诺拍的那张6人合影照片收在该书内。此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光阴似箭。10年、20年、30年过去了,这本书在世界各国印刷几十次、发行上百万册,流传甚广。但作者斯诺却未曾想到,由于他的笔误,竟把那幅6人合影照片上孙毅的名字写成了邓华。他这一误,转眼就是40多年。

直到1979年,孙毅的小外孙在翻看新出版的《西行漫记》时,发现那张照片上的“邓华”也留着小胡子,手拄棍子,他好奇地喊叫起来了,这好像是我姥爷呀?

小外孙去问他妈妈,妈妈找三联书店,三联书店派人去请80高龄的聂荣臻元帅辨认,聂帅毫不犹豫地说:“是胡子,那是孙胡子!”事后,有记者问孙毅:“《西行漫记》问世多年,你为什么没有对斯诺的照片说明提出更正呢?”孙毅说:“我老汉是幸存者,是后死者,和死去的先烈比,我是只有从苦之劳,而乏建树之功,不必去计较那些。”自然,这才是一个大成者的做人处世之道。

骄矜者令人忌惮

永远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

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骄矜。

骄矜,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自以为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尚书》里阐述道:骄傲、荒淫、矜持、自夸,必将以坏结果而结束。同样的看法在《说苑·丛谈篇》中也有:富贵不与骄傲相约,但骄傲自然而然地随富贵出现了;骄傲和死亡并没有联系,但死亡也会随骄傲而来临。

一代名君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唐代的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能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骄矜不忍只能是贻笑大方。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这个问题这样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取其咎。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贵而自多。盖恶终之衅,出于骄夸;死亡之期,定于骄奢。先哲之言,如不听何!昔贾思伯倾身礼士,客怪其谦。答以四字,骄至便衰。斯言有味,噫,可不忍?!”这段话意思是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只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魏文候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贾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啊,怎么能不忍耐呢?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自从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之后,剧中李冬宝的扮演者葛优,大红大紫,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喜剧明星,各种片约接踵而至,影迷们称他为“葛大爷”,评论界更冠以“丑星”的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葛优并没有沾沾自喜,也不想当“葛大爷”和丑星。

一次,葛优出席影片《上一当》的首映式,一位记者采访他:“正是因为好多女性看中了你的幽默和潇洒,才觉得你是够档次的男爷儿们。现在市面上女同胞都亲切地叫你‘葛大爷’。”葛优听罢忙说:“不敢,别这样称呼,让我折寿。虽然头上秃了点,还算个潇洒青年。再说,观众是上帝呀,咱不能把辈分颠倒了。若是‘上帝’经常来电影院欢度时光,那我情愿喊他们‘大爷’……我称不上‘丑星’,也不想当什么‘明星’。那玩艺儿晚上还有点亮,到白天就看不见了。”葛优的回答极其幽默,又极其谦虚。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

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觉得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

而一切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葛优是一位在艺术上有自己风格的喜剧演员,他拍的许多部电影和电视片,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好评,表明了评论界和广大观众对他的认可和接纳。

葛优对自己的才能有充分的自信,但在公开的场合仍然非常谦虚,无哗众取宠之意,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形象。

请记住,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相信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丧失掉;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前面提到的贾思伯,武帝时任成王澄手下的军司。到肃宗和明宗时,又让贾思伯做侍讲,也就是老师。皇帝也跟贾思伯学《春秋》。贾思伯地位虽然很尊贵,但对下人很平易,对贤人很尊重。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能做到不骄傲?”贾思伯说:“骄傲必然伴随衰败,天下哪有富贵恒定不变的道理?”当时人认为这是很高明的见解。

3.由卑而尊是成功做人的正向逻辑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由卑微而至尊贵,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与卓越的正向逻辑。因此,开始时的卑微并不是低贱和耻辱,而是抵达尊贵的必要过程。

欲做尊贵人,先做卑微事

一般而言,生而高贵的人只占人群中一个极小的比例,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却没有这般好命。所以,小百姓们只能正视这个现实,从卑微处起步,历经艰辛坎坷才能由卑而尊。

但是要从为人处世这个大概念来讲,“欲做尊贵人,先做卑微事”也包括那些原本就是尊贵的人,要做到与自己的身份名符其实的话,也不能看轻自己所做的一些卑微之事或鄙夷做卑微之事的人,真正的尊贵之人是不惜做卑微之事的人。

1917年1月4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

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

只见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自己的礼帽,向这些校园里的杂工们鞠躬回礼。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京大学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享受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这些工友放在眼里。但是,今天的这位新校长是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不是件小事,而蔡元培先生由此变得卑微了么?没有,恰好相反,北大的新生由此开始,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有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想在美国找份工作。有个名正言顺的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书,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是一个极平常的工作,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麻雀,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能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学士学历相称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些,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

这个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起来。

与这位博士生不同,华勒是通过奋斗由卑微到尊贵的典型。

华勒现在是堪斯亚建筑工程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几年前他是作为一名送水工被堪斯亚的一支建筑队招聘进来的。华勒并不像其他的送水工那样把水桶搬进来之后就一面抱怨工资太少一面躲在墙角抽烟,他给每一个工人的水壶倒满水,并在工人休息时缠着他们讲解关于建筑的各项工作。很快,这个勤奋好学的人引起了建筑队长的注意。两周后,华勒当上了计时员。

当上计时员的华勒依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他总是早上第一个来,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由于他对所有的建筑工作比如打地基、垒砖、刷泥浆等非常熟悉,当建筑队的负责人不在时,工人们总喜欢问他。一次,负责人看到华勒把旧的红色法兰绒撕开包在日光灯上,以解决施工时没有足够的红灯来照明的困难,负责人决定让这个勤恳又能干的年轻人作自己的助理。

现在华勒已经成了公司的副总,但他依然特别关注于工作,从不说闲话,也不参与到任何纷争中去。他鼓励大家学习和运用新知识,还常常拟计划、画草图,向大家提出各种好的建议。只要给他时间,他可以把客户希望他做的所有的事做好。

华勒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才华,他只是一个穷苦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送水工,但是凭着勤奋工作的美德,他幸运地被赏识,并一步一步地成长,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放下架子才会更有面子

摆谱,端架子,拿身份,正是某些人“维护尊严和面子”的拿手戏,因为太多做作和矫情,总透着一股“酸”气,格外招人反感和厌恶。岂不知“尊严”和“面子”并不是靠这等办法来维护的,只有放下架子才会更有面子。

1973年9月16日,周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在西湖旁的植物园参观结束后,周总理送别了客人,在返回招待所的路上,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去楼外楼看看,请你们在那里吃饭。”于是大家来到了楼外楼。